常新華
摘要: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創新意識培育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考驗每個教師的一項重任。基于此,本文將對思想品德課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展開深入研究。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素質教育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0-
素質教育,指的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項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幾方面的內容[1]。有小學生擁有獨立的學識基礎和個性特征,因此,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側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在有限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打造高效素質教育課堂。
1.巧設問題情境,增強教學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哲學家波普爾曾經說過:“問題是激發我們去學習、發展知識、觀察和實踐的根源[2]。”可見,問題的存在在教學中尤為重要,身為一名小學教師,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置疑問、提出質疑和解疑答惑的過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在問題的創設上下足功夫,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設置能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問題,且應與學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等有交集,這樣能帶給其親切感,并認識到思想品德學習的重要性,在心靈觸動中激發學習欲望,培育創新思維意識。教師身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發言,適時抓住學生的創造閃光點,給予肯定和指導,以提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敏捷性、發散性、聚合性和發現性。
如,在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五四制-人教版)第三單元《我們是公民》的“公民意味著什么”教學中,為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筆者先出示了一張長相酷似外國人的小女孩圖片,并提問學生:“她是中國人嗎?你是怎么理解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的呢?”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們暢所欲言,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小女孩不是中國人,因為長得不像中國人;有的說國民身份就要有一個國家的國籍……根據學生的答案,筆者進行了歸納性的總結引導,讓學生理解并接收自己不同的身份,理解公民身份與國家的密切關系,理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必備條件、國籍的取得方式等,在此基礎上,還為學生介紹了“公民”一詞的起源。正是由于有了問題的引入,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課堂上來,并跟隨教師的腳步展開學習探究,掌握本節課的理論知識。為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筆者在課程結束后設置了追加問題:“你認為什么樣的人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國籍?我國成人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嗎?試著談一談你對古希臘和古羅馬公民的認識吧。”借由這些問題的思考探究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究意識。
2.加強師生溝通,融洽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改要求,教師應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在加強師生互動關系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平等的交流對話中建立融洽的課堂氣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小學生雖然年齡小,心智尚不成熟,但他們有基本的自尊心,其思想、行為、意志和情感等都需要被認可和尊重,同樣,小學生也渴望展現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思想情感被展現和認可,只有轉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觀念,才能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被尊重中打造更為民主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生自發的積極主動探究,點燃其創新欲望,培養創新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目標要求。
如,在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五四制-人教版)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的“分享真快樂”內容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與他人分享時的快樂與自我滿足感,培養分享意識,感受分享的快樂,阻止同學間的不接納、不欣賞行為,找到正確的分享方式。筆者為學生播放了動畫片《別動我的小火車》,觀看完畢,引導學生說出玩具應該分享,在一起玩一起分享的快樂。然后總結“好東西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很快樂,大家一起享用才會更快樂”的教學主旨。在此基礎上,筆者借助游戲方式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分享的快樂。筆者拿出一根小木棍,告訴學生“這是一個魔法棒,它可以把一個人的快樂傳遞給大家,變成許多人的快樂,來看一看比一比吧。”然后把“魔法棒”交給一名同學,學生快速跑上臺,說出諸如“一個人讀課外書,幾個人一起讀課外書。”“一個人玩玩具,幾個人一起玩玩具。”“一個人吃糖果,幾個人一起吃糖果”的魔法快樂分享,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此外,筆者還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分享的方法進行討論,學生們的分享內容有所不同,有的分享閱讀,有的分享玩具,有的分享秘密,有的分享零食,鼓勵學生找出各自最佳的分享方法。通過自主討論和研究,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秘密分享小聲點,故事分享生動點,方法分享仔細點,作品分享小心點,與人分享禮貌點,一起分享快樂點”的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3.開展多元教學,建立生活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近年來,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復存在,多媒體、電子網絡和遠程教育等方式日漸盛行,這是一種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進行具象化處理的一種有效途徑,能提升課程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通過開展多元教學的方式,建立課本與生活實際聯系,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在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五四制-人教版)第二單元《我們好好玩》的“我們有新玩法”教學中,筆者先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活動,借助音頻、視頻等來講解游戲規則和增加游戲樂趣,同時鼓勵學生開動小腦筋,運用“玩出新花樣、制定新規則、創意新組合”等方法創造出新的游戲,有效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通過思想品德課實現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必須著力加強學生創新意識能力的培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教學方略,掌握培育學生創造力的因素和途徑,不斷嘗試教育創新實踐,培養出更多與時代發展要求相一致的高素養人才。
參考文獻
[1]宋蘭蘭.淺談素質教育下中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J].報刊薈萃. 2018,(04):216-216.
[2]范文民.探析思想品德課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J].新課程(中). 2016,(12):227-227.
[3]王春玲.論思想品德課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 2012,(35):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