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玉花
摘要:閱讀與積累和寫作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學生通過閱讀積累既可以積累多種語言句式和寫作手法,又能提升他們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力和感受力。正是由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增強,他們可以將閱讀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巧妙地運用到寫作教學中,從而實現寫作和閱讀兩者之間的良性轉換,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寫作能力。
關鍵字:小學語文;閱讀與積累;習作教學
引言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體現。要改變語文習作以應對學生考試為主的模式,提高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就應該加強學生的課內外閱讀,重視積累。
一、優化學生習作環境,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與語言文字相關的趣味問題,教師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推薦閱讀材料,指導將學生對生活的思考轉變為寫作素材,實現寫作素材的豐富積累。
比如,有的學生對昆蟲比較感興趣,尤其是學習了《蟋蟀的住宅》后。對此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繪本版法布爾的《昆蟲記》,并指導他們通過制作昆蟲卡片的方式,來進行內容梳理。教師還可以提供視頻科普片《世界各地的昆蟲美食,都有哪些?》、《3分鐘掌握昆蟲3億年的進化史》、《世界上最罕見的昆蟲!花了100年才解開它的繁衍之謎》來做輔助,以豐富學生視野。
此外,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準備一個語文閱讀記錄本,記錄學生喜歡的閱讀素材,比如,寫景、抒情等。與此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積累的閱讀素材進行分享,并讓其他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讓分享的學生更加全面和立體地掌握自己積累的素材,從而加速對積累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效率,并將這種理解運用到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促成常態化習作開展
在整體意識的指導下,教學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要求學生維持對學習內容的持續參與性,并注意積累語言表達技巧在閱讀學習中,在習作過程中高度重視結構和內涵的表現。對此,教師可以量化日常閱讀任務,并開展“課后五分鐘談閱讀體會”的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準備總結閱讀心得和準備讀后感的習慣。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寫日記,在有感情地讀完一篇故事、一首詩歌、一段文字后寫出心得體會,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日記記錄下來,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日積月累,學生就可以在不斷的寫作練習中閱讀更多有益的書籍,為讀引路。
三、精煉寫作語言,養成邏輯思維
如在“漫畫的啟示”習作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可應用電教媒體為學生出示富有深意的經典漫畫。迅速集中學生當堂課程學習注意目光,激發其知識重點探究欲望;隨后,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將“漫畫”的內涵重心自主描述,鍛煉其口語表達、邏輯思維能力;接下來,語文教師需指導學生將“口語化”的認知、理解進行書面語轉化。將觀看“漫畫”后的所想、所感等個人情感逐一落實于文章創作中,豐富習作內容、飽滿文章情緒。加強學生寫作要素總結能力,保證其閱讀、寫作水平可日益提高,達到多元發展的學習目標。
四、培養學生想象力,奠定學生寫作基礎
想象是寫作的靈魂,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想象就沒有靈感,難以從紙上走進讀者的心靈。沒有了想象再優美的詞語都黯然失色。閱讀與積累可以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們快速融入課文情感,讓寫作精彩紛呈。
學生在閱讀中調動口、眼、心等多感官系統融入其中,在腦海里一點點勾勒作品中描寫的景象,一個個跳動的語言符號會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使學生產生不同的閱讀體會、感受。學生把閱讀體會感受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產生了寫作的情感。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充滿真情實感。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繁星》一課時,作者寫到:“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眨眼,我仿佛聽到它們在小聲說話。這時我忘記了一切。”先引導學生想象朗讀,讀完后交流。假如你是作者,此情此景,你會想到什么?學生交流后馬上開始練筆。這樣先讀后寫,學生的想象力得到鍛煉,寫出來的文章獨樹一幟,使讀者眼前為之一亮。長期堅持寫作能力的提升就會水到渠成。
又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教師又相繼補充了偵察兵張嘎英勇斗敵的故事,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徐光耀編著的《小兵張嘎》。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感受。許多學生真誠地寫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從現在起,我要向雨來學習,不怕困難,做一個熱愛學習的好少年,將來為國爭光。還有的學生寫道:我們與雨來年齡相仿,我們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寫字,雨來卻要想法設法偷偷學習。但我們卻沒有好好珍惜機會,上課說話、做小動作,真是慚愧。學生的言中之情、語中之意讓我們感受到情感的遷移,為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捕捉文學創作靈感,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在傳統寫作教學理念指導下,語文教師慣于教導學生將部分精彩例句逐一背誦,以備在正式寫作中可“生搬硬套”。大量冗雜的經典短句、段落的記憶可能帶給學生較強的語文學習壓力,甚至對寫作滋生出消極性“抗拒”心理,使其語文寫作水平難以明顯提升,文章創作質量同樣差強人意。而通過題材多樣的文學閱讀,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方向自主挑選閱讀文本。并主動背誦其中“優美好句”,產生將其引用于所寫文章中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學生還可在連續的閱讀中捕捉到文學創作的“感覺”,均可對其寫作成效帶來積極效用。
例如在《草船借箭》、《紅樓春趣》等“四大名著”單元的學習階段,語文教師可首先向學生滲透我國“四大名著”在國際文學領域中占據的核心地位,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形成對我國優秀文學著作的閱讀興致;其次,語文教師可按照當堂所授內容,節選其中一段精彩段落向學生閱讀。并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角度、體裁,根據閱讀段落思路完成創新性“仿寫”;最后,語文教師可通過表揚、獎品等激勵手段,鼓勵學生將其創作的短篇仿寫面向全班大膽閱讀。而語文教師則應及時給予學生正面肯定,在由衷贊揚過后向其適當提出優化建議,如“可運用排比句增強語勢”、“引用擬人手法對文章加以生動表現”等。高效建立起學生語文寫作興趣及自信心,以及對閱讀與積累的積極性。
六、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與積累在小學語文高年級習作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的寫作教學質量,就需要在閱讀與積累和寫作之間系上紐帶,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總結更多、更科學的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使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徐艷.淺談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9(1):23-24.
[2]陳麗君.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9(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