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勤
[摘要] 教育是學校、社會、家庭的共同責任,人才培養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方能彰顯教育的智慧和藝術。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礎,家長和老師協同合作,科學合理地澆水施肥,孩子才能茁壯成長。筆者在本文中從建立家校檔案、培養共育意識、找準時機、構建活動等幾個方面談談高中階段如何有效開展家校共育。
[關鍵詞] 共育檔案;共育意識;共育時機;共育活動
家庭教育早于學校教育,也更直接地影響、決定著孩子的成長。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校教育對學生人格的發展,以及三觀的建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高中階段畢竟面臨高考的選拔,學校教育的重點必然更偏向于學業。老師要想全面地了解學生,以便更加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借助家長的力量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認清現狀,智慧建立共育檔案,方能精準高效
1.認清家校現狀
筆者所處的高中是一所省四星級重點高中,沒有相應的初中部,生源處于同地區的第二、三等批次。能力和習慣等綜合素質高的學生鳳毛麟角。
學校地處近郊,位于鄉鎮中心城區。有近一半的學生是寄宿生,和家長的聯系比較少。走讀生雖然天天和家長見面,但是每天早出晚歸,和家長的接觸時間也是少之又少。另外,家長的素質層次差異較大,高知家庭不多,當地的中小產業主和外來人口較多,家長對孩子的學業要求有比較大的差異。
2.建立共育檔案
在學校教育方面,班主任要掌握學生的第一手資料,方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來到新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通過校訊通等方式聯系家長,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等。正式開學前,要求每一位家長把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喜好等發給班主任,越詳細越好。班主任通過這種家校共育的方式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個人小檔案,在以后的過程中逐漸補充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學習方面,要有大型考試的結果和情況分析、學生參與活動的記載和學生談話的主要內容等。通過學生檔案的不斷完善,對學生情況了解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順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筆者采用的是電子稿,既有利于資料保存,也可以做到資料傳承。在學生畢業時,學生的成長記錄就是送給他們的最好禮物。今年畢業的高三學生中,班上有16個孩子是從高一時就帶的學生,當筆者將成長記錄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孩子和家長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其中一個孩子說:“怪不得老師你每次和我的談話都能說到我的心坎里,原來你的手里有我們的‘法寶’。”每每回想起那一刻,內心既溫暖又感動,滿滿的自豪感充盈心間。
二、增強意識,藝術共育心有靈犀,方能事半功倍
1.老師共育意識
不單單是班主任,所有學科任教教師都要有共育意識,協調老師、學生、家長三方的作用。
高中生不同于小學生和初中生,他們既不會像小學生那樣乖巧聽話,也不會像初中生那樣無厘頭地叛逆張揚。他們身心發展已接近成熟,家長對他們的教育、控制已經不起作用。對他們的教育,需要讓他們信服,需要得到他們的認可和肯定。
學生S,來自創新班。高一第一學期的期中考他成績直線下降,家長急,他頹廢。自然他成為筆者關注和了解的對象。我先和家長溝通,了解到孩子性格內向、倔強,自尊、要強,他喜歡閱讀、畫畫,美術功底較強,理科思維偏弱,不適合走文化高考之路。于是,我認為根據他的喜好和素養基礎,選擇美術這條路比較適合。和家長達成共識后,老師、學生、家長三方再三溝通,讓孩子有了明確目標,樹立了自信。高一暑假,孩子自己提出來需要補習數學。再見面和他聊,發現他斗志昂揚,目標是美術生中文化第一,還自己去找美術專業指導。他說看著他的作品呈現出來,成就感爆棚,以后的美術專業考試,也要力爭第一,目標清華美院!
一棵要枯萎的小樹重新被點燃青春的斗志和潛能,這需要用心去栽培和澆灌,期待兩年后,他定能手捧成功碩果!
2.家長共育意識
經常聽到家長說:“老師,孩子交給你管了。你要多關心關心我家孩子。”自此家長就沒有聯系了,他們把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成績好、學習都是學校老師管的事情。尤其是高中生,已經長大自立,往往會出現放養的狀態。筆者所處的學校學生,自主、自律意識不強,尤其需要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對于不主動的家長,老師們就主動和他們進行溝通,講究溝通藝術,培養家長的共育意識。
當然,這需要消耗老師很多的精力。用心的班主任深知,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激發學生潛能,一定會產生更大的加速度!
三、找準時機,用心體驗共育情感,方能有的放矢
1.利用在家時機
高中階段家長和學生相處比較多的主要是周末和假期,而這一時段恰恰是老師不在場的時段。這個時機也恰好是學生內心比較真實的狀態,有心的家長能夠看到孩子暴露的一些問題。這個時候,需要進行良好的家校溝通,家長要明確孩子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需要家長參與。家長可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提高的方式和內容。甚至有的家長也嘗試體驗孩子的學習過程,一起做題目,一起去比背誦速度,看同一本書,談讀書感悟……這樣一來,家長也能深切感知到孩子的壓力和不易。他們的煩惱需要有心的家長在體驗中去發現,從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2.抓實在校時機
每一位家長都想了解孩子一天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在學校層面上,可以組織“一日家長代表開放日”活動,采用輪流制度,一學年全班可以保證每一位家長都有機會參與。
筆者所帶班級,每學期至少有四次“家長開放日”,每月一次,主要是在下午,并且家長一定要參加一次班會課。利用好這半天時間,部分參與活動的家長將信息在家長群里進行分享和交流。有了家長們的共同參與,他們的集體智慧力量比我們老師單打獨斗力量大得多。
筆者也經常邀請部分走讀生家長走進教室,參與孩子的晚自修。放學后和孩子一起回家,家長也多了一些和孩子相處的機會。有的寄宿生家長也要趕來陪伴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筆者通常允許家長當日把孩子帶回家住一晚上,讓孩子找到一定的減緩壓力的突破口,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家永遠是他們最溫馨的港灣。
在老師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家長及時參與進來,家長也有更多的機會與老師交流。有的家長甚至還會寫坐班日志:每一次的坐班,不禁回想起自己當年奮斗的青春,現在能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在這樣的年齡為努力奮斗,感謝歲月的變遷,感謝孩子的成長,感謝有這樣的機會……每一句無不體現家長對孩子滿滿的愛。
學生在班級周記(為了加強師生之間的了解,筆者常要求學生寫班級周記,周記只交給班主任審閱,這是學生和班主任之間的秘密交流渠道)里寫道:每一次看到家長在教室里,既能感受到家長對我們的關愛,也能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有責任把學習學好,這樣才能感恩忙碌的父母對自己成長的用心。老師寫道:我們有一群非常給力的家長,老師們的熱情也被點燃了!
有體驗,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進步。用心去做,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四、構建活動,參與共育情景角色,方能綻放光彩
廣義的教育活動是指在教育者的組織和領導下,為實現教育目標,組織成員全體或部分參與的活動。有些是年級層面的教育活動,這往往與學校以及年級組的宏觀教育理念和思想緊密聯系。筆者更多進行的是班級層面的教育活動,這需要班主任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構建合適的系列主題活動,比如有引領思想向上的德育活動、提升求知探尋能力的智育活動、鍛煉健康協調的體育活動、培養審美創造藝術的美育活動、形成自理獨立能力的勞動活動,等等。
筆者結合其他優秀班主任的一些做法,就其中突出的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1.融合兩會活動
以一節“感恩教育”主題班會為例,選取該主題是緣于和班級一些家長的溝通,許多學生,甚至是學習很優秀的學生,在家里與學校的表現有很大差異。學生在家幾乎不做家務,對家長的付出也視而不見。學生的功利思想越來越嚴重,感恩之心也就只能成為過去的一句歌詞。從部分學生的交談中能感受到,他們認為老師的主動關心無非是想讓他們成績好,這樣老師就可以拿到獎金。有這樣思想的孩子,最終高考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
筆者前期必須先有序組織,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筆者先請語文老師參與,組織學生以“我的父親母親”為題寫一篇隨筆。通過閱讀學生的隨筆,筆者獲取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相處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學生在寫隨筆的過程中也能回憶起,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付出。重拾回憶,溫情自我。
接下來,筆者要求學生以“感謝有你”為題寫一篇班級周記。通過這些準備活動,筆者就可以收集到很多寶貴的資料,這也是激發學生感恩之心的最直接體現。
開展這一節主題班會,筆者將家長會和主題班會兩者有機融合在一起進行。家長幾乎是全員參與,甚至很多學生是父母兩個都到場參與。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家長講述孩子成長的趣事,其他學生聽后可能哈哈大笑,許多當事同學聽著卻笑中帶淚。他們不是沒有感恩之心,可能是被繁重的學業壓得無暇顧及。
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認識到,自己成長至今,要感恩周圍的一切,有人、有事、有物。
2.親子共情活動
高中生朝六晚十的作息時間,導致許多節日不能和家長一起度過,這樣學生會有情緒上的不開心或遺憾。班主任可以和家長一起尋找合適的時機,讓孩子體驗短暫的節日儀式感。例如,去年的元宵節,筆者和班級家委會成員聯系,一起組織了短暫的一刻鐘元宵節。家長們將事先準備好的熱氣騰騰的元宵,利用短暫的課間15分鐘,讓孩子們在寒冷的冬日吃上一口有溫度的元宵。通過這樣一次小小的活動,孩子們深切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付出。
現在的孩子幾乎沒有抬頭看天的機會,更不要說去賞月了。去年中秋節,筆者在學生們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拿著家長們事先準備好的月餅、水果等點心,圍圈坐在學校操場上,小聲哼唱著《水調歌頭》《這樣的你》……溫情中秋30分鐘,時間雖然短暫,卻能帶給孩子們最長情的回憶。
有了家長的參與,這些活動才得以順利地進行。每當家長在聽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些活動的時候,他們非常感激學校構建這樣的機會和平臺,活動拉近了他們與孩子的距離。有位家長說:“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孩子發光的眼神了,那發光的眼神讓我非常感動,讀書并沒有把他們讀死!”
當然,家校共育的形式和內容遠不止這些,筆者只是結合自己的一線班主任工作經驗,同時也學習了其他班主任的成功做法,呈現此篇文章,以此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孩子不是讀書的機器,他們是一群有鮮活生命的個體。他們的成長就是破繭為蝶,掙扎著褪掉青澀,在教育的陽光下抖動輕盈美麗的翅膀,展翅翱翔。
教育過程中唯有用心方能致遠,教育過程中無不滲透著用心二字,用心才能關懷學生,用心才能理解學生,用心才能尊重學生,從而引領他們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 何芳.轉化后進生的理論和方法[M].知識出版社,2000.
[2] 蘇學恕.創造性地開展班級活動[M].知識出版社,2000.
[3] 21世紀中小學班主任培訓教程編委會.班級家庭教育指導[M].知識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