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期間,集中資源、集中力量用于扶貧開發,投建了大量到村到戶的扶貧項目,形成了龐大的扶貧資產。扶貧資產管理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任務,興國縣緊扣“五個精準”要求,真正做到“資產家底清晰、產權歸屬明晰、類型界定科學、管護主體職責明確、運行管理規范”,實現扶貧資產保值增值,為持續發揮扶貧資產效益打下堅實基礎。
聚焦“管什么”,精準摸清家底
通過專題培訓、扶貧工作業務培訓班和以會代訓等方式,組織各鄉鎮分管領導和扶貧專干常態化開展扶貧資產分類確權管理業務培訓,嚴格按照戶類資產、公益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進行全面核查,逐一登記造冊,做到分級分類、應納盡納。全面梳理2013年以來扶貧資金投入和項目建設情況,集中組織304個行政村對照梳理情況,開展扶貧資產摸底,切實摸清扶貧資產底數。2013年以來,全縣累計形成扶貧資產33.07億元,其中到戶類資產6.47億元,占比19.6%;公益性資產22.3億元,占比67.4%;經營性資產4.3億元,占比13%。
聚焦“歸屬誰”,精準界定產權
依據項目資金構成和實施方式,科學界定扶貧資產所有權。建立扶貧資產確認機制,由縣扶貧辦牽頭,指導各鄉鎮對2013年以來扶貧資金形成的資產造冊登記,明確支持貧困戶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固定資產等到戶類資產的產權歸屬于農戶;對道路交通、農田水利、供水飲水、綜合服務等公益性扶貧資產歸屬村集體;對農林牧漁業產業基地、生產加工設施、光伏電站、扶貧車間、村集體入股市場經營主體的股權類經營性扶貧資產權屬量化到村集體,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如村級光伏電站方面,專門下發《關于確定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產權的通知》,將304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產權確權給相應的村集體,列入村級“三資”管理。
聚焦“誰來管”,精準落實責任
進一步健全扶貧資產管理制度,從扶貧項目工程承包租賃、招投標管理到項目建設、驗收結算,還是對固定資產的登記、保管使用、折舊,均規范完善相關章程和要求。特別是持續推動經營性資產發展機制,鼓勵采取村兩委領辦或創辦產業基地(合作社)、能人帶動等方式,通過經營性、工資性、生產性、資產性等利益聯結方式分類施策,帶動當地貧困群眾積極參與、增收致富。同時,建立完善扶貧資產管理臺賬,明確專人負責扶貧資產的管理、使用、維護,對所有扶貧資產逐項明確項目權益,并納入村級財務固定資產科目核算,實行專賬管理,每個項目均落實管護責任人,確保扶貧資產有賬可查,防止資產流失。
聚焦“誰受益”,精準分配收益
按照有利于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原則,明確經營性扶貧資產獲得的收益歸村集體所有和分配,對存量資產收益扶貧項目,用于資產收益扶貧的財政資金,原則上將形成的物化資產所有權折股量化給村集體。堅持實施差異化的扶持政策,經營性扶貧資產形成的村集體經濟收入60%用于設置“九員三崗”等公益性崗位,20%用于急需解決的村內生產設施維護、道路維修、環境衛生整治等小型公益事業,20%用于公益性扶貧資產運轉、維護等,其中光伏電站收益80%用于光伏公益性崗位和公益性臨時勞務支出,20%用于資產收益扶貧和電站運維。村級在每年年末對扶貧資產運行情況進行清查,對上年度資產收益和分配情況逐筆清算入賬,將資產變動情況及時補充登記,做到賬實相符、賬賬相符,并按規定將扶貧資產相關的財務計劃、各項收入、各項支出、各項資產、收益分配等進行公示。
聚焦“可持續”,精準后續管護
落實行業部門、鄉村分級負責,聘請第三方、設置公益性崗位等多舉措加強對扶貧資產的后期管護,對到戶類資產由農戶自行管理;對股權類資產、經營性扶貧資產納入村級資產管理;對公益性扶貧資產移交村集體,納入正常運轉和維護。在農村公路養護方面,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群眾參與、保障暢通的原則,按照縣、鄉、村分級管理養護責任,以及堅持日常養護與集中養護相結合的體系,建立了“縣養公路縣管養,鄉養公路鄉鎮管養,村道村管養”的縣、鄉、村三級管理養護機制。縣交運局牽頭負責全縣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協調、指導、監督、考核。縣公路養護站具體負責承擔縣養公路的日常養護、隱患排查、整治和組織實施公路大中修工程等。明確鄉村兩級負責本區域內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在村級光伏電站方面,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了第三方光伏運營管理公司統一運維,進一步強化鄉村日常維護和安全巡查,各鄉鎮明確一名光伏干事,各村明確光伏監管員,創設公益性崗位,每村安排一名脫貧戶擔任光伏養護員,并對鄉村管理維護人員進行集中培訓,配合光伏運營企業做好日常監控、巡查、清掃、報修等工作。在其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管護方面,認真做好公益性崗位和資產后續管護的結合文章,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每個項目指定專人進行管護,進一步開發“九員三崗”公益性崗位,責任落實到人,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參與,既解決了管護力量不足問題,又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作者簡介:鐘遠均,興國縣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曹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