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田圍很大,有墻沒有瓦,篁鄉河很長,有魚也有蝦。來菖蒲赴圩的人,多半是老人家,自己種的菜,不會賣高價……”優美的童聲仿佛天籟之音一下子將我吸引,用稚嫩的菖蒲客家話合唱這首歌的是江西省尋烏縣菖蒲鄉菖蒲村小學的一群小學生。而創作這首歌曲《菖蒲我們的家》正是該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田信國。
作為全省鄉村振興重點村,菖蒲村地處尋烏縣西南部,與廣東省交界,四面環山,因村里盛產菖蒲而得名,一條篁鄉河穿村而過,古稱篁鄉。該鄉共有12個自然村,人口2200人,居住分散,但深藏著獨特的客家文化基因,姓氏龐雜,人文豐富,土地肥沃,有良田千頃、山林一片,氣候溫潤,清新怡人,一幅自然的客家風情畫卷。難得的是,村后小山谷有一眼溫泉四季流淌,還有一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滴水寨瀑布,美不勝收。由于地域原因,一直以來,菖蒲村的村民都是以個體種植水稻為主,兼以種植臍橙、蜜桔、百香果等。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創業為主。
我第一次見到田書記是在菖蒲村舉行的“前輩·后生——菖蒲村壽星影展”活動中。蓬亂的頭發,黝黑的面龐,滿臉的胡須略帶不修邊幅是他展現給我的第一印象。在幾次接觸之后,他謙遜的風格、沉穩的態度與身上掩飾不住的藝術家氣息深深地將我吸引,我逐漸被這個帶著渾厚男中音的“大胡子”所打動,更為他的執著努力、立志干事、胸懷群眾的拼搏精神所折服。
不看外表看實力,田信國同志是江西省教育評估監測研究院的一名處級干部,國家一級編劇、電視導演,江西著名詞曲作家,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和國家提出的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組織上發出“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有關工作的通知”精神號召下,他欣然受命,于2021年7月20日被派往尋烏縣菖蒲鄉菖蒲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作為一名受黨教育30多年的老黨員,他明知艱苦,卻義無反顧,遠赴千里之外的原贛南蘇區駐村幫扶。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僅在于物質上的差別,更在于文化上的落差。因此,作為文化專家的田信國開始努力尋找鄉村振興的“金點子”,試圖找到打開菖蒲村發展的“金鑰匙”。田信國意識到,要做好駐村工作,找準切入點極為重要。自己一直就是做教育和文化工作的,何不以己之長從文化方面入手,立足鄉村文化振興呢?田信國一邊想著,一邊干著。
一首村歌,唱響無名小村
聽說村里來了一個會寫歌的第一書記,鄉親們紛紛請他為村里寫個“村歌”,田信國欣然應許,半個月后一氣呵成作出詞曲:“尋烏之南,贛粵相連,客家之地,風情萬千,光裕之圍,詩畫田園,長壽之村,幸福人間……”村歌《菖蒲有愛》就此誕生。為了更好表達視聽效果,他特地請到從贛州客家走出的聲樂教授、歌唱家張紅英傾情演唱。凝練的歌詞、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喉,這首歌一下子就在全縣唱響了,引得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昔日默默無聞的菖蒲村一下子在全縣乃至全省都出了名,鄉親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自豪感、幸福感大大增強。這首歌也成為很多干部群眾爭相傳唱的“流行歌曲”,引得眾多搞音樂搞藝術的人都慕名前來菖蒲村拜訪交流。自此,大家都知道了尋烏縣菖蒲村有個會作詞作曲的大胡子第一書記,田信國這個名字也就基本上家喻戶曉了。歌曲被新華社、學習強國等各大媒體平臺推送后,引無數網友點贊評論:“田書記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熟悉村情,創作了村歌,實屬不易”“田書記很有情懷,一來就熟悉情況寫出了村歌,把菖蒲村唱響了!”“這不僅是一首歌,而是文化振興的一個起點,更是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道亮麗的新風景和優美的旋律……”一首歌的影響竟然這么大,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長期深耕在文化戰線的田信國深知,要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必須要揚優成勢、精準施策。田信國利用自身社會資源,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除了創作村歌等,還組織專業人員為菖蒲村設計了村標,使菖蒲村有了自己的LOGO,讓菖蒲村的村民和鄉賢們深切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和作為菖蒲村民的自豪感。
捧“星”文化,大放異彩
走在村子里,田信國發現村里的老人很多且都很健康,通過調查發現,全村2200多人中80歲以上的老人竟有72人之多,其中魏月香老人的年齡更是高達102歲,而且精神矍鑠,思維清楚,對話自如,生活自理。“菖蒲村是不是個長壽村呢?”田信國腦子里冒出長壽村概念來,立即上網查閱各地有關長壽村的各種數據并進行比對,發現村里壽星占比還高于一些長壽之鄉,他喜不自勝,立即聯系江西中醫藥大學,并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他們派出專家課題組,到菖蒲村實地走訪調研,寫出調研報告,經江西省重點智庫大健康與中醫藥發展研究院的權威認證授牌,菖蒲村被正式認定為長壽村。這是個金子招牌,菖蒲村將受益無窮。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了“長壽村”這個品牌,有這么多的壽星在村里,他們可都是真實的代言人啊!田信國又開始了他的下一個計劃:給每一位壽星拍照片,辦壽星影展。為了拍好壽星照,田信國以本村農民攝影家程德文為主,并邀請省、市、縣攝協會員參與,對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逐一上門拍照。“為壽星拍照”是打造菖蒲長壽村品牌的創意內容之一,屬于純原創文化活動。壽星照全部拍成后,田信國特地邀請江西省文聯副主席、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徐淵明一起策展,于是,一場由省攝協主辦的“前輩·后生——菖蒲村壽星影展”在菖蒲文化廣場上隆重開幕,引得無數媒體、包括央媒也競相報道。一股尊老、敬老、助老、孝老的村風在菖蒲村蔚然形成。
圍繞“長壽村”的品牌,田信國還利用重陽敬等契機,聯系村里愛心人士劉人佩、曹欽鋒及省紅十字基金會為80歲以上的壽星送溫暖、獻愛心;在壽星家門口掛上“長壽之家”牌匾;還特別創作歌曲《一丟丟》,邀請魏月香等壽星拍抖音,講述長壽秘訣,受到網友追捧。菖蒲村的“長壽村”品牌越叫越響。
稻田歌會,辦出網紅品牌
雖然不停地忙于村務,但田信國體內的藝術細胞還是有點不安分,不時涌動著。菖蒲村現有的資源都在眼里,看著漸熟金黃的稻田,田信國忽然靈光乍現。稻谷香里說豐年,聽取“歌”聲一片。在稻田里舉辦一場音樂歌會不是很應景當前的鄉村文化振興么?經過深思熟慮和可行性討論,“為鄉村振興放歌,為美麗中國添彩——2021菖蒲長壽村稻田歌會”的方案在田信國的構思下出爐。2021年10月17日,在全體村民的支持和各方面的協助下,為慶祝黨的百年華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充分展示實施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美麗鄉村的巨大變化和全體村民喜奔小康的激情,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型本土歌會在光裕圍前的稻田里唱響。
來自北京、杭州等省市縣的明星大腕激情放歌,田信國打造的菖蒲壽星組合也同臺演唱《東方紅》,令人感動!流淌千年的篁鄉河和古老的光裕圍從未聽過如此動人的旋律,那是沾著露珠的舞臺,帶著泥土的芬芳,和著稻谷熟透的聲音,更是村民奔向鄉村振興的喜悅心情。金黃的稻田,歡呼的人群,艷麗的色彩和醉人的笑臉把燦爛寫在菖蒲村的田野鄉村。“一場在稻田里舉行的音樂歌會”迅速飛進各大媒體的視野,真正是帶勁!夠燃!菖蒲村一下子成了網紅村。“稻田歌會”也唱響了一個鄉村時尚文化品牌。
文化的生命在于傳承,在打造“長壽村”品牌活動的同時,作為本職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田信國“盯”上了書聲瑯瑯的校園,在這個談不上規模的菖蒲中小學,守著客家文化和菖蒲山歌卻找不到任何教育特色。田信國第一次走訪學校時就提出打造“菖蒲學生山歌隊”,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認可與支持,選拔了30來個學生來演唱山歌,傳承客家文化和紅色基因。為此,田信國為他們量身定制了一首方言歌曲《菖蒲我們的家》:“老壽星很多,滿頭是白發,在一起聊天,沒有幾顆牙……”這首民謠風格的歌曲在“稻田歌會”上首次唱響,一下子就受到當地干部群眾和在外游子的歡迎與喜愛,都覺得這個歌特別好聽、特別接地氣、特別走心,給五湖四海的菖蒲人增添了濃濃的鄉愁。
捐資獎學,溫暖感動全村
正值暑假期間,田信國發現周邊村都在為考上大學的學生頒發獎學金,而文化氛圍濃厚的菖蒲村卻從來沒有這個傳統。原來,菖蒲村不同于其它姓氏單一的村,而是姓氏混雜,家族眾多,意見難以統一,要想辦成這樣的事難度大。但事在人為。田信國一邊動員村干部,一邊以身作則,率先捐款5000元,并以個人名義給全體村民和鄉賢們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倡議書,該倡議書迅速得到村干部和一些鄉賢的積極響應。幾天后,2021年新晉大學生獎學表彰大會在村部舉行,首次對村里當年金榜題名的12名大學生、研究生進行了表彰鼓勵,為他們日后學有所成用知識回報家鄉播下了鄉情的種子,輸入了情懷的基因,也給后學樹立了榜樣。村民紛紛稱贊田書記辦成了多少年來村里一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
田信國還主動聯系南昌的企業家朋友,為全鄉1230名中小學生、幼兒園小朋友每人捐贈一個書包和一個臺燈,為全鄉140名老師每人捐贈一套品牌運動服,給廣大師生帶來溫暖和感動。
創作墻繪,傳承紅色基因
“感謝田書記的好創意!肯定會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旅游。”尋烏縣菖蒲鄉菖蒲村老屋下小組組長劉風漢激動地說。原來,菖蒲村還是有著紅色歷史的村。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1月31日經安遠縣孔田首次來到尋烏縣,第一站、第一夜就在菖蒲圩宿營。中共尋烏縣委書記古柏聞訊后,從幾十里外的陽天嶂根據地趕來,在這里他第一次見到了毛澤東,并向毛澤東匯報了尋烏黨組織開展革命工作的情況。菖蒲民謠:“紅四軍,毛委員,首次進入尋烏縣。第一站宿營菖蒲圩,紅旗滿地星滿天。”正是有了菖蒲村的一次見面,古柏深得毛澤東信任。1930年5月,毛澤東作“尋烏調查”時,古柏不僅擔任記錄員,還要給毛澤東作翻譯,為毛澤東思想的早期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這段歷史,讓田信國激動不已,這么好的歷史資源,一定要做好挖掘整理宣傳,這可是不多得的紅色文化資源呀!但如何來銘記這段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田信國想到了墻繪這一藝術形式。經過反復考察,他發現有著200多年滄桑歷史的光裕圍旁邊的老屋下小組有幾棟老瓦房,相對集中,地理位置不錯,非常適合參觀。于是,在江西六相翔和文化藝術傳媒公司的全力支持下,經南昌著名畫家賴云設計,由本村油畫家葉廣燦認真實施,“毛澤東尋烏調查第一站”主題墻繪《菖蒲會見》橫空出世,一下子成為網紅打卡點,讓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紅色基因在菖蒲村得到光榮傳承。
作為《菖蒲會見》紅色主題墻繪的策劃人,駐村第一書記田信國認為:“每一段光榮的革命歷史都值得后人去銘記,去弘揚,為當前開啟的鄉村振興偉大事業提供不竭源泉,激發內生動力,讓紅色歷史閃耀永恒的光芒。”
“這個村我來過,這個村我愛過,泥土沾滿我的腳,稻香飄進我的心窩。這個家故事多,這個家笑聲多,壽星拉著我的手,孩子唱著我的歌……”田信國為自己駐村專門創作并親自演唱的歌《這個村我來過》感動他深愛的菖蒲百姓,也感動了無數聽過這首歌的人。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駐村幫扶的日子里,田信國真蹲實住,以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贏得民心,用文化凝聚鄉愁,真正踐行駐村第一書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作者簡介:李慶華,江西省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