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陳治華
摘 要: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基層治理作為國家治理工作的重要支點,是多元化發展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內驅動力。為了順應社會發展形勢多維度發揮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的應用價值,應科學統籌資源,優化其供給配置,著力提高社區組織的工作效率,全面推進基層治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本文以基層治理體制下的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為切入點,具有針對性的分析其現階段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闡述在此困境下的優化路徑,望能推動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基層治理;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現狀
引言
基層治理模式是我國重要的公共服務體系組成之一,對我國基層管理有重大的影響,然而目前我國基層治理視域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一、基層治理體制下的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街道管理、社居分離管理、自主管理。這三種管理方法對應到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就是政府、設區與政府結合、社區。但是這三種公共服務供給的模式與管理方法并不是完全相照應的,由于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管理政策,因此公共服務供給的模式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1.政府提供模式。政府部門提供服務是我國街居管理制度下政府提供居民社區基本生活公共服務的主要一種方式,也可說是地方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產品和社會服務的最常見一種方式。在社區街道實施住宅管理制度的這種社區公共治理服務模式中,政府就是居民進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提供的主要管理載體,因此往往居民們在公共服務過程中都是處于被動的一方的。在實行街道公辦住宅管理制度的社會治理創新模式下,政府部門提供的基本社會公共服務公益性是非常強的;而在社保與勞動就業方面,政府主要部門提供農業社區基本生活津貼補助、社區社會救助管理服務和地區社會福利管理服務等專項服務。
2.政地合作提供模式。社區與政府合作的供給模式主要是需要按照政府的管理和社會組織或者工作團體進行服務的購買或者自愿進行的模式,這樣的合作方式是基于住宅與社區分離的管理模式中的。社區與政府提供服務的類型主要有養老服務、康復服務、垃圾處理和婦幼保健工作三種。政地合作模式強調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的相互合作,主要強調的是政府與市場的主體作用,使政府與相關企業能夠成為合作伙伴關系。
3.社會提供模式。在所有公共服務的供給模式當中,社會供給是比較薄弱的一種方式,原因在于我國社區自治工作開展還并不到位。社會公益團體或者公益組織雖然是社區投資的最主要投資對象,對于成為社區服務的主要供給者也是非常積極的。但企業社會經濟供給也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在這種社會經濟供給管理模式中,政府部門需要更好扮演市場引領者的關鍵角色,要對其發展進行適當的監督和管理,如此一來便可以盡可能將社會資源的分配優化起來,充分提升社會組織的熱情。
二、社區制治理體制下的公共服務供給特點
我國目前的城市社區管理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趨勢,不過如果從全國整體的角度來看,真正實現社區自治還需要時間,因為街道住房的形式和二者分開的形式目前還是我國社區管理的主要形式。街道自治與社居分離的方式,可以將管理的經濟功能發揮到最大化,但是這樣一來就有可能會對公共服務的效率產生一定影響。
1.街道職能經濟化。街道辦是基層地區各級政府的主要派出機構,在不同層級基層地區政府之間相互競爭中對它起到了關鍵的主導作用,能夠促進地方政府經濟職能的發揮。在我國基層街道政府以GDP為經濟指標的市場競爭中,街道政府需要充分補充利用上級街道政府實際經濟指標,吸引對外投資,尋找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新點和熱點,因此上級街道在實際經濟管理功能上的重要地位必然也必定會直接影響涉及到其實際經濟功能的有效性和發揮。而隨著當前我國政府基層街道治理工作模式的不斷發生變化,我國一些地方各級政府也對基層街道的治理功能性問題開展了革新與思考,重新部署其定位,并積極尋求恢復街道服務原本面目的方法。
2.社區職能行政化。我國雖然實行以居委會為中心的社區管理制度,提倡當地居民自治,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社區管理制度依舊具有很強的行政特色。從社會組織機構性質來看,居委會在實際日常工作管理過程中經常可能會出現遇到"未確認"的復雜問題。居委會本身是一個民主自治的群眾組織,居委會的實際主要職責和法定組織職責在國家相關行政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由于居委會在管理人員、財產、責任、運作等各個方面等都需要完全依靠整個街道,在社會活動中難以始終保持合法獨立性。同時,每個社區的管理層也需要貫徹上一級的領導方案,這樣就將社區委員會的行政性放大了許多。
三、社區制治理體制下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
城市街道管理功能正在不斷的走向經濟化與社會行政化,因此這樣的發展趨勢對一個城市街道公共服務設施提供的管理有效性和服務精準性產生了極大的重要影響。現階段我國在這一部分還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基層政府對于人民對公共服務需求的了解度仍舊不夠,社會共給管理模式薄弱、在公用事業提供主體之間缺乏協商的過程和一般性考慮。
1.回應社區居民公共服務需求有效性不足。隨著服務型政府的建立和公民參與意愿的提高,政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更加注重滿足公民的需求。基層政府的響應能力雖然有所提高,但在滿足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方面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市級政府在滿足社區居民公共服務需求方面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層公共機構應對力度雖有所加強,但應對界限不明確,還是存在擦邊而過的現象。雖然政府部門對于公民所需要的公共服務有所了解是比較好的,但是了解也不一定會對其有所響應。二是政府相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時候精細度是不夠的。我國城市中的社區大致可以分為舊社區與新社區,二者在公共服務的需求上往往是不同的,也不會相匹配。一旦政府部分對二者的差異視而不見,那么公共服務提供的準確度和效率必然會下降。B9ECAC5A-1889-4DFA-AF0A-BDF4BBE34E43
2.社會供給模式薄弱。在地方政府部門、政社經濟合作組織和企業社會三個主要公共服務的主體進行供給時,企業與社會是公共服務提供能力比較弱的一方。在我國,由社會組織所主導的社會公共服務管理模式還在不斷的創新中。城市中的居民委員會作為居民自治的首要機構,實際上卻只是承擔了社區辦事處的部分公共行政管理職能,居委會自我提供服務、自我管理的主要職能沒有有效發揮出來。一些產業定位方向明確、運作管理模式成熟的大型基層地方社會服務組織并不多,導致一些基層地方政府在加快轉移行政職能和積極尋找產業合作方時一籌莫展。
3.不同供給主體的協作方式缺乏整體性聯動考慮。當前,社會服務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由當地居民和社區團體的自愿行動、共贏、互相幫助的自發行為變成了由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三方在生產福利的過程中共同努力的一種合作。在多利益相關方網絡中,一旦進行了合作管理,那么就代表城市社區治理向現代化轉變,但是目前為止,我國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方之間的合作方式缺乏對連通性的整體反映。
四、基層治理體制下公共服務供給困境的解決措施
前文提到了我國基層治理體制下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的一些問題,為了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與質量,要將居民的位置提上來,打造以居民為中心的公共服務體系,還要激發社會供給的活力并促進社區服務系統性整合。
1.以居民為中心。社會服務的本質是為當地居民服務,而居民的需求是社會服務的基礎,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進行社會服務的主要重心其實是對居民訴求的滿足,政府相關部門在進行了解民意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需求情況采取不同的供給方法。
2.激發社會供給活力。在目前轄區以政府與其他社區組織相合一工作方式進行社會公共服務資源提供的主要工作模式之下,政府部門應當將轄區社會服務供給的核心活力充分發揮激活,要將社會公共服務的主體職能主權交給社會服務者的意識良好、有組織的社會團體。充分發揮居委會的基層自治管理職能,加快推進基層人民政府治理體制機構改革,實現居委會內部去職能行政化,在實現基層政府治理體系現代化面前仍然無疑是一個困難。
3.促進社區服務系統性整合。不同社區公共服務資源提供管理方式的相互獨立,可以提升政府部門管理的高效性和集中性,但也會使一些社區所得到的公共資源是重疊的,甚至會有缺口,一些服務覆蓋范圍過大或不足仍然存在。為此,要切實加強對各級基層社區政府的服務引導和政策協調,明確開展社區服務的政府引導和政策協調管理職能,積極參與共享社區服務政策信息,促進社區服務體系的融合。
參考文獻:
[1]張海.基層治理視域下城市社區服務發展的歷史、矛盾及其消解——以上海市為例[J].江淮論壇,2018(05):134-139.
[2]張海.基層治理視域下城市社區服務發展的歷史思考——以上海市為例[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04):69-77.
[3]霍團英.公共治理視域下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發展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5(02):60-65+157.
作者簡介:梁艷(1987.03.30)女? 漢族? 甘肅秦安? ,講師,研究生學歷 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 公共治理
(基金項目: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2021年創新工程科研支撐一般項目“社會治理體系構建背景下社區服務優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ZCYB12)B9ECAC5A-1889-4DFA-AF0A-BDF4BBE34E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