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靈鳳 吳宜芯
摘 要:近些年來,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外出就餐的次數和頻率都在增多,餐飲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但是,餐飲市場的競爭也比較激烈,為了更好的順應消費者的需求,餐飲企業重視味道忽視了養成,消費者長期飲食習慣不健康,引發了多種慢性疾病。在此背景之下,餐飲業需要重視菜品營養問題的解決。對此,文章之中圍繞著季節飲食養生文化對餐飲業創新的指導和影響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季節飲食;養生文化;餐飲業;創新途徑
自古以來,我國在飲食上就將就季節時令的變化,“順應四時,因季而食”不僅是我國優秀的飲食養生文化,也是我國烹飪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對當代人的飲食生活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1]。今時今日,餐飲業的創新上,也需要考慮到實際情況,深入研究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將季節飲食養生文化資源轉變成推進餐飲業創新發展的動力,在滿足人們健康保健需求的基礎上,推進餐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季節飲食養生文化概念
養生屬于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是依據個人身體條件、地區氣候、飲食差異制定科學的作息飲食規律,從而實現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效果。季節飲食養生文化是指依據季節氣候的變化來調整飲食規律,選擇應季的食物進行烹飪,從而達到保健、延年益壽的效果[2]。季節飲食養生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與養生文化的精髓,是一種生活藝術,對于今天餐飲業的創新與發展依舊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
二、季節飲食養生文化對餐飲業創新發展的指導
(一)不違天時
餐飲業發展期間,所選用的烹飪材料在生長時間、成熟季節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在季節飲食養生文化的指導之下,對于烹飪材料的選擇上,則需要順應食材的生長季節,遵循自然原則:循食而進、見好而食[3]。比如,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歌謠中就有體現“因季而食,不違天時”的飲食思想,如“海鮮河鮮、清明前刀魚刺軟、河蚌漿足,夏用鯉蝦、秋鱸霜蟹”,主要說明了應季食物的營養充足,適宜用來烹飪美食。所以,餐飲業在創新發展的股從橫中,需要遵循“不違天時”的烹飪思想。
(二)因季而為
自國以來,中國人對于美食的烹飪上,都有著因季而為的烹飪傳統,提倡結合不同季節人體的需求與食材自然屬性來烹制美食。比如,《禮記·內則》中記載:“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此段說為了平衡生魚片的寒涼性,在不同的季節可以選擇不同的調味料進行搭配,對于調味料的選擇需要按照季節來選擇。因此,餐飲業在美食的烹飪與制作上,對于口味的調制上,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季節心理需求,方可受到歡迎[4]。
三、季節飲食養生文化對餐飲業創新發展的影響
(一)提升餐飲業經營理念檔次
在新時期,餐飲業處于“健康、養生、保健”的時代之下,以季節飲食養生文化作為餐飲業創新的指導,不僅可以更新餐飲業的經營思想,還能夠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5]。新時代人們經濟條件的好轉,不再一味追求味道,更關注健康飲食,關注菜品的滋養功能,人們消費思想的轉變也帶動了餐飲文化的轉變。目前,飲食養生已經得到很多人的關注,“季節飲食養生文化”已經成為當前餐飲消費的熱門詞匯,所以若想成為餐飲時代的佼佼者,當前餐飲企業需要以健康為經營思想,突出“以人為本”,滿足消費者高層次的飲食消費需求。季節飲食養生文化作為傳統的飲食健康文化的重要內容,當前人們對其的認識主要是來自書籍、網站宣傳等,主要停留在探討層面,理論化過于突出,且人們對健康與養成認知存在誤區。因此,在餐飲業發展的過程中,餐飲企業需要發揮自身倡導健康飲食的作用,積極打造季節飲食養生文化消費點,喚起社會大眾對飲食文化的關注。
(二)推進餐飲業服務方式創新
從餐飲業傳統的服務模式來看,其是指餐廳所謂顧客提供的餐飲服務,主要涉及到設施、餐具、菜品、酒水、幫助等服務活動,屬于基本的產品服務。在“保健、養生、綠色”的時代之下,餐飲企業則需要關注消費者的健康飲食需求,以季節飲食養生文化作為指導思想,實現飲食養生理念與餐飲服務的科學搭配,從而探索出嶄新的經營服務方式,獲得良好的發展優勢[6]。首先,餐飲企業需要合理引進營養師、食療師,在現場指導消費者健康飲食,為人們傳授“因季、因人而食”的飲食文化,結合顧客的實際情況及飲食特點指導顧客選擇菜品。其次,季節營養搭配,實現養生保健與餐飲產品的結合[7]。在餐飲服務方式創新方面,餐飲企業可以聘請養生專家坐堂,結合顧客自身的需求來進行健康的配菜,并為其提供免費的養生資訊服務,通過產品營養與保健特點介紹來打造宣傳平臺或者產品賣點,以此來推進餐飲業服務方式的創新。
結束語
總而言之,以季節飲食養生文化來指導人們的飲食起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保養身體、降低疾病風險、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效果。當前各種疾病的發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健康、養生成為了人們關心的內容。在現代化餐飲業創新發展中,滲透季節飲食養生文化,既是繼承傳統飲食養生文化的重要表現,也是實現餐飲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重要舉措,對于餐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崔莉,來曉英,郝小磊,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季節性高鉀血癥的飲食干預[J]. 護理學雜志,2014,29(19):21-22.
[2] 榮艷嬌. 飲食營養對于護理專業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影響 ——評《中醫飲食養生》[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1,12(18):7494.
[3] 陳家敏,胡建鵬. 基于《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探討《保生要錄》飲食養生觀[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1,27(6):907-909.
[4] 龍飛. 儒家飲食養生哲學思想及其價值研究 ——評《飲食養生》[J]. 食品與發酵工業,2020,46(2):304.
[5] 姚麗梅. 社會變遷中的飲食與養生 ——以廣式老火湯為例[J]. 民俗研究,2019(1):144-155.
[6] 隋月皎,紀天一,卞鏑,等. "大健康"時代背景下中醫飲食養生學課程建設的探索與應用[J]. 現代職業教育,2021(50):66-67.
[7] 王蓓,李俊,周路紅. 論《禮記》中的飲食養生觀[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9,25(4):421-422
作者簡介:
唐靈鳳(2000-),女, 學歷:本科, 職稱:無。職務xx。
吳宜芯(2000-),女, 學歷:本科, 職稱:無。職務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