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少數民族音樂受關注的程度越來越低,很多優秀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正在逐漸消失。群體性合唱在我國深受大眾喜歡并在近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本文通過樹立正確的地區群體性合唱意識,依據合唱形式改編相關民間音樂作品,發展少數民族群體合唱多樣化建設等途徑出發,論述了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群體性合唱的傳承方法及途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合唱;群體性
眾所周知,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風格,同時,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又成為了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年受到外來文化的干擾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中國民族群眾性合唱團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本章將通過討論民族地方群眾性合唱的傳播方式與手段來反映其群眾性合唱團的重要性。
一、少數民族地區群體性合唱的重要性
少數民族地區群體合唱是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在新時代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國家和民眾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使少數民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加強,讓少數民族群體性合唱擁有新的契機。少數民族群體性合唱是一種集體活動,是能夠提高人民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國家和諧發展的活動。
二、少數民族地區群體性合唱的傳承方法及途徑
(一)樹立正確的地區群體性合唱意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群體性合唱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導致群體性合唱在各方面都面臨種種挑戰。要讓地區群體性合唱得到更好的發展,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創作環境還需要提高群眾對群體性合唱的意識。合唱是一種多人參與的聲樂藝術項目,需要每位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因此,群體性合唱意識就成為每位團員共同培養和樹立的藝術觀念。首先,我們需要有較強的團隊精神,能為了實現合唱團隊的發展目標而積極努力;其次,需要我們尊重原譜,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音符;再次,養成看指揮的習慣,合唱不是獨角戲,它需要團隊的合作來達到所唱曲目的藝術感染力;最后,合唱團排練要求高質量、高水平、高標準,這當然也離不開每位合唱團成員的自覺。合唱最重要的就是合唱意識,合唱意識也是每位合唱團成員入門的必修課,樹立正確的群體性合唱意識,能將其整體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二)依據合唱形式改編相關民間音樂作品
少數民族群體性合唱離不開其民俗音樂的群眾基礎。由于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內涵豐富,但類別卻相對簡單,表演手段也只能是獨唱與簡短的對唱,缺少群眾參與性,使得一般民眾逐漸對少數民族地區民間音樂的感受減弱。所以,利用群體性合唱的方式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二度創造就十分重要。通過收集、篩選不同種類,不同內容的作品,再對其進行分析,根據相關聲音、人聲及樂器,更深層次地理解其作品。這些二次創作都需要以尊重為前提。只有真正尊重作品本身的風格及其文化內涵,才可以把二次創作的作品發揮大最大的影響力。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播,能夠推動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長遠發展,也能夠為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繼承吸收群眾力量。
(三)發展少數民族群體合唱多樣化建設
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狀態,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結晶。以前的少數民族文明處于相對封閉的社會狀態,但也有一定的穩定性,才能得以保留至今。隨著人們對藝術要求和鑒賞能力的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群體性合唱也要適應文化市場的發展需求, 了解大眾對音樂藝術文化的需求,積極進行多元創作。通過將民族群眾合唱作品題材的內容豐富多元,民族音樂的體裁形式豐富多元化,并利用網絡通信手段為民族文化宣傳活動帶去了更多的宣傳途徑,以及民族群體性合唱舞臺設計從單調靜止向動靜融合過渡,來進行民族群眾合唱團的多樣化構建。
(四)加強群體性合唱在校園內的傳播力度
針對群眾性合唱這個形式,學校宣傳是最有力的手段。在中小學中加強對少數民族民間歌曲的群眾性合唱教學,讓學生傳唱經典的民間音樂,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常識,增強音樂素質,又可以使學生更加熟悉本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榮譽感。同時注重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性合唱文化教育,還可以增強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又可以更加深入地認識民族音樂的發展規律,還可以更好地為民族地區群眾性合唱的未來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可利用有關高校的教學資源開展民族群眾性合唱團音樂會活動,為院校社團與民間合唱團之間搭建合作的橋梁,并以此實現少數民族民間歌曲在學校群眾性合唱團中的傳播和發揮。
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努力促進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蓬勃發展,使之擁有全國最廣泛的民眾基礎,以實現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在全國合唱文藝中的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地方群眾性合唱團,較好地滿足了中國多層次音樂文化市場的發展需要,同時不斷的加以不斷創新,并推動了其進一步發展壯大。采用群眾性合唱的文藝形式弘揚少數民族民間歌曲,有著相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民族地區群眾性合唱,可以使更多人學習到民族的歌曲文學常識,而群眾性合唱的文藝形式也很好的增加了少數民族民間歌曲的傳唱量,使之得到了更多的人重視和接受,群體性合唱的形式也很好的擴大了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唱度,使其受到更多的關注與認可,少數民族地區群體性合唱藝術所發揮的強大作用和功能是不可替代和忽視的。
參考文獻:
[1]林偉倫.現代環境下少數民族合唱藝術多元化創作發展路徑管窺[J].貴州民族研究,2018(08):82-83.
[2]閆少博.合唱藝術傳承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策略探究[J].藝術家,2021(07):126-127.
[3]毛為.中國民歌合唱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析[J].北方音 樂,2019,39(1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