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云
摘 要:教師的語言是課堂上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情感的最重要媒介,它就如同一個源泉,把一個個生動的形象、有趣的場景傳神地傳遞給學生。教師的語言音美、意美、形美、情美,像動聽的音樂、美味的食物、優美的風景、震撼人心的藝術品那樣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就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自發地去追求語言文字的真諦,奮然前行而不覺疲累。
關鍵詞:課堂語言;音美;意美;形美;情美
對于語文課來說,好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當是鮮活的、靈動的、有生命力的,一個字概括就是給人以“美”感。教師的語言應該準確規范、簡潔清晰、通俗易懂,力求表達生動形象、風趣幽默、引人入勝,能最大程度地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最重要的還要做到以情動人,把文字中最重要的思想滲入學生的思想,而不僅僅是那些隨處可以查到的知識點。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智慧讓自己的課堂語言“靈動”起來,讓孩子真正沉浸在語文的課堂中。
在教師語言中,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需要別具特色。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處在成長期和模仿期的小學生,需要教師在生動的教學過程中用靈動的美陶冶孩子們的心靈,為他們樹立榜樣。所以課堂語言的正確運用至關重要。
一、教師的語言要音美——語言規范、準確
語文教學的語言的規范性是毋庸置疑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的話也強調了語言對于一個教師的重要性。教師能夠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語言流暢,語義內容表達準確規范,就可以提高語言的感染力和鼓動力,能夠準確的傳情達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情緒,博得學生的好感,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使學生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從而加強教學的效果。
教師在運用語言“傳道授業解惑”時,要充分駕馭課堂語言,善于發揮語言優勢,注意語言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講課時把枯燥的文字注入活力,像音樂一樣富有節奏、婉轉悅耳。教師根據所要表達的內容,關鍵處提高聲調;重點處反復流轉;難懂處仔細咀嚼,引導學生回味無窮。教師從講課語言的聲調變化之中顯示出講課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深度和廣度。要學生馳騁想象的地方,應以聲傳情,并輔以適當身體語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二、教師的語言要意美——簡潔而生動、幽默而有韻味
小學語文的課堂面對著的都是一群活潑好動、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兒童,如果用成年人晦澀難懂的書面語言來跟孩子們講課,我相信沒有一個孩子能乖乖地在那里坐40分鐘聽得下去。所以讓內容簡潔精煉、生動有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尤為重要。運用簡潔的語言教師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有計劃的完成教學任務。語言的簡潔精煉并不是單純的削減語言的數量,更應該提高語言的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少說廢話,尤其應該注意自己的口頭禪,要避免重復、啰嗦,課堂上不要求面面俱到,傾囊相授,高明的教師應該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去點撥啟迪。
同時幽默而有韻味也很有必要。教師要在課堂上要善于設疑激趣,扣人心弦,像有趣的游戲那樣吸引著低年級孩子們的注意力。幽默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師運用幽默的語言可化抽象于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使枯燥的教學過程生動化,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啟迪和教育。
三、教師的語言要形美——修辭美、豐富多樣
教學的課堂語言是經老師加工過的口語,所以應當在日常的口語上進行修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用不同的語氣、修辭手法,并能夠把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典故、詞語甚至搞一些流行的“火星文”等引入課堂,這樣可以使教學語言避免平白直敘,調節氣氛,吸引學生聽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堂教學的新奇多趣,更容易理解所講授的知識。此外,還應針對不同知識層面的學生,不同內容、風格的文章選用不同的教學語言。這就要求老師的肚子里得有存儲,平時多閱讀,多積累,能夠根據課堂內容旁征博引,八面玲瓏地去迎合學生的心,引得學生聽了還想聽。
教學語言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上所說的都是有聲語言,它是課堂教學語言的主要形式,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發揮好輔助語言的作用。輔助語言包括體態語言,書畫,道具和電教語言。教師最基本的體態語是精神氣勢,教師的精神氣勢可以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在課堂上興致高昂,感情充沛,以體態助說話,能夠以直觀形象的演示、表述強化傳遞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體態語言中,受到藝術的感染。
四、教師的語言要情美——充滿情感,啟發學生、引起共鳴
教學語言是師生的心靈之間的橋梁,是傳情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為學生創設情境,引“生”入情、入境,激起學生情感共鳴,課堂教學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尤其是一些散文、詩歌、故事的教學上,傳統的把文章分章節、分句子、分詞語一個個來剖析,就仿佛把一個美人肢解開來告訴世人她哪里美,那種美感就已經消失了,美人是活的,她的一顰一笑,萬種風情才會讓人覺得她美。語文課堂的學習同樣如此,一篇文章,在老師與學生帶著對文章的理解來朗讀時,把自己對文章理解的情感讀出來,孩子于是也跟著模仿感悟,讀著讀著他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來了,或是喜愛、或是熱愛、或是同情、或是憎恨,那種感同身受的感覺不需要老師用過多的語言去贅述,學生能夠從身體里感知,從心靈中得到共振,有時候學生會歡笑、流淚,有時候他們會重振信心,像是得到了某種鼓舞,變得神采飛揚。
有的時候是以老師的情感朗讀促情,還有的時候需要老師用激勵、鼓舞的語言去激發孩子的靈感,啟發孩子創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點燃智慧的火花,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對學生具有啟發性,教師的情感流露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師生在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可以營造高漲的教學氣氛。也許這就是語言之中情的魅力。
五、結語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語言清楚明白、科學規范,具有啟發性、教育性,還要生動富有感情,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所以,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感情的積累,不斷凈化自己的心靈,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掌握教學語言的藝術技巧,賦予學生個性和智慧。
參考文獻:
[1]莫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語淺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1(19).
[2]周錫庚.論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