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雅君 翁紫蕾 江蘇省無錫市雪浪仙河苑幼兒園
《我是兒童藝術家——學前兒童的視覺藝術的發展》一書中明確指出:單項深度法主張兒童對一種或一類藝術材料或媒介進行深度的持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獲得各方面發展。本文以大班幼兒利用自然材料——樹根,運用“引入、拓展、創作、反思”四個步驟,持續開展系列藝術創作活動,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幼兒不僅獲得藝術方面的發展,更提高了探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等,綜合提高幼兒的學習品質。
綠化改造后,幼兒園門前留下了很多梧桐樹根,園長媽媽和保安叔叔把這些梧桐樹根運回了幼兒園。樹根對于幼兒來說,是陌生的,幼兒毫無經驗。我們通過自由探索,讓幼兒直觀地認識梧桐樹根。幼兒帶著好奇,摸一摸、聞一聞、講一講。
一一:這感覺像是奶奶去菜場買的山藥。
楊策:它們的身上有小點點,摸起來是粗糙的。
毛毛:這是樹枝嗎?和我們木工坊的樹枝好像。
嘉欣:我覺得它們不是樹枝,它們身上有很多須須,和平時見到的樹枝不太一樣。
銘銘:聞起來還有特別的氣味……
寶寶:這是路邊的梧桐樹根,我上幼兒園的路上看到的哦,我奶奶告訴我是梧桐樹根。
教師的思考:初遇樹根,幼兒對它感到陌生又好奇,他們觸摸樹根,愿意用多種感官更加細膩地觀察。通過同伴交流,他們認識這個“新鮮的事物”是梧桐樹根。幼兒在自由探究、游戲中和樹根成為了好朋友,初步了解了梧桐樹根的作用、氣味、外形等特點。

對于幼兒來說,只有充分體驗材料的屬性,才能更好地進行藝術創作。于是我們讓幼兒充分地接觸、體驗感官運動帶來的感受,深度了解梧桐樹根的特性。
樹根獨特的清香、形態各異的外形,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師:孩子們,園子里這么多樹根,可以怎樣玩呢?
光光:我想做一把長長的槍。
溪語:我想做一片樹林。
赫赫:我想把這些樹根堆起來,做一座大大的山。
紐扣:這樹根好像小鹿的兩只角,我要用樹根做一頭鹿。


教師的思考:幼兒感受到樹根的外形特點,能利用外形特點進行藝術創作,但是對于樹根不同形態具有不同獨特屬性的感受還不深。于是,在游戲中,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究樹根的內在特性。
師:樹根能彎一彎,變一變嗎?樹根能連接嗎?
教師的介入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他們利用樹根的特性進行各種造型游戲,有的利用樹根獨特的造型通過堆砌、支撐等方法立體造型,有的利用細細軟軟的樹根彎曲變形,有的把硬硬的樹根直接插在泥土里……
教師的思考:通過充分的實踐探究、深度體驗,幼兒獲得了關于樹根特性的直接經驗,為利用樹根的藝術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


案例一:紐扣在初次接觸樹根時,分叉的樹根形態給了她創作的靈感——創作一頭小鹿。起先紐扣把鹿角豎起來,嘗試幾次不行,于是紐扣選擇了平面的二維創作。在分叉樹根(鹿角)的基礎上,找來了一根長長的樹根,采用彎折的方式當身體,又找來兩根比較粗的樹根,當小鹿的腿。
初步完成了“小鹿”創作的紐扣并不滿足,她仔細端詳,自言自語:“加一個頭那就更好了!”于是紐扣在材料堆里找來了容易彎曲變形的樹根,做成一個三角形狀的。她滿意地拍手:“成功!”


教師的思考:紐扣在二維的創作中能利用樹根的形態特征創作“小鹿”的角、腿,并且能選擇質地柔軟、易于變形的樹根,通過彎折的方式創作小鹿的“頭”。可見,幼兒在充分的實踐中了解了樹根的特性,并能動手動腦利用不同的特性進行二維創作。
案例二:紐扣的“小鹿”引來了同伴珂珂的關注,珂珂先在旁邊觀察了好久,并幫助紐扣尋找合適的材料。過一會兒珂珂也在紐扣的旁邊認真地開始工作,利用樹根的形態特征創作了“羚羊”。
教師的思考:維果斯基認為相近年齡幼兒的學習可能處于對方的最近發展區,同伴學習可以讓幼兒處于最自然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
幼兒在前期與樹根充分的互動中認識了樹根的特性,能利用樹根的特性進行二維造型,并且在無形之中,可貴的同伴學習出現了,珂珂仿照紐扣的小鹿成功拼搭了一頭羚羊,實現了同伴經驗的遷移。



紐扣完成二維的創作之后,開始嘗試三維立體創作,她找來了一根直直的樹根,嘗試讓樹根站起來,一邊操作一邊說:“樹根好容易倒,我該怎樣讓樹根站起來呢?我要把樹根插進泥土里!”紐扣利用樹根的特性,不斷嘗試,不斷調整位置和角度,利用樹根可彎曲、可纏繞的特性,不斷尋找樹根之間的平衡點,經過多次嘗試,沒有利用任何工具,樹根成功站起來,最終成功了。紐扣愉快地歡呼:“我的小鹿在照鏡子!”
教師的思考:幼兒游戲的意圖、需求、愿望激發紐扣不斷去嘗試、探索,在游戲過程中從未放棄最初的“理想”和“目標”。她在搭建的過程中嘗試將樹根插進泥土里,嘗試利用樹根的特性,通過彎曲、纏繞、尋求支點等方法讓樹根“站起來”,實現了三維立體作品的創作。這個動態創作的過程,讓她獲得了認知、建構、社會性的多元發展,更是創造了樹根的另一種生命的可能。
紐扣的三維作品激發了其他幼兒進行三維立體創作的欲望。在創作階段中,教師的作用很大,起著引導、支持和鼓勵的作用。于是,我們進行了團體討論活動:怎樣讓樹根站起來,怎樣讓作品更穩固?
(1)我們的討論。
紐扣:可以把樹根尖尖的那頭插進泥土里。
珂珂:可以用麻繩把樹根綁起來。
文欣:可以用幾根樹根做一個支架。
哲哲:可以用熱熔槍,我們在木工坊就是這樣固定木頭的。
一一:可以用釘子把幾根樹根釘起來。
基于幼兒討論和經驗的共享,幼兒決定去木工房、美工室尋找多種工具和材料:錘子、榔頭、釘子、熱熔槍、麻繩……新的嘗試又開始了。
(2)我們的嘗試。
幼兒自由結伴嘗試利用工具、材料讓樹根“站起來”,看看幼兒的行動:用榔頭敲進泥土里,用麻繩捆扎,嘗試更多的造型……他們獲得了如何利用工具材料實現樹根多變化多造型的可能。


教師的思考:幼兒帶著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有的利用環境,就地取材,有的將在木工坊積累的經驗遷移到樹根搭建上。在持續的創作過程中幼兒解決了如何讓樹根站穩的難題,具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幼兒的搭建技能得到提升,實現更豐富的藝術創作的可能。
當幼兒搭建樹根的技能得到提高,他們開始挑戰搭建更復雜更具藝術性的作品,而創意的靈感源自于幼兒對周圍環境的體驗,教師要關注幼兒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隨機引發幼兒的創作欲望。幼兒根據自己對樹根外形特點、內在屬性、創造技法的認知,結合園內的環境,開始畫作設計圖,他們有的要造蕩秋千,有的要造房子,有的要創作站起來的小馬……

幼兒在這一次的藝術創作中能基于樹根的特性以及作品的需要,綜合利用多種技能和方法,如:用麻繩、毛根捆扎,用錘子、榔頭釘釘子等。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自覺形成合作小組,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努力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

創作階段是整個單項深度法的核心,在此階段,幼兒利用前面兩個階段獲得的經驗和創意進行藝術創作。創作是一種內在的愿望,幼兒有意識地選擇樹根、不同的工具和技能去創造和實現自己的想法,從二維到三維再到更具難度的作品,這是幼兒藝術探索的自然結果。
反思,融合在“樹根”藝術游戲的各個階段,在幼兒完成了多種作品之后的“根雕展”更是一次全方位的反思和提高。尤其是以問題為驅動的反思,能激發幼兒更多經驗的分享以及進一步優化作品。
紐扣提出:我們的作品還比較零散,小朋友們可能不喜歡。這個問題引起了幼兒思考,怎樣讓樹根作品變得更美?教師通過網上觀看藝術展、親子參觀藝術展等活動讓幼兒提升藝術展經驗。于是幼兒對原有的作品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改造,形成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外觀比較宏大的作品。


幼兒對自己的“樹根作品”非常滿意,滿心歡喜地邀請弟弟妹妹來參觀,可是弟弟妹妹并不喜歡。浩浩說:“弟弟妹妹可能看不懂我們的作品,怎么辦?”經過討論,幼兒有了新的方法:要有講解員,要把設計圖放在作品的旁邊,就像是“說明書”,這樣弟弟妹妹才能看懂是什么作品。
“創意樹根展”,開啟了一場“全學習”活動,基于“藝術展”的需要,幼兒對于作品進行了再一次的復盤、優化,了解了辦“藝術展”需要“講解員”,需要“示意圖”,需要“海報”……在這一場展覽中幼兒全面提高了藝術素養,更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
利用樹根的藝術創作活動持續了一個多月。在這一個多月的活動中,我們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游戲、觀察與欣賞以及反思行動等方式,讓幼兒置身于真實的環境中,充分利用材料和工具進行深度學習與創作。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學會合作、解決問題、與其他領域新的學習相結合,形成反思傾向等,不僅使幼兒形成了審美判斷,還增強了幼兒的動機、情感、知覺、認知和社會性發展。這與當下國內幼兒園提倡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一致性。
此外,單項深度法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與自主表達,鼓勵幼兒對某一美術媒介的深入探索,順其自然達到創作狀態。在四個階段中,教師遵循單項深度法,利用各種方式,引導幼兒觀察、感知和欣賞自然環境,不斷豐富和拓展兒童的知識經驗,支持幼兒對樹根進行深度探究,給予幼兒環境的支持、材料的支持、時間的保障,幼兒的創作模式從單一到復雜,能有意識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創作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最終獲得對美的特征的創造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