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嵐 夏云霞 江蘇省靖江市驥江幼兒園
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立發展的個體,受家庭環境、生活活動、主觀能動性、與材料間的互動等因素影響,他的經驗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將數學回歸幼兒的一日生活,在生活化、情景化、社會化的互動中遷移學習經驗,能夠促進幼兒主動學習,不斷積累數學經驗。
幼兒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數學的抽象性與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決定了這個年齡段數學活動需要生活化和情境化。為了讓幼兒有意無意地觀察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教師在小、中、大班分別開展了 “家中的數字”“馬路上的數字”“超市里的數字”等調查活動。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根據各年齡段主題的要求,幼兒和父母關注生活中的數字,體會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字,它們表示著不同的意義。同時,鼓勵幼兒將自己觀察的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并在集體中進行講述。教師挑選有意義的發現進行記錄和加工,如,家中遙控器、書籍、報紙、日歷、電話、時鐘以及衣服上的數字,馬路上路燈桿、門牌、紅綠燈上的數字,超市里商品價格、日期、收銀臺編號等,以幼兒講述、圖片輔助的形式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廣,讓更多的家長和幼兒了解、運用生活中的數學元素。
再如,大班幼兒有認識錢幣的活動,基于幼兒已有計數和加減等經驗,于是班級結合六一開展了“畫筆繪夢想愛心圓夢行”跳蚤市場活動。每個幼兒利用區域游戲時間,制作一幅繪畫或手工作品,邀請父母和自己一起設計海報和宣傳標語,定好價格(每件以整數標價),銷售自己的美術作品。活動中提醒幼兒做好買賣記錄,結束后進行統計和交流,并將最后的款項捐贈給貧困地區的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用數學解決遇到的問題,感受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也有數學滲透。如自主簽到中的學號和大班認識時間涉及到的鐘表;自主點心中的食物數量;個人物品柜上的編號……除了這些,還有建構中的數學、游戲中的數學、音樂和美術中的數學,這些都為幼兒積累數學經驗奠定了基礎。
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取經驗。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如樹枝、樹葉、石頭、瓶蓋等,讓他們在材料情景中逐步領會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大小、多少、相鄰數、高矮等),并通過分類、排序、比較、推理等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在積極主動、獨立自主的氛圍中不斷積累數學經驗。教師投放豐富的低結構數學材料,涵蓋不同維度的數學核心經驗,并注重分層投放,為不同年齡段幼兒提供合適的材料,幫助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建立新舊經驗之間的聯系。
如,在中班生活區“送給媽媽的項鏈”活動中,幼兒用教師提供的材料隨意地穿著珠子。小寒的項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將珠子以黃、綠兩種顏色間隔排列,其他幼兒見狀也開始遷移經驗,不斷設想和嘗試多種顏色和形狀的排列方式,從簡單的AB模式擴展到ABBABB、ABCABC、AABAAB等多種模式。教師還鼓勵幼兒尋找不同表征方式呈現規律,小棒、水彩筆、瓶蓋、紐扣等都成了幼兒的材料,室外不同顏色、形狀的樹葉他們也會撿來擺出各種排列模式。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幼兒逐步加深對排列規律的理解,發展了數學思維。


已有經驗是經驗的生成基礎,幼兒在經驗獲得的過程中,將每一次新的經驗都整合到原有的經驗當中。可見,幼兒的經驗不是割裂的、跳躍的,每一次經驗都會影響今后經驗的獲得,新的經驗也必然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
通過班級數學微主題活動,教師發現了幼兒感興趣的數學話題,通過與幼兒不斷“對話”,將數學微主題引向深入,支持幼兒主動積累數學經驗,努力在問題情境中構建讓人“心動”的課程。如,大班“‘樹’不勝數”微主題,幼兒從有幾棵桂花樹這個問題入手,逐步探究到有幾種樹,每種樹有幾棵等問題。在對幼兒園樹木進行統計的過程中,幼兒不斷積累一棵、一簇、一排等不同量的經驗,在給不同樹木編號的過程中,積累了關于集合與分類的經驗。
利用數學繪本的教育價值,在閱讀和表演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難題。如,大班的“向0敬個禮”活動,幼兒園一般不接觸數字“0”,通過繪本的表演,幼兒知道了“0”的作用,理解了數的組成,積累了關于數的經驗;中班的“讓誰先吃好呢”活動,通過一次次量的比較,幼兒理解了高矮、長短、輕重等物體的量都可以用來比較,在不斷表演、內化的過程中,他們還對故事進行了創編,加入了胖瘦、寬窄、快慢等量的比較。經歷了從明顯差異到不明顯差異、從模糊到精確的比較與認識過程,積累了關于量的經驗。
幼兒在一日生活的情境中發現問題,運用關聯、推理與論證、表征與交流等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在問題的解決中不斷積累數學經驗,形成了專注、反思、創造等積極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