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漆睿 中國人民解放軍32051部隊幼兒園

體驗,即付諸實踐。首先,體驗教育以實踐為過程與目的,讓學習者從實踐過程參與知識認知和理解。此處所闡述“體驗”教育寓意有二,其一是為獲得親身經歷實踐行為所展開教育,其二是基于此所獲得內心情感升華。自然體驗教育以引入生態自然體系為教育前提,讓學習者通過勞動或親近自然獲得實踐體驗,實現學習者對自然信息有效采集、整理、編織等,使其社會生活有效邏輯思維得到極大培養。而陶行知“解放理論”提出通過解放眼界、手腳、頭腦、嘴巴、時空等,多維度實現孩子思維能力培養,兩者教育目的一致,這為自然體驗教育理論的幼兒教學應用提供了研究思路,本文將基于此展開。
看、摸、聽、聞、嘗即為人類常用感官體驗的總括,曾經有研究表明,五感中以“看”最為常用,若其用量均為100分,“看”的用量必定超過90分,而余下四感用量介于20分-30分之間。當然,受成長規律影響,幼兒在事物觀察中,觸覺感官使用幾率較大,但遠不及視覺感官應用廣泛,其他三感應用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見,幼兒自然體驗教學中,以視覺體驗為主,其他感官調動少。因此,現階段自然體驗教育理論幼兒教學應用效能并不突出,幼兒無法真正實現自然體驗。
自然體驗教學理論由來已久。當下,該理論依托當前城市化發展中城市教育“自然缺失”的問題所展開,既是為了讓幼兒實現和大自然的“重逢”,在潛移默化中追尋自然價值,滿足幼兒自然歸屬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進行自然價值感悟,緩解現代幼兒教育中幼兒與自然真實接觸的“壟斷”現象加劇的問題。但事實上,理論倡導與實踐有質的區別。很多幼兒園在進行自然體驗教學時,更多的只是走出教室,在幼兒園內進行,并未真正實現戶外實踐,幼兒戶外教學體驗需求與實際并不相符。
自然體驗教育實踐所需場所設施非固定,要滿足實踐主題,確保幼兒安全、活動展開有序等,教師具體展開場所設施選擇時必定束手束腳,同一場所或環境,不宜吸引幼兒注意力和興趣。慣用公園、動植物園等場所教育資源豐富,但難以高效利用,其他場所或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或環境優美,但開發不到位,解說項目也難與幼兒學習主體銜接。這些都導致自然體驗教學活動無法合理設置,達不到預期實踐效果。
自然體驗教育理論幼兒教學應用現狀中提到,當前幼兒園自然體育教育主要以教室外的幼兒園環境為主,并未完全展開戶外實踐,幼兒戶外教學體驗得不到滿足,這就要求幼兒園重視幼兒自然體驗需求滿足。而生活中,隨處可見自然體育教育的切入點,幼兒教師要擅長或刻意發掘對應契機,進行主題內容設計的靈活調整,讓自然體驗需求以更動態化的方式滿足幼兒需求。
例如季節變化對比。春天意味著萬物生長,敗迎接新生的開始,一日溫差變化大,幼兒要注意穿脫衣服,多喝水,注意身體健康。幼兒園教師可以選擇極具鮮明對比的春秋兩個季節,先從網上獲取關于秋天的圖片和視頻元素,可以具體到一些樹木、花草等小的對比對象,讓幼兒通過觀察、觸摸,記憶形狀與顏色等,培養幼兒觀察意識和能力,充分尊重此階段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加深對春秋兩個季節的認識,觸發幼兒思考。此間,所選擇戶外活動場所設施、風景、環境、人員、文化氛圍等,也可成為幼兒拓展觀察與學習的內容。讓幼兒在一次次完成不同的戶外實踐體驗主題過程中,眼界得到解放,視野得到開拓,為親近自然和淵博知識奠定基礎。當然,此類案例不勝枚舉,幼兒教師應“以小見大”,引導幼兒從“小視界”累計獲得“大視界”開拓。

幼兒發展分為身與心兩方面,體驗需求與眼界開闊屬“心”系發展,要實現身心協調發展,對“身”系的軀體本體發展和動手動腳能力培養必不可少。幼兒較好的軀體本體動力與感知力,可幫助其實現個體協調,讓身心發展配合度更高,對其情趣、記憶、理解、信心等方面也有促成作用。自然體育教育內涵之一是教育生活化,基于此,就可從親子教育活動入手,幼兒軀體本體體驗豐富,實現其手腳解放。當然,親子教育活動展開的最佳場所應是幼兒園外的戶外運動場所。親子活動有家長陪伴,幼兒安全保障度更高,值得深入推廣。
我們常會發現,即便是自我實踐無法完成的事項,幼兒也喜歡樂此不疲地參與,有所成效就會開心滿足。這說明,幼兒潛意識里對“獲得滿足感”期待無比。結合幼兒這一發展特征,教師可設計動手操作的實踐主題活動,讓幼兒參與春天的野菜采摘。在該主題中,幼兒不僅可以學會分辨野菜,明白勞作不易,還可以體驗“自力更生”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幼兒參與度高,興趣大,更愿親近自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當然,主題教學必須設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與內容,獲得家長配合,最終還應完成結果呈現,或鼓勵或表揚。幼兒在與日常學習和生活截然不同的“自給自足”環境下,觀察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實踐與軀體本體體驗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兩者皆通過身體力行實現,但實踐重在結果價值,軀體本體體驗則重在參與過程中的“動”態。親歷實踐探索,幼兒需在掌握已有學習知識的基礎上進行。
就拿常見的幼兒科學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來講,要親歷實踐,見證小蝌蚪到青蛙的蛻變,幼兒必須在教師指導下掌握這一實驗的裝置、過程、控制要素等,這樣才能盡可能保證實踐對象的安全,后在此基礎上展開數據記錄,明確記錄內容。此間,幼兒會專注于觀察小蝌蚪變化,并產生各種奇怪問題,自我找尋答案,解決問題,反反復復,不斷思考,幼兒頭腦處于活躍期,問題探究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需要保護,而生態保護教育需從幼兒抓起。當然,如何保護就要聰明好動的幼兒自我聯想,抒發己見了。針對此部分內容,教師可以設計自然保護討論專題。為避免幼兒成長經歷的刻板影響,導致討論效果不明顯,教師可以提前布置相關作業,讓家長輔助幼兒查找資料,選擇幼兒喜歡或認可的保護意見,讓幼兒在指定活動場所展開自我述說。這一過程中,幼兒需組織語言、整理邏輯、深挖記憶、辨別可行性等,對培養幼兒語言組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辨別力等都有積極作用。
不同節點方位體驗,實現時空解放。就節點來講,可以分為不同季節、不同節日、不同氣候等。就方位來講,可以是主題公園、動植物園、海洋館、市政廣場等。以時間節點舉例,教師可以尋找渠道,帶領幼兒參與制作節令食品,也可帶領幼兒在即將到來的清明節給烈士敬獻花籃等,對幼兒拓展知識,開闊眼界,對時間與空間產生認知意識都有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自然體驗教育理論能夠讓幼兒通過水的樣子、植物的多姿多彩、水流的方向、小蝌蚪的變化等方方面面親近自然,養成觀察、保護自然,學習、解讀自然價值等習慣,不僅能夠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帶動幼兒學習,還能促進幼兒教育發展。受視覺體驗為主,其他感官調動少、幼兒園教學為主,渴望戶外體驗教學、場所設施欠缺,活動設置不合理等因素影響,自然體驗教育理論在幼兒教學踐行中還存在不足,需進一步優化完善。而基于陶行知先生“解放”理論的自然體驗教育理論幼兒教學應用,還需不斷研究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