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對國家發(fā)展具有基礎性作用。引導青少年閱讀科學經典著作,使其領會其中蘊含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培植其科學情感和科學直覺,進而提高其創(chuàng)造力,正是我國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文章以“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為例,從策劃理念、內容設計和編輯所創(chuàng)造的附加值三個方面,探討基于科學素質教育的科學經典類選題再開發(fā)的方法和意義,為圖書的升級改版和重新賦能提供借鑒。
【關? 鍵? 詞】“科學元典叢書”;科學經典;科學素質教育;科學素養(yǎng);選題開發(fā)
【作者單位】陳靜,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4.007
隨著全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在當今世界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全面開展科學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必然趨勢。過去我國的科學素質教育存在將科學素質等同于知識能力的問題,往往更側重于科學知識本身的傳授,而忽略科學探索過程中呈現(xiàn)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實際上,已出版的面向科學素質教育的圖書,亦面臨同樣的問題——往往以“百科知識”類圖書居多。這類科普作品雖然通過內容或形式上的求新求變,提高了趣味性和可讀性,但容易出現(xiàn)表述不夠嚴謹?shù)膯栴}?!翱茖W元典叢書”既不像“百科知識”類的圖書那樣直截了當,也不像一般科普作品那樣通俗,而是通過科學經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呈現(xiàn)原汁原味的科學。
一、“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再開發(fā)的基礎和理念
“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是在“科學元典叢書”的基礎上再次開發(fā)而成的,是基于我國科學素質教育的現(xiàn)狀、趨勢和目標,同時結合出版社現(xiàn)有資源和優(yōu)勢,專為中學生量身打造的一套融媒體叢書。
1.“科學元典叢書”為各版本的再開發(fā)打下基礎
“科學元典叢書”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系列科普圖書,也是我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系統(tǒng)的科學經典譯介工程成果。叢書主編任定成教授在叢書開創(chuàng)之初已明確指出:“這里所謂的科學元典,是指科學經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類智識史和人類文明史上劃時代的豐碑,是理性精神的載體,具有永恒的價值?!盵1]叢書收錄的著作,是自古希臘以來,主要是自文藝復興時期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經過歷史檢驗的100部科學經典。作者都是曾為人類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大師,譯者皆為國內著名專家和學者。“科學元典叢書”的第一部著作《物種起源》于2005年出版,至今已有60余個版本,銷量超過100萬冊,創(chuàng)造碼洋近億元,重印率達100%,部分品種已有超過30個印次。叢書先后被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其中,多種圖書獲得科普類獎項并入選各類媒體推薦榜單。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科學元典紅色仿羊皮的軟精裝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叢書堅守的“名作名譯、名家導讀”標準也得到諸多專家和讀者的認可,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時常關注叢書的出版情況,并將其悉數(shù)收藏。
北京大學出版社努力保持這來之不易的成績,圍繞叢書展開了形式多樣的工作,包括圖書的多版本開發(fā)。北京大學出版社于2018年推出了部分品種的彩圖珍藏版,打造典藏級別的高端圖書;于2020年推出叢書的簡裝版,將叢書進一步按學科分成八個系列,以便不同專業(yè)背景的讀者群體閱讀。彩圖珍藏版、簡裝版、學生版都是對“科學元典叢書”的二次開發(fā),旨在讓產品更加多元化,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讓“科學元典”的品牌形象更加立體化,最終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的策劃理念
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對國家發(fā)展具有基礎性作用。引導青少年正確閱讀科學經典著作,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最終成長為具有科學家精神的時代新人,從根本上提高我國青少年的科學素養(yǎng),是北京大學出版社應該具備的社會使命感。“科學元典叢書”如何吐故納新以吸引中學生讀者?在什么樣的時機推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學生版?這些都非常考驗編輯團隊的眼光、膽識和創(chuàng)造“附加值”的能力。
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組織研制并發(fā)布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下文簡稱《指導目錄》),其宗旨之一為“引導學生讀好書、讀經典……提升科學素養(yǎng)”[2]?!吨笇夸洝芬还餐扑]了面向中學生的38部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科學元典叢書”有15個圖書品種入選。其中,推薦給初中生的有《居里夫人文選》《化學基礎論》《海陸的起源》《九章算術》《關于兩門新科學的對話》;推薦給高中生的有《笛卡兒幾何》《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化學鍵的本質》《物種起源》《基因論》《生命是什么》《天體運行論》《計算機與人腦》《從存在到演化》。《指導目錄》一經發(fā)布,很快便得到圖書市場的熱烈反響,但危機也伴隨而來——某些公版書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競品?!翱茖W元典叢書”急需推出一套更年輕化、更符合當代中學生閱讀現(xiàn)狀的版本,在此背景下,學生版項目的推進便順理成章,入選《指導目錄》的15個品種自然成為學生版的首批圖書。
“科學元典叢書”中講不完的故事及其背后強大的譯者團隊、導讀專家團隊,都為學生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品質保障,也為編輯團隊提供了巨大的發(fā)揮空間。為了讓當代中學生對這些古老的作品真正產生興趣,叢書執(zhí)行主編周雁翎提出,除保持叢書一貫的高品質之外,學生版還要進一步降低閱讀門檻,在內容設計和呈現(xiàn)形式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既要符合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又要滿足中學生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閱讀需要。
為此,出版社不僅充分發(fā)揮專家團隊的專業(yè)優(yōu)勢,還充分調動編輯的能動性,力爭將現(xiàn)有的資源合理重組、深度挖掘,同時聯(lián)合社會資源制作配套的優(yōu)質數(shù)字課程,為中學生量身打造一套融媒體“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
二、以服務中學生讀者為中心的內容創(chuàng)新
“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主要面向中學生。為了讓中學生更好地理解原著內容,更好地領會原著所蘊藏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學生版在內容結構和呈現(xiàn)形式上都做了調整。其內容結構分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部分:上篇為閱讀指導,由著名科普作家、科學史家或科學家撰寫;中篇精選原著的精華,由主編和譯者、導讀專家共同研究而定;下篇為學習資源,由編輯團隊主導并聯(lián)合其他社會資源完成。
1.增加閱讀指導,強化精神力量
受邀為“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撰寫閱讀指導的專家,一部分是原著的譯者,如翻譯《化學基礎論》的任定成教授,翻譯《物種起源》的舒德干院士,翻譯《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的王克迪教授;另一部分是國內知名的科學史家、科普作家或科學家,如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研究員、中山大學賀雄雷教授等。
閱讀指導一般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總結該書的主要內容,分析原著的特點和社會影響力,目的是帶領學生回到作者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情境中,為學生提供切實的閱讀建議,最后闡明閱讀該經典著作的意義所在。
閱讀指導也并非面面俱到,對不同的作品,其側重點也會有所區(qū)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舒德干教授為《物種起源》撰寫的閱讀指導約三萬字,不僅生動地描述了達爾文踐行科學精神的一生,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三個來源,還結合自己的古生物研究工作梳理了進化論的難點及其化解過程。中國科學院大學李醒民教授為《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撰寫的閱讀指導,特別講述了愛因斯坦對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的理解,以及愛因斯坦獨立的人格、仁愛的人性和高潔的人品。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對中學生讀者的感召力不言而喻。
2.精選優(yōu)質內容,保留原著精華
“科學元典叢書”均為原著,篇幅和體量都比較大,叢書整體的時間跨度和學科跨度也較大,而中學生普遍考試壓力大、學業(yè)任務繁重,除了少數(shù)優(yōu)秀者,其他大多數(shù)學生都沒有時間去閱讀完整的原著。雖然中學生對這些大名鼎鼎的作者及其主要理論并不陌生,但他們對這些理論的發(fā)展過程并不了解,因為這些過程在教科書和一般的科普圖書上體現(xiàn)得較少。為此,學生版對原著進行了合理“瘦身”。由叢書主編和譯者、導讀作者共同組成的專家小組,在熟悉我國當代中學生知識結構的前提下,對原著的內容進行精心挑選,盡可能保留原著的精華,讓中學生在短時間內能了解原著最核心的內容。除了幫助中學生快速入門,學生版還鼓勵有余力和興趣的學生進一步閱讀完整的原著,因此,學生版專門在下篇設置了擴展閱讀,將他們的目光吸引到原著上。
每種圖書的精選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要選擇該作品最重要、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的章節(jié)。舒德干院士在精選《物種起源》原著內容時,始終堅持三個基本原則:一是要能論證達爾文進化論的兩個核心要點——自然選擇學說和生命樹思想;二是要體現(xiàn)達爾文首創(chuàng)并論證的科學概念、學術思想和方法論;三是要說明達爾文主義的理論要點均附有大量支撐證據(jù)。同樣,中共中央黨校王克迪教授在精選《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原著內容時,也制定了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體現(xiàn)牛頓的力學理論體系;二是要囊括牛頓首創(chuàng)的科學概念、思想和方法。
3.融合出版,多形態(tài)提供學習資源
“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在下篇特別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針對青少年學生的知識背景、群體特征、時代特色,編輯團隊重點做了兩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
一方面,編輯團隊為每種圖書編制了十余道思考題。這些思考題有的將不同著作關聯(lián)起來,如《物種起源》如何為《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打下伏筆;有的將原著內容和中學課本知識關聯(lián)起來,如《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的三個運動公理或定律,與我們使用的物理課本中牛頓運動三大定律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有的展望未來,鼓勵學生把視線投向書外,如請查閱資料,說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前景。
另一方面,編輯團隊開設數(shù)字課程,包括119堂音頻課程和100堂視頻課程,讀者用手機掃描書中的二維碼就可以參與課程學習。該音頻課程得到了北京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科普創(chuàng)作出版資金資助,其素材源于專家撰寫的閱讀指導,經編輯團隊編排并進行文字軟化后,交由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制作。視頻課程的素材源于對叢書譯者、導讀作者和相關專家的采訪視頻和編輯在叢書出版過程中有計劃收集的圖片、電影或紀錄片等資料,由北京讀書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三、編輯在圖書選題再開發(fā)中的價值賦能
科普作家王直華老師曾經這樣評價“科學元典叢書”及其背后的編輯團隊:“編輯部不是簡單地找來元典、翻譯出版、印刷發(fā)行,他們做了大量的策劃、設計、組織、實施工作,以求內外兼修、通情達理?!盵3]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條件的成熟,編輯團隊在開發(fā)學生版時,表現(xiàn)了更加成熟的二次策劃能力,取得了更符合市場的結果。編輯團隊為圖書創(chuàng)造的“附加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立體化、全景式的內容呈現(xiàn)
優(yōu)質的內容是圖書產品的生命力,無論是組織專家撰寫閱讀指導,還是投入巨大精力制作數(shù)字課程,又或者是精心配備思考題和擴展閱讀,都是為了立體化、全景式地呈現(xiàn)圖書的內容。編輯團隊相信,這些工作不僅可以讓科學家的立體形象、科學經典著作所代表的科學發(fā)展歷程變得清晰起來,也可以增強“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的歷史感和視覺效果。讀者熟悉了時代背景和作者故事,理解了科學思想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好地認識經典著作的真正價值。
2.兼顧繼承和創(chuàng)新,強化品牌形象
經過數(shù)年的積累,讀者已經比較熟悉“科學元典叢書”封面的格局和版式設計了,尤其是封面上醒目的科學大師肖像已經深入人心。編輯團隊很早就意識到,后續(xù)開發(fā)不同版本的“科學元典叢書”非常有必要繼承這些經典元素,不斷強化叢書的品牌形象。當然,不同版本的“科學元典叢書”也要根據(jù)自身的定位進行必要的創(chuàng)新,縮短和目標讀者的距離。學生版為融媒體叢書,且讀者對象為中學生,圖書的整體氣質應年輕化,應采用更小的開本和更加疏朗的版式。在內文的設計上,學生版既兼顧繼承和創(chuàng)新,保留了經典的花紋裝飾和篇章頁等元素,讓讀者看到“熟悉的影子”,又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總之,學生版努力避免給人留下晦澀難懂的刻板印象,以免令中學生望而生畏。
3.注重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
“科學元典叢書”講述的科學世界是一個豐富的人文世界,這些科學大師優(yōu)秀的品質和積極的處事態(tài)度,在科學研究中采用的全面系統(tǒng)的方法,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都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這種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精神教化上是不可或缺的[4]。
編輯團隊致力于讓科學與人文相互融合,向我國的科學素質教育目標看齊。其不僅通過增加思考題和擴展閱讀等內容啟發(fā)讀者反復品味原著精髓,達到常讀常新的效果,而且在數(shù)字課程中努力給出兩條線索:一是“內史”,即科學自身發(fā)展的歷史;二是“外史”,即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些工作的共同目的都是試圖還原歷史,讓讀者身處當時科學家所在的歷史環(huán)境中,“近距離”接觸這些歷史人物,感受其創(chuàng)造的快樂與煩惱,從而更好地理解科學[5]。
四、結語
基于科學素質教育理念而設計的“科學元典叢書”學生版,對原有品牌“科學元典叢書”進行升級改版并重新賦能,為中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科學經典著作閱讀途徑,也讓問世多年的“科學元典叢書”煥發(fā)新的光彩?!翱茖W元典叢書”學生版為其他有規(guī)模、成系統(tǒng)的套書的二次策劃提供了參考范本,也為圖書編輯進行選題再開發(fā)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二次策劃實際反映了編輯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反映了編輯對市場突變信息的重視,反映了編輯對圖書再創(chuàng)造性勞動價值的認識[6]。
|參考文獻|
[1]任定成. 弁言[M]//達爾文. 物種起源.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首次向全國中小學生發(fā)布閱讀指導目錄[EB/OL]. (2020-04-22)[2022-03-04].? http://www. moe. gov. 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4/t20200422_445605. html.
[3]王直華. 元旦話“元典”:內外兼修的《科學元典叢書》[J]. 科技潮,2011(1):42-43.
[4]顧沛. 以科學素質教育系列課程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助力:以南開大學為例[J]. 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9(2):104-110+124.
[5]周雁翎. 居里夫人形象的立體建構:《居里夫人文選》的視角[J]. 化學通報,2011(5):470-473.
[6]張濤. 編輯的二次策劃及搶點營銷:以《中國哲學簡史》為例[J]. 出版廣角,2014(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