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塊莖思維反對層級固化、中心化和譜系化,主張把事物看成是非等級的,具有多元中心、多元結構的生成系統。學校治理注重消除傳統科層制管理造成的等級化、封閉化和中心化等弊端,強調多元共治、平等參與。塊莖思維與學校治理在旨趣上具有相通之處。借鑒塊莖思維,學校治理改革應注重建立多向連接,促進異質交互,淡化外控管理,消解等級觀念。
【關鍵詞】學校治理;塊莖思維;多向連接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8-0026-04
【作者簡介】魯興樹,江蘇省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常州,213022)副院長,副研究員。
塊莖本是植物學術語,指植物莖的一種變態。這類植物莖在土壤淺層匍匐生長,其末端膨大而呈不規則的塊狀,如馬鈴薯、山藥、芋頭等。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加塔利借用塊莖的一些特征提出了塊莖思維。塊莖思維旨在隱喻一種蔓延式的、多元化的、去中心的、動態生成的哲學觀。德勒茲等人認為,在傳統哲學思維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樹狀思維,這種思維具有封閉僵化、層級固化、中心化和譜系化等特點。他們運用塊莖思維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進行了猛烈抨擊。學校治理的重要追求在于消除傳統科層制管理造成的等級化、封閉化和中心化等弊端,倡導多元共治、民主治理,注重消解中心與邊緣、主要與次要、實體與關系的區隔。學校治理在旨趣上與塊莖思維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借鑒塊莖思維有助于推進學校治理改革。對于學校治理,塊莖思維至少能提供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一、學校治理應建立多向連接,匯聚發展資源
一棵樹只能立于一點,固于一域,只能上下生長。而塊莖則不同,無向蔓延,任意連接,是塊莖的重要特點。塊莖也因其連接方向的多維性和連接數量的多重性而呈現出強大生命力。德勒茲等人以氈制品為例,將其與織物進行對照來說明這種蔓延和連接的力量,他認為,“一塊織物中的兩股線,或屬經線或屬緯線,永不會交匯;但氈制品中的任意兩股纖維,都可以根據其長度彼此交匯,它們之間的連結是多重而隨機的。事實上,氈制品的強度恰恰來自于交匯的數量及其‘全向性’”[1]。塊莖思維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多向連接能生成強大力量。學校治理的重要使命是調動一切資源,匯聚發展力量,因而學校必須與外界建立多向連接。
其一,學校應打開邊界,實施開放式治理。一定意義上,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當今時代是一個“連接”的時代。在這一時代,“連接大于擁有”。“連接”可以拓展空間,可以獲得和盤活更多資源,匯聚更大發展力量。學校應突破現有的管理體制、機制束縛,改變單純依賴政府支持和管理的格局,積極與其他學校、企業、社區建立廣泛的互聯關系,組成各種類型的發展聯盟或發展共同體,以此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資源,打開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
其二,學校治理應從集權走向放權,從“單一中心”的傳統管理走向“多中心治理”。塊莖在蔓延過程中無固定生長點,無特定中心。在塊莖的世界,任何部分、任何點都有可能成為中心。由此,學校應通過組織變革,充分為下級組織、為師生賦權,盡可能使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個體都能成為學校組織不同維度、不同層面的“治理中心”,成為學校組織網絡化連接的重要節點,使整個學校組織的每一個部分都處在“無限連接”的空間里。
其三,學校在建立校際合作聯盟時,應把選擇權下放到學科教研組,由每個教研組決定自己的合作對象。強校并非每個學科組都強,弱校并非每個學科組都弱,而且每個學科組都有自己的特點。這樣一來,對于學校整體來說,與外界聯系會更加多元,構成了多點開放的格局。如此,學校不僅會獲得更多的有形資源,同時也會集聚更多的無形資源,匯聚更多的發展能量,從而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實現更大發展。
二、學校治理應促進異質交互,放大協同效應
在哲學意義上,塊莖的任意連接并不局限于某個統一體內,它不僅要打破封閉性,還要打破同質性。在德勒茲等人看來,塊莖是一個多產的、無序的、多樣化的生長系統,“多重異質共存”是其基本理念和圖式。德勒茲、加塔利以蘭花與胡蜂之間的共生關系為例,指出二者構成了一種異質的統一。塊莖的異質共生,至少能給學校治理提供兩點啟示。
一是重視個人見解。治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多主體參與,而要實現多主體參與,就應該重視個人見解。因為“有強烈的個人傾向的人們能聯合起來形成有力的協作關系”[2]40。邁克·富蘭將個人見解視作教師變革能力的核心。他指出:“在變化的復雜條件下,不同的觀點往往容易發現新的問題,這比思想志趣相投和緊密團結的團體發現問題要早。”[2]48他曾引用帕斯克的觀點,并強調:“減少內部的多樣性,該系統就難以應付外界的多樣性。革新的組織機構必須把多樣性結合到其內部的發展進程中。”[2]49在傳統的學校管理中,由于權力過于集中,容易出現個人專斷的現象,很難調動集體智慧。所以,學校治理應倡導異質共存,寬容和培育個人見解。學校應積極推進民主化治理,注重營造民主寬松的治理氛圍,鼓勵教師參事議事,充分發揮每個教師個體的聰明才智,把學校內部的異質性和多樣性作為推動組織變革的重要力量。
二是注重跨界協同。“異質性是影響團隊創造力最重要的變量之一。……可以為團隊帶來更加廣泛的任務知識和技能。”[3]為尋找更大的異質性,學校不僅要利用內部的異質性,還要向外看,“通過局外人獲得補充的見識和信息”[2]118。這種跨界還應發生在不同類型事物之間。當今時代可以說是一個“+”的時代,“互聯網+”“5G+”“人工智能+”“媒體+”等成為時代的熱詞。這種“+”體現了一種異質交互和異質共生。在這種“+”的時代,學校應該堅信協同創造價值,合作創造共贏。學校應該確立“學校+”“教育+”的思維,突破“就教育辦教育”的思想禁錮,打破一切邊界,積極與外部事物形成新的組合,締結新的關系,達成新的協同和新的統一,努力在共生共創中、在構建良好外部生態中謀求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三、學校治理應淡化外控管理,生成創造空間
塊莖思維是一種非線性思維、一種生成性思維。塊莖在土壤表層蔓延生長的過程中,隨機扎下點狀根,而這些根又能萌發新芽,生成新的個體,呈現自由衍生狀態。借此現象,德勒茲以動態化流變來反對靜態性結構,目的是要發展出一種通過生成來把握存在、通過潛在來把握現實的思想圖像。[4]他認為,一切存在皆不過是生成生命之流中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瞬間。[5]“與傳統的統治和管理行為相比,治理具有更多的解構主義和后現代性的特征,如去中心化、去確定性、去結構化等。”[6]借鑒塊莖思維動態流變的理念,學校治理應正視學校教育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減少管理的控制性,尤其是要審慎對待教育的計劃性。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觀點,“所有計劃和實行都在人自身所給定的自由度中劃定了界限”[7]36,“教育計劃的范圍是很狹窄的,如果超越了這些界限,那接踵而來的或者是訓練,或者是雜亂無章的知識堆集,而這些恰好與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7]24。
在學生的培養方面,學校應盡可能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個性特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可選擇的課程,營造相對寬松而自由的教育生態環境,采用適合的教育方式,防止因為教育的不當作為而扼殺學生發展的可能性。課堂教學應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堅持兩者的辯證統一,防止因預設過多、計劃過細,而影響教學過程的動態推進和創造性發揮。
在教師的培養方面,應減少政府主導的等級化的評優評先,因為這種評優評先往往事先設定量化標準,制定固定程序,設定統一的培訓內容,把人的成長當作可控的、“工業化”的生產流程。這樣培養出來的教師,往往只是被貼上一個外在的優秀“標簽”而已,既缺乏個性,又難有真才實學,同時還會阻塞教師發展的其他路徑,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在學校的發展方面,須重視生成性,減少計劃對學校發展的預成性、控制性,為學校發展留有更多動態、自由的創造空間。此外,學校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應根據現實的變化進行適時調整,做到“因變而變”“應變而變”,及時發現和把握各種新的發展機遇和資源。
四、學校治理應消解等級觀念,釋放草根力量
塊莖結構通過橫向平面化的蔓狀延伸消解了大與小、先與后的對立,消除了核心與邊緣、主要與次要、重點與非重點的區隔。塊莖思維如果用于學校管理,會淡化權力分等、角色固化、職位分層、部門分割,會注重平等參與和共管共享。這種“多中心”“扁平化”的管理理念,正是學校治理的重要追求。
首先,在治理理念上,消解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主客體關系和主從關系,擯棄單一依靠學校領導和優秀教師治校的思想,拋棄僅把師生當作管理對象的觀念,確立“人人都是治理主體、人與人互為主體”的理念,構建多主體之間平等的合作關系,使學校組織成為充滿人性的、平等的公共空間。
其次,在價值取向上,學校治理不再是滿足單一主體的需要,而是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各方訴求,最大限度地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尤其要滿足學生和教師的多元需求,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堅守教育公正公平。
再次,在組織結構上,應從科層制轉向平臺化、小微化、個體化,并借此為下級組織、為個體充分賦權。如將學校管理重心下移到年級組和教研組,充分發揮年級組和學科教研組在學校治理方面的作用。同時,要注重通過建立各種類型的非行政性自治組織,實施項目化治理等方式,為每一位師生參與學校治理打通渠道,提供機會。
最后,在治理制度上,學校應通過完善行政議事決策制度等推行民主管理,落實依法治校,切實保障師生、家長和社區等重要利益相關者參與學校治理的權利;通過建立健全各種對話協商制度,搭建各種對話協商平臺聽取多方意見,集聚多元智慧。同時,應注重減少制度的控制性和剛性,規避制度和程序對人差異性的忽視和創造性的束縛。
此外,學校應注重激活師生的主體意識,注重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引導和調動師生參與學校變革和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其民主精神和自主合作能力,把師生從“被動的我”變成“主動的我們”,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有為的治理共同體。
塊莖思維作為一種體現后結構主義的思維方式,更強調世界的聯系性、多樣性、復雜性、開放性、流動性以及非中心化、非層級化,使事物變化的非線性和生成性特征更加突出。學校治理借鑒塊莖思維,有助于發揮多元的力量、差異的力量、蔓延的力量、草根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霍蘭德.導讀德勒茲與加塔利《千高原》[M].周兮吟,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39.
[2]富蘭.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學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呂潔,張鋼.知識異質性對知識型團隊創造力的影響機制:基于互動認知的視角[J].心理學報,2015,47(4):533-544.
[4]李小艷.“塊莖思維”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創新性特質研究[J].領導科學,2020(14):13-17.
[5]麥永雄.德勒茲:生成論的魅力[J].文藝研究,2004(3):158.
[6]申建林,姚曉強.對治理理論的三種誤讀[J].湖北社會科學,2015(2):37-42.
[7]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