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愛芙 錢琳
【摘 要】“雙減”政策頒布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實行“5+2”課后服務模式。對不少學校來說,課后服務是個新生事物,要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更是新的挑戰。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提出打造“蓬勃生長”的課后服務新樣態,通過思想同頻共振、全域式作業管理、六藝課程設置、評價管理升級等一系列做法,切實保障了課后服務的品質,讓學生、家長、教師從中獲得幸福感。
【關鍵詞】課后服務;蓬勃生長;書院兒童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8-0033-03
【作者簡介】1.錢愛芙,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江蘇常州,213161)總校長,高級教師;2.錢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161)副校長,一級教師。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武實小”)面對課后服務這一民生工程,有著自己樸素的認知:課后服務2小時不是時間和技能的簡單堆砌,不是放學后的“托管”,而是堅持“實踐育人”的“第二課堂”。衡量課后服務工作的核心指標應該是家長滿意、學生喜歡、教師認可并樂于參與。
一、“蓬勃生長”指向壯闊的境界
“蓬勃生長”不是指一個人,而是“一個個人”,要有同頻共振的思想,才能成就波瀾壯闊的境界。課后服務是一個新生事物,也是一個創新舉措,特別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達成共識。在“雙減”政策頒布后,學校就通過問卷調查、師生訪談、家委會評議等多種方式了解各方對課后服務的真實想法與困惑,推動學校與課后服務利益相關者進行深度溝通。學校針對大家實實在在關心的幾個問題,如課后服務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以及如何監督過程、如何評價效果等進行交流。基于溝通,教師從思想認同到行為再造,主動適應課后服務帶來的變化,在挑戰中把握機遇,努力創新。
在此基礎上,學校抓牢課后服務的四個“破局點”。一是找準出發點,安全第一、作業優先、興趣為本、活動育人,精準定位服務宗旨;二是把握切入點,堅持自愿原則,尊重學生、家長、教師意愿,科學設計服務環節;三是明確著力點,作業管理精準,六藝課程創優,高效筑牢服務主陣地;四是確定支撐點,實行扁平化管理,提升服務質量。
要做好課后服務,不能只靠發號施令,不能只是提目標、提要求、提任務,還要給予清晰的路徑指引和強大的行政支持。于是,學校管理團隊明晰了“10步走”的流程:做足功課,研讀政策,制訂實施方案;解讀文件,思想引領,做好宣傳動員;統籌“家校社”各方資源力量;項目遴選,確定課后服務項目;提供課程菜單,供學生、家長自主選擇;班級匯總、年級統籌、責任部門全面協調;繪制課后服務學校總表、年級總表、班級總表;課后服務全面運行,實施扁平化管理;期末成果展,開展項目評價與反饋;撰寫課后服務工作總結報告。在這樣具體的流程指引下,學校課后服務工作循序漸進,走得踏實、走得穩健。
二、“蓬勃生長”要兼有活力和朝氣
學校立足“尊重個體的多樣性”的服務宗旨,創新課后服務的載體,優化課后服務的形式,豐富課后服務的內容,讓“三點半”后的校園處處洋溢著蓬勃的朝氣。
1.“全域式研究”,夯實作業基本盤。
作業是課后服務的重要內容,是評價課后服務質量的第一印象。學校把“五項管理”融入課后服務中,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基于總量協調,確保作業上限和學科協調的“天花板”;基于時間管理,推動作業完成“效率板”;基于管理制度,規范作業批改和主課教師看班陪伴、答疑輔導的“規范板”。
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前提是提質。“全域式研究”是武實小在以往管理基礎上的精細化提升。具體包括“四全”,分別是“全科視野的備課”,強調在全面發展全科領域理念引導下理解學科素養,精讀教材,精備學案,精研作業;“全程互動的上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促發展,研究雙主體、雙互動的高效課堂;“全面把控的作業”,注重每門學科作業優化設計,控制作業總量,分科協調數量,重視個性化作業;“全面配置的教研”,重視從整體上部署學期教研計劃。
如本學期語文組側重作業與大單元備課研究,形成《武實小語文作業指南》;數學組側重從課堂出發,完成了《武實小數學學科指導建議》;綜合學科側重學科融合與特色作業研究等。同時,學校加強了對閱讀作業、勞動作業、節日作業、無作業日的研究,使作業布置更加精準。
2.“六藝社團”,打通最后一公里。
課后服務不僅是一種服務,更是一種“產品”。在實際操作中,針對課后服務的第二時段“六藝時刻”,學校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探究與改進。第一階段,教師可操作,學生興趣弱。學校力求成為家長伸長的“手臂”,讓更多學生接受優質的課后服務,所以針對每個教師的特長和愛好進行了統計,力求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第二階段,學生興趣濃,教師壓力大。學校又從平衡原有社團、作息時間調整、教師的課務協調等方面進行完善。第三階段,從需求出發,統籌家校社資源。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學生因為年段不同,家長的期待也不同,于是再一次進行了內容改進。經過這樣的三個進階,我們明確了課后服務的宗旨是家長滿意、學生喜歡、教師認可。
目前,學校的“六藝時刻”在內容設置上,基于書院課程原有的五大主題,即文化傳承、益智創新、藝美實踐、運動健康、生命安全,設計了百余節課程。其中,有校級層面的統一主題,如周一“上善家長講堂”、周二“書院大秀場”、周三“專題教育”等。每周一的“上善家長講堂”,對于學生來說是新鮮有趣的課程“盲盒”。家長經自主申請和班級統籌安排后,走進學校參與課后服務,成為“一日講師”。
學校還有分年級、分層次設置的“一班一品”自主類“項目菜單”,即一年級一策,一班一案,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低年級是“游戲化課程”。基于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武實小啟蒙園的課后服務以“游戲化課程”為抓手,助推幼小科學銜接。“游戲化課程”重在“玩”,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一年級以“人”聚集游戲玩伴,我們利用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等資源,聘請校外專業人員進校擔任輔導教師,實現“家校社”協同、“雙導師”聯盟,解決了師資不足的難題;二年級以“物”開發游戲項目,依托單杠、自行車、輪滑等游戲器材,通過混齡混班、破圈式學習,讓學生不僅增體能,還學會交朋友。中、高年級開設“36度課程”。36度,是比較適合人體的溫度。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情感轉折期,自主意識逐漸增強。于是,我們在高年級拓展學習空間,開放各類場館,打造“36度課程”。在“36度教室”里,有著一日校長、學科吉尼斯、書院夢工廠、上善文學社等“自治式生長”活動,這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在沉浸式的學習場景中自在生長。
三、“蓬勃生長”要有輕盈的節拍器
1.強化管理以保證質量。
學校全面完善課后服務扁平化管理制度。一位校長蹲點一個級部,所有行政人員以網格管理員的身份深入班級、年級、校園進行課后服務管理,即蹲點班級日查,值日當天年級巡查,校門口放學值崗。而校長室牽頭負責的課后服務一日簡報,更是讓教師第一時間了解到當天課后服務的所有情況。這樣的扁平化管理確保了家校間的無縫對接和課后服務的有序安全。
2.評價導向以提升質量。
學校在原有測試評價的基礎上,凸顯“人”的意義和價值,追求評價育人與課程育人、教學育人、管理育人的一致性,聚焦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共繪成長“坐標圖”。一是全域觀照,讓評價有“人”。我們從內容領域、水平層次、能力維度三個方面建立評價體系。在低年級采用“期末闖關嘉年華”的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將語文、數學兩科內容進行統整融合,以闖關游戲的方式進行。二是朋輩展評,讓評價有“愛”。這主要是非書面學習成果的評價,如期末的“書院成果展”,實現班班展示,生生參與。這不僅展現了課后服務階段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同時讓師生、同伴間的感情更加融洽了。三是融通整合,讓評價有“術”。如英語學科的評價包括限時演講、主題寫作、創作思維導圖等,增加“對話”型評價,形成指向深度學習的評價“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