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實現“幼小科學銜接”,其難點是“小學入學適應階段育人方式轉變”,其關鍵點在于“評價方式改變”。南京市玄武區作為首批江蘇省幼小科學銜接實驗區,認真落實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全區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全域部署,切實將評價轉向立德樹人的正確立場,重點聚焦“入學適應階段”評價問題,依據《指導意見》設計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綜合評價方式,以此撬動入學適應階段育人方式的轉變,創建適合兒童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教育新生態。
【摘 要】南京市玄武區近年來聚焦一年級綜合素養測評研究,依據《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設計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綜合評價方式,以此撬動入學適應階段育人方式的轉變,構筑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生態環境,努力讓幼小銜接教育更為自然適切。
【關鍵詞】幼小銜接;綜合素養測評;精準目標;以評促學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8-0052-04
【作者簡介】田紅,南京市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南京,210018)教研員,高級教師。
“幼小銜接”是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中一次重要的轉折,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是小學一年級的重要任務。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提出“改革一年級教育教學方式,國家課程主要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實施,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要切實改變忽視兒童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的現象”。這為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推進幼小科學有效銜接指明了方向。作為江蘇省首批“幼小科學銜接”實驗區,南京市玄武區近年來聚焦一年級綜合素養測評研究,依據《指導意見》設計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綜合評價方式,以此撬動入學適應階段育人方式的轉變,助力幼小科學銜接。
一、滲透綜合素養測評理念,變革評價方式,促進幼小全面銜接
對于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傳統的紙筆考試會給他們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教師為了“分數”會借助大量做題等形式迫使學生反復練習,從“缺陷”視角出發,著眼于“清算”學生未達標的方面,用于問責和鑒別學生,給剛入學的新生心理造成傷害。而綜合素養測評強調評價的倫理性,以每個兒童的發展為本,體現了評價的“促進、幫助和改進”的倫理關懷,給予兒童自信和希望,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和潛能。
1.補償單一的測評形式。
近年來,南京市玄武區在幼小銜接入學適應期開展“學科融合的活動化”綜合素養測評,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即身心和智力的全面發展以及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構建生活主題的情境,通過設計典型任務,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展現學科核心素養水平。
2.覆蓋多元評價指標。
“學科融合的活動化”綜合素養測評由偏重“智力”走向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評價,將《指導意見》中提出的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4個方面16條目標落實到綜合活動中考查。打破學科壁壘,將多門學科有機融合,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自理能力、與同學交往能力等重要能力。
3.打破分科測評的壁壘。
指向學科融合的綜合素養測評打破了傳統分科課程的知識評價,以整體的視角考查能力,整合考查任務,關注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由單門學科知識轉向多學科綜合素養測評,避免了各學科片面的評價帶來對學生的武斷認識。這些“學情認知”又為教師今后的教學提供了精準依據,優化教學的實施。如北京東路小學聚焦冬奧主題設計學科交叉融合性測評,在科學生態篇里,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屬于冬季的特征植物、氣候和人們的活動,融合了語文學科的拼音識字與口語交際;在音樂加油篇里,教師帶領學生學唱冬奧會主題曲、學跳冬奧會舞蹈,合作創編冬奧啦啦操,為冬奧運動員們吶喊助威,融合了語文學科遣詞造句能力的考查;在美術創想篇里,學生為冬奧“冰嬉節”設計胸牌,設計冬奧會門票,融合了數學學科的數字變形設計。
4.浸潤長程評價情境。
僅僅用40分鐘的紙筆考試來評判學生一學期的學習結果,顯然是不合適的。“學科融合的活動化”綜合素養測評,關注學生的長程體驗,倡導將學生一個學年的表現納入測評,延伸整個測評過程,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測評周里,學生運用本學期學到的知識,自信滿滿地開啟活動之旅,在一項項沉浸式測評活動中,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在評估回顧階段,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用圖形或星星等級來評價。
二、遵循綜合素養測評原則,確立精準目標,促進幼小適性銜接
玄武區圍繞兒童入學適應的關鍵素養,探索有效途徑和精準實施策略,以綜合素養測評為載體,構建自然適性的入學適應教育生態。設計“貼著兒童生長”的探究性、體驗式、情境化的真實活動;突出學科項目融通,以“去學科壁壘”的綜合素養測評促進每個學生的成長。
1.以兒童為中心,促進適性銜接。
以兒童成長體驗為取向的幼小銜接學段,要以自然適性取代硬性的入學標準,凸顯兒童是幼小銜接的主體。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將“成人的兒童視角”轉換為“兒童的兒童視角”,傾聽兒童聲音,了解兒童的生活。從幼兒園跨入小學,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習存在差異,教育的主導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這對兒童的生理與心理提出了挑戰。“學科融合的活動化”綜合素養測評遵從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前經驗,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采用幼兒喜歡的游戲、活動、體驗、探究等學習形式。
創設真實的生活場景,激發兒童的積極情感,有利于促進幼小學段的科學銜接。如南京農業大學實驗小學設計了“我的換牙書”綜合素質測評活動。活動有兩大主線,一條學科素養測評線,打破學科間的壁壘,以事件學習串聯起相關學科的知識和能力測評;一條情感關懷線,引導學生從身體和心理等方面了解“換牙”這件事,從而減少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與擔憂,幫助學生順利度過換牙成長期。以真實事件貫穿測評全過程,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
2.以課程為藍本,豐富適性銜接。
教師要打破課內學習和課外生活的壁壘,積極實現適性銜接,凸出趣味性、實踐性、體驗性、成長性。如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本中有50多個動植物形象,深受一年級學生的喜愛。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學的綜合素養測評以語文課本中《動物王國開大會》為設計藍本,將教室裝扮成森林王國,讓學生裝扮成語文課本中自己最喜愛的動植物,來一場夏天的約會,在各個場景中完成任務。南京市立賢小學將國家教材與校本跨學科課程“讀書行路”融合,以家鄉南京為主題,賦予考查內容真實的生活情境,創設具有南京特色的任務。通過賞金陵美景、嘗金陵美食等主題活動,既考查學生多學科能力素養,同時又提升了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
3.以素養為主軸,完善適性銜接。
“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是當下真實、立體、全面評價兒童素養的趨勢。區域內各學校都致力于實現這一趨勢的特色化落地,讓綜合素養測評融入學科知識,指向問題解決,完善適性銜接。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在測評過程中集團隊合作和個人挑戰為一體,打破學科壁壘,調動已有經驗,通過實景體驗,完成任務挑戰。除了考查書本上的知識外,學校還側重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生活常識、美術創意、文體才藝等素質。
4.以文件為指導,夯實適性銜接。
在進行綜合素養測評時,玄武區以《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為依據,落實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四個方面的要點,實現全覆蓋的適性銜接。區域倡導“四步操作”:第一步,各校學科組教師梳理本學期的知識和能力點;第二步,對照學科課程標準確定重難點;第三步,對應《指導意見》中的具體項目,確定測評目標;第四步,全體教師合作研討,找到各學科的知識、能力交叉點進行整合,制訂兼顧各學科特征的整體測評目標,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深度學習的支架,創設任務情景,通過任務驅動,測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三、探索綜合素養測評實施策略,以評促學,促進幼小科學銜接
玄武區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減緩幼小科學銜接的“坡度”,入學適應階段的綜合素養測評促進了學校及教師打破終結性評價的束縛,積極發揮評價的多元價值。通過研究評價激發入學適應期兒童積極的學習情感,提升兒童的學習能力。
1.減:創新測評方法,減緩銜接“坡度”。
幼兒園以游戲為主,注重將教學內容滲透到游戲中。為了減緩幼小科學銜接的“坡度”,區域各學校采取了主題化、情景化、項目化、游戲化、生活化、活動化的測試形式,強化測評活動的探究性和體驗性,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測評,寓評于樂。如洪武北路小學設計的“傳統文化有淵源,福虎賀歲迎新年”活動,語文教師帶領學生猜燈謎,認菜名,領購物單;數學教師讓學生采購年貨,算價格,逛廟會,分糖葫蘆;美術教師讓學生說一說最感興趣的年俗,畫年畫;科學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果蔬,挑橘子……學生全情投入,樂在其中。
2.増:聚焦關鍵能力,“増值”核心素養。
測評在關注學生學科知識能力掌握的同時,以關鍵能力的發展為抓手,培養有益于兒童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如語文學科關注兒童的口語交際能力,識記和書寫漢字的能力,以及觀察與表達能力;數學學科關注兒童的合作能力,空間感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學科聚焦兒童觀察和描述能力,促進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美術學科著眼于激發兒童美術學習的興趣,提高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道德與法治學科關注兒童的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品德養成,幫助兒童更快地適應學校新生活。
3.融:構建活動板塊,走向學科融合。
學生的生活是完整的,而不是劃分為多學科的。學生的認知方式也具有整體性的特點,而且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多是復雜多樣的,包含多種類型的信息,往往不能通過一門學科知識來解決。綜合素養測評是跨學科融合的嘗試,它使學生的學習和實際生活產生密切的聯系,滿足了學生的認知需要,提高了學生運用多門學科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具體問題靈活運用知識,這也讓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4.進:梳理學科要素,推進思維進階。
作為期終的綜合素養評價,每個學科的測評任務設計必須體現“學科性”,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等“學科要素”。評價中,整體觀照學科核心素養各個維度的緊密聯系和相互作用,以必備知識和基本能力為落腳點,綜合考查每個學生在不同維度上的發展情況,并體現層次性、關聯性和邏輯性,從而構成一個層層遞進的測評體系。以語文學科為例,一年級上學期教學重點是語言的建構和運用,以及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因此,設計內容要關注教學評一致,體現思維進階。任務設計化單一為多元,變平面為立體。第一個任務,認讀和發現規律,不僅關注到學生認讀生字的能力,還關注學生對識字方法、構字規律的掌握情況;第二個任務,朗讀兒歌和發現特點,不僅關注學生朗讀能力,還關注學生一學期以來對所學兒歌總體特點的掌握情況;第三個任務,借助詞語句式進行口頭表達,不僅關注學生對詞語和句式的掌握情況,還關注學生思維發展,通過運用所給詞語,聯系生活進行口頭表達。
5.研:精磨測評方案,還原本真價值。
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學評關系應該是“以評促學”。綜合素養測評如果不樹立教學評一致的理念,很容易走入誤區。讓學生簡單做做游戲,開展一些活動,容易忽視測評的價值,即促進學生學習力的增長。因此,綜合素養測評需要全體教師秉承以兒童為本的理念,尊重兒童的發展差異,細心設計打磨測評方案。通過對學生發展狀況的觀察與記錄,學生的優勢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