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對學校物型環境進行意象化設計,并比喻為“一座小徑分岔的花園”,著力打造美學場景、營建詩學空間、構建學校課程,讓環境、場域、情景與兒童的學習、生活、生長產生具體聯結,凸顯兒童主體地位,賦予兒童學習與發現的可能。
【關鍵詞】物型課程;校園空間;校園物型環境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8-0068-02
【作者簡介】鄭艷,江蘇省張家港市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張家港,215600)研訓員。
張家港市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實驗小學”)有一個意象化的設計和比喻,即“一座小徑分岔的花園”。通讀、賞析了實驗小學的研究成果專著《物型課程:教育的空間詩學》之后,我感到他們打造的這座花園,賦予了兒童學習和發現的可能。
一、打造童年始終在場的美學場景
實驗小學被贊譽為“美的存在”。這座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一群教育者立足在環境育人的新維度下,在美學視野的縱覽中,以“美學經緯”再織而現的教育作品。這是一個兼具了“雕刻家的眼力和工匠技術”的美學作品。“萬物生長”“情景生長”“故事生長”是其作品的意態追求,自然美學、情感美學、藝術美學、人格美學是其作品審美的重要內容。通過“精心設置審美對象,激勵審美活動發生”的美學創作路徑,一座花園中的童話空間、童話人生和童話邏輯便得以營造。而感官化的設計、心靈化的運營,更使美學概念不再空泛,具象為打通五感的存在空間、美學場景。
當環境、場域、情景與兒童的學習、生活、生長產生具體聯結,發生直接作用時,整個校園的物態之型、情態之韻就自然擴展、豐富為一個理想的花園、一個教育的基地、一個童年的精神之所。物型之象轉化為物型之語,物型之語升華為物型之意,誘發了兒童“心”與“物”之間的化學反應,同時也為他們完整地經歷小學階段的生活,源源不斷地提供了物質與精神動能的支撐。
二、營建堅守兒童立場的詩學空間
1.審美性詩學空間,凸顯兒童主體地位。
兒童本身即花朵,童年是詩性凝聚的珍貴周期。在劉慧校長的理解中,小學作為整個童年生活的載體,其教育的核心始終應該基于童年、圍繞童年。為了讓每一個兒童正常地生活,積極地生長,學校一直致力于“尋找和童年相適應的、匹配度更高的教育內容,搭建舒適度、自由感、成長性更高的生態環境和童年秩序”。兒童是其展開物型課程研究的邏輯起點,建造一座花園,以回應兒童之美、童年之美,亦成為課程研建過程中,一所學校日益清晰的審美訴求、精神譜系。
2.生態性詩學空間,讓每位兒童“成為這一個”。
實驗小學是一個豐富的生態體系,草木氣息、露天精神使人與萬物和諧共存。書里收錄了幾個關于樹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提供了一個區別于常態常規的解構視角。書頁開合、章節轉承,讀者可以看到,除了樹的故事,還有空鳥籠的故事、小圓點的故事、花兒與少年的故事、百花深處的故事……在一個遵循“萬物共生”的生態系統中,這些物型課程群像中獨立的小景致、小單元、小故事,彼此交互、互相黏合,共同作用于一所校園和兒童的心靈,形成了一致的教育合力、整體的連接效應。這個物型空間成為常翻常新的童年日歷,每處景致都是典型,每個故事、每頁發現都是典型。這些典型促使園中的兒童開始積極關注自身成長的典型性,從而努力去成為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物型的外生態也就自然發展升格為了教育的內生態,更好地滿足了兒童在物理空間與精神維度的雙重需求。
3.培育性詩學空間,賦予兒童學習與發現的可能。
物型課程的核心追求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專注于“人”的培育,致力于“人”的發展。本書具體呈現了在物型課程的深度推進中,教師們創新性的課改思考與行為。學校文化理念與學科特色項目之間的關聯,幫助讀者看到一個學校在語言環境建構之初,如何以物為載、以型為力,激活與帶動了學科語言、校園文化語系的建立;空間形態、學習方式的深度革新,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資源支持,構造了一個有教育內生活力的情境學習系統,充分開掘、升格了物之教育意蘊。教育的空間詩學其實是精神發育的詩學、成長進階的詩學、生命豐盈的詩學。
三、構建具有豐富內涵的學校課程
園中引路人始終對教育事業秉持理想、信念、情懷,繼而踏上教育朝圣之路,逐漸形成愈發明晰與豐富的教育價值觀。“教育的空間詩學”是其理想、信念、情懷輝照下的具象表達、實證研究,也是其價值觀真實推演下研建的一個物型課程載體、一個教育寫實作品。它既基于物型課程本體的現實意義,“關聯起學校全部的生活意義、價值所在……由此構建起課程”,在實踐中完成了建模構型;又突破了時間限制、空間限制,實現了教育教學范式的逐漸轉型,擁有了超越物型課程本體的理想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它“拓展了優質教育的內涵,拓展了發展素質教育的空間,拓展了深化課程改革的路徑”,在推動張家港基礎教育改革、教育現代化之路上,貢獻了新方案、新經驗。
教育,總是需要用最好的形式去傳播真理。我們看到了一群教育人正憑借對教育的熱愛,憑借對教育規律、常識、邏輯的準確把握,在充分借鑒美學、兒童哲學、倫理學等多種跨界文化的思維基礎上,積極借助團隊的研究力、作戰力、創新力、合作力,致力于把教育做對、做好、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