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敏燕 沈微微


【摘 要】“六步健心”策略通過“問題澄清、原理洞見、‘看法’重構、行為模擬、‘健心’挑戰、成長分享”6個步驟,引導高中生進行持續的認知訓練,進而改變不合理信念,提高心理韌性,增強積極心理品質,最終實現主動構建適合自身成長的“心理生態圈”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健康;“六步健心”策略;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4-0040-04
【作者簡介】1.戴敏燕,浙江省嘉興市第一中學(浙江嘉興,314050)教師,一級教師;2.沈微微,浙江省嘉興市第一中學(浙江嘉興,314050)教師,高級教師。
一、“六步健心”策略的理論依據
“六步健心”策略根據認知行為理論和教育生態理論制定,包括問題澄清、原理洞見、“看法”重構、行為模擬、“健心”挑戰、成長分享6個步驟。前4個步驟是根據認知行為理論設計的。認知行為理論認為:“人的情感、行為及生理反應被他們對事件的知覺所影響。”[1]36前4個步驟就是重構認知和行為的過程。從教育生態理論來看,前4個步驟聚焦高中生所在的“微系統”,步驟5“‘健心’挑戰”讓“中系統”實現雙向、積極有效的聯結;步驟6“成長分享”推動“外系統”積極改變,逐步推動同伴、教師、家長等群體所在的系統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周圍環境的正向變化又會反過來強化高中生的積極行為,從而源源不斷地為其所在的“心理生態圈”輸送活力源泉,使得整個“心理生態圈”活力無限。
二、“六步健心”策略的實施
“六步健心”策略的6個步驟可以細分為知、情、行問題澄清,4W技術澄清,借圖洞見,借文洞見,蘇格拉底式提問,辯護律師練習,角色扮演,行為強化練習,思維自檢挑戰,幸福瓶打卡,線上分享,線下分享共12種具體操作方法。
(一)問題澄清
問題澄清即通過談話或自我對話,將模糊不清的問題具體化、清晰化。高中生的心理問題一般可歸納為情緒問題、認知問題和行為問題。針對問題采用“4W提問技術”(What、When、Where、Why)分別針對三類問題進行澄清。(具體內容見下頁表1)
重大考試前,較多高中生出現睡眠問題。以下是按照“4W提問技術”對睡眠問題進行澄清的案例。
小文自述考前入睡困難,老師提問:“你什么時候出現入睡困難的?”小文回答:“得知確切考試時間的當晚就出現了。”老師繼續提問:“請你回憶一下,你在什么情況下,即使有考試你也不會出現入睡困難?”小文:“可能是很累的時候吧。我好像在家里就睡得比較好。”老師:“你認為哪些原因會造成你入睡困難?”小文:“考試焦慮、和室友關系緊張。”
(二)原理洞見
原理洞見指心理健康教師借助圖文故事等學習資源,通過學習遷移,挖掘關鍵問題的本質,找出該問題之下潛藏的不合理信念。
1.借圖洞見。
借圖洞見主要借助認知行為理論的流程圖模型使高中生意識到情緒和行為的產生不是由問題情境直接決定的,而是由對這個問題情境的認知決定的。[1]221問題情境難以改變,但認知是可以改變的,認知的改變就會帶動情緒和行為的改變。
小萌拿到60分的試卷,十分沮喪,因為她的看法是:“才考了60分!我太差了!”而同樣拿到60分試卷的小靈卻十分開心,她的看法是:“太好了!我剛好及格!”借助認知行為理論的流程圖模型,使高中生認識到“不是事情本身導致了自己的不良情緒或行為,而是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導致的。”從而為接下來的認知調整做好準備。
2.借文洞見。
采用“思維記錄”的方式,用旁觀者視角寫下情境或具體事件、自動化思維和反應(包括情緒、行為和生理反應)。將問題寫下來可以拉開高中生與問題情境的距離,從而使高中生理性看待問題。
小清寫的思維記錄:情境——我沒聽清楚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將錯誤信息告知了同學,導致她多做了作業。自動化思維——我覺得自己很沒用,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反應——我十分愧疚,后來跟同學道歉了。當小清用旁觀者視角寫下來的時候,她開始意識到“錯誤已經發生了,難以改變。因為這次錯誤獲得了有益的經驗,今后一定要聽清楚信息再傳達。”
(三)“看法”重構
“看法”重構指心理健康教師通過認知行為技術引導高中生調整不合理信念。
1.蘇格拉底式提問。
蘇格拉底式提問起源于哲學家蘇格拉底,是一種辯證的討論方法。心理健康教師利用結構化的方法論引導高中生評估自己的“看法”。
期末復習階段,小麗向老師訴說自己害怕老師,不敢問老師問題。看到同學們課后都圍在老師身邊問問題,她心里很難過。老師對此進行引導:“當你為此感到難過時,你心里在想什么?”小麗回答:“我做不到像他們這樣,我真沒用。”老師:“這是你的自動化思維。不是這件事讓你傷心,而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讓你傷心。”小麗:“嗯。我知道是我的看法導致的,但是我做不到不這么想。”老師:“你說你做不到像他們這樣,有什么證據可以支持這個看法嗎?”小麗:“我不擅長和老師打交道,見到老師我總是繞道而行。”老師:“我們來想想,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我不擅長和老師打交道’這個想法是不正確或者不完全正確的?”小麗:“我曾經跟體育老師溝通很順暢。”
2.辯護律師練習。
辯護律師練習指想象自己是一名辯護律師,在法庭上為當事人辯護。某位高中生認為:“我什么優點都沒有,干什么都不行。”讓他想象自己是一名辯護律師,反對原告的訴訟請求,并將反對理由一條一條列出來。如果練習時遇到困難,可采用啟發式提問:“如果你的朋友有這個想法,你想要幫助他,你會怎么為他辯護呢?”等方式啟發高中生思考。
(四)行為模擬
行為模擬指通過創設模擬情境讓高中生在安全可信任的環境中進行“角色扮演”和“行為強化練習”,直到掌握新的行為。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讓高中生扮演他們強烈認同的功能不良信念的“情感”部分,心理健康教師則扮演功能良好的“理性”部分。[1]248角色扮演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使用第一人稱“我”,結束后互換角色。以下是對話片段。
小麗:“我不知道該怎么開口問老師問題。”老師:“我們來進行角色扮演怎么樣?我扮演你,你扮演老師。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表演那位老師。”小麗:“好的。”老師:“老師,這道題我沒聽清,您能再說一遍嗎?”小麗:“我課上已經講了3遍了!其他同學都清楚了,你怎么還沒懂?”老師:“的確很多同學都懂了,我還沒懂,所以我來問您。”小麗:“上課就要好好聽講。我現在有事,你去問班里其他同學吧。”老師:“我問過其他同學了,不過還有一點疑問想要直接問您。我下節課課間來找您,方便嗎?”
結束后,對于老師扮演的“理性”部分,小麗可以與老師一起討論并記錄下來,然后師生互換角色。如果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無法對“理性”部分作出反應,可以暫停,一起討論卡在哪一點上、對此可以調整到什么程度等,直到學生可以接受并能在角色扮演中作出反應。
2.行為強化練習。
行為強化練習主要用于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心理健康教師通過設置模擬情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運用新認知來鞏固行為。
小葉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是:“不能拒絕別人,不然就會失去朋友。”這樣的信念給她造成很多困擾,導致她時常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無法自主安排學習計劃。在行為強化練習時,老師在心理輔導中心創設了一個人際情境,邀請同學A來找小葉,希望小葉幫她去傳達室取東西,因為自己要去寢室打掃衛生。小葉并不知道同學A是老師特地找來的。小葉一開始面露難色,看了看老師,希望得到老師的建議。老師說:“這是個不錯的實踐機會,我希望你試試。”小葉猶豫一會后鼓起勇氣,運用之前學習的方法對同學A說:“很抱歉,我也有其他安排。你找別人幫忙吧!”在這之后,老師請她談談感受,回顧她當時是怎么做到的,強化她挑戰成功的感受。
(五)“健心”挑戰
“健心”挑戰指心理健康教師布置家庭任務,要求高中生將行為模擬時受到的訓練應用于實際生活。主要采用“思維自檢挑戰”和“幸福瓶打卡”兩種形式。
1.思維自檢挑戰。
心理健康教師給高中生發放“思維自檢挑戰表格”[1]221,要求學生每天覺察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并按照表格內容進行事后的思維自檢,不斷與不合理信念進行斗爭。在挑戰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可向心理健康教師求助。以下是高中生小鴻因公交車坐過站而差點與司機產生沖突的案例。小鴻后來通過調整認知平靜下來,將注意力轉移到問題解決上,最終自己解決了問題。(見表2)
2.幸福瓶打卡。
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天記錄當天發生的好事,可以提升自身幸福感。幸福瓶打卡活動就是每天回顧這一天令自己感到開心、幸福的小事,并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引導高中生發現生活中的小幸福,關注生活中的積極事件。幸福瓶打卡特別適合負面情緒較多的高中生。
(六)成長分享
教是最好的學。高中生分享傳遞自身“健心”經驗是鞏固知識的關鍵環節。高中生運用擅長的表達方式,梳理所學所獲,形成“獨家記憶”,在分享中進一步提升個人心理素養。
1.線上分享。
通過QQ群、微信群進行線上分享。讓參與的高中生成為主播,通過網絡班會等形式與同學、家長分享“健心”經歷和體會。同時,鼓勵高中生擴大分享范圍,主動“滋養”身邊的人。
2.線下分享。
借助班會課、心理社團活動課等鼓勵高中生在同伴群體中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開展“健心之旅”成長作品漫畫展、黑板報、廣播稿等多種形式活動,傳遞成功經驗,啟迪同伴智慧。
【參考文獻】
[1]貝克.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M].張怡,孫凌,王晨怡,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