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
摘? 要:哈特穆特·羅薩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時間維度作為切入點對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診斷,在對多種理論資源進行批判吸收的基礎上提出社會加速批判理論。首先,異化概念的發展為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次,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為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提供了重要來源;最后,同時期加速思想為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提供了重大啟迪。這三重理論淵源共同作用于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在全球化深入推進的現實背景中,為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關鍵詞: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資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4-000-03
哈特穆特·羅薩(Harmut Rosa)是阿克塞爾·霍耐特(Axel Honneth)的高徒,同時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第四代核心人物,被譽為當代德國最具原創性的批判理論家之一,在政治哲學和批判理論方面造詣極深。羅薩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時間維度作為切入點對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診斷,進而提出社會加速批判理論。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自提出并全面闡釋之后便受到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然而,貧瘠的土地無法結出碩果,這一理論在眾多思想理論資源的滋養下孕育、形成和發展,只有對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進行理論淵源的深刻考察才能準確把握其理論內核和深層邏輯。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既受到異化概念發展的影響,又浸潤于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和同時期的加速思想。
一、異化概念的發展為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馬克思的異化概念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馬克思首次將異化作為一個哲學概念與政治經濟學相結合,作為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從宗教和政治領域轉向經濟領域的重要轉折點?!妒指濉分嘘U述了異化勞動的四種表現:一是人與其生產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生產大量的勞動產品反而生活越來越窘迫,勞動者創造大量的財富反而越來越貧困。二是人與勞動本身相異化。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當勞動者自由自覺地參與勞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勞動過程中,勞動已經從自由自覺的活動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勞動,勞動者無法從勞動本身中獲得滿足與快樂。三是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馬克思認為,人的類本質不是費爾巴哈所描述的抽象的“愛”,而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在人與其生產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和人與勞動本身相異化的前提下,勞動者與其類本質相異化。勞動者將勞動視為謀生手段被迫地從事勞動。四是人與人的關系相異化。在上述三種異化的條件下,人與人的關系也必然發生異化。資本家為了擴大財富,榨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侵占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的關系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異化關系。
馬克思異化概念成為羅薩重建異化概念的理論基礎。羅薩認為,現代資本主義人們的日常生活正在被新的異化形式所替代,社會加速已經又跨過了一些臨界值,使得與人類相異化開來的不只是他們的行動、他們在勞動與生活時所使用的物、自然、社會世界和他們自身而已,而是還與他們的時間和空間相異化開來了[1]。在此基礎上,羅薩沿用了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理論框架去分析社會加速背景下人與世界的關系,特別是馬克思未提及的人與時間、空間相異化的關系。
(二)耶吉的異化概念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哲學系教授拉埃爾·耶吉(Rahel Jaeggi)是霍耐特的弟子和得力助手,現如今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第四代的重要人物。她對黑格爾和馬克思批判理論的思想進行辯證選擇,從杜威、羅爾斯、泰勒等當代英美學者的理論中明確研究思路,聚焦“我們如何生活得更美好”這一問題提出了生活形式批判理論。她在《異化:關于一個社會哲學疑難的現實性》一書中探討了生活中的七種異化表現。一是異化表現為人們的行動活動并非發自內心,而是刻意地、非本真地為之。例如,工作崗位和從眾的行為。二是異化表現為人們進入了一種自身并不認同的關系中。例如,盯著治療費用而不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三是異化表現為人們脫離了自己的社會參與。例如,人們與自己的伴侶、家庭、出生地或社區脫離開來,處在一種“無根”或“無家可歸”的狀態。四是異化表現為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變成了非人化、物化的關系。正如以前商品化了的物或者領域,而這些物或者領域并不屬于市場交換的對象。五是異化表現為社會專業的勞動分工限制了人的能力和創造性,“健全的人”不復存在,人的生命活動趨于碎片化、狹隘化。六是異化表現為強大的制度系統束縛了人們的生存空間,消滅了人們的創造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死亡婚姻”就像現代民主國家的某些行政部門一樣,是一種異化現象。七是異化表現為令人感到荒謬的、毫無意義的感受。正如卡夫卡、布萊希特和加繆等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這些情形都讓人們感覺到與自己所處的世界相異化。耶吉圍繞“我們如何生活得更美好”這個主旨,在清算先前的異化理論基礎之上,從批判理論的視角整合了異化的概念,豐富了其內涵,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作出診斷。
羅薩在耶吉的基礎上拓展了異化的概念。在他看來,若人與世界的關系是無回應的、冷淡的和靜默的,那么久而久之這種關系就相當于排斥著主體,和無關系一樣。因此,異化才會被稱為“無關系的關系”,而“無關系的關系”本質上也是一種關系。既然存在著一種“無關系的關系”,那么也會存在一種“有關系的關系”,這種關系被羅薩稱為共鳴。最后,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病因的診斷以及沒有異化的美好生活的可能,耶吉和羅薩分別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批判路徑。耶吉以生活形式作為切入點,認為只有擁有領有的生活形式才能創造美好生活的機會。羅薩則從世界關系入手,認為只有建立共鳴的世界關系,人們才能朝著美好生活繼續前進。
二、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為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提供了重要來源
(一)早期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6E002980-5C70-4F72-9F15-0208810E2270
第一,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指出,科學技術原本是為人類社會而服務的,然而卻從作為主體的人中分離出來成為資產階級特殊的統治力量。在社會領域,科技進步使人類成為機器的延伸。啟蒙非但沒有解放人類,反而在更深的層面束縛了人類。此外,阿多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指出,文化工業不斷在向消費者許諾,又不斷在欺騙消費者[2]。同時揭示了具有商品化、標準化、強制化特征的大眾文化通過控制人們的思想、心理和消費來培植順從和肯定意識的人們。為了解決這樣的文化危機,阿多諾提出了以審美實現救贖,呼吁“反藝術”。這種“反藝術”通過對現實世界的否定和批判功能來遏制交換價值,激發人們的主體性意識。
第二,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描述了發達工業社會下人的異化問題。他認為,科技導致了人全方位的異化,異化已經融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已無力對異化狀態進行反抗。經濟上,技術理性通過制造虛假需要來實現人們的異化消費,從而使消費成為控制人的方式。消費在發達工業社會中并不是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方式,而是為人們消除勞動不自由的方式,它已經成為人們逃避現實的避難所;政治上,工人可以享受和他的老板同樣的待遇,無產階級在技術理性的思維下被消解,他們喪失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與否定。文化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崇“肯定性文化”,這種文化將人們的消遣娛樂作為主旨,引導人們順從和肯定現實社會,喪失了文化原本的審美和批判功能。
第三,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在《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指出,在晚期資本主義,科技具備了意識形態功能,而且這種意識形態是一種新型的、有別于傳統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維護制度穩定,增加了對經濟活動的干預??茖W和技術緊密聯系,在生產領域的比重日益增加,成為第一生產力。政府通過科技的發展全方位隱蔽且巧妙地滲透人們的生活,科技的廣泛應用使人們沉浸在科技所帶來的繁榮景象中,對社會關系與社會制度漠不關心,最終消解了人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人與人的關系逐步走向異化。這樣一來,科技成功地為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辯護,既維護了現存制度又合法化了現存規則。
(二)霍耐特承認理論
與哈貝馬斯所認為的用語言結構來消解社會沖突與矛盾的觀點不同,霍耐特認為,承認才是交往的基礎,人與人日常之間的交往行為必須在主體各方之間相互妥協與承認的過程中完成。主體間交往中的承認才是社會批判理論建構的核心,而在語言結構中建構社會批判理論這種解決方案是烏托邦式的。
霍耐特結合米德社會心理學,吸取并改進黑格爾耶拿時期的承認思想,提出了承認理論。他在承認理論中闡述了關于承認的三種形式:愛、法律和團結。首先,愛是承認的第一種形式。通過英國精神分析學分析,霍耐特認為,社會中的每一個主體都可以從親情、友情和愛情中獲得“愛的承認”,在承認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其次,法律是承認的第二種形式。資本主義社會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特殊階級的特殊權利,只有擁有社會地位和榮譽的主體才擁有合法支配自身的法律權利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大多數人的普遍權利取代了少數人特殊權利。最后,團結是承認的第三種形式。霍耐特認為,在由社會成員構成的價值共同體中,主體與其他社會成員融洽相處,主體能力在他者承認的過程中獲得自我價值。在霍耐特看來,當承認關系被拒絕后就會產生蔑視體驗。為此,他提出了蔑視相對應的三種形式。首先,強暴是蔑視的第一種形式。強暴就是他者剝奪了主體自由控制自身身體的權利,使主體失去了掌控自身身體的完整性。其次,剝奪權利是蔑視的第二種形式。法律賦予了每一個主體合法平等的權利,剝奪權利意味著主體喪失了這部分權利,失去了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最后,侮辱是蔑視的第三種形式。侮辱代表否定了主體的社會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遭受他者的輕視,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人格受到侮辱,心靈受到傷害。
三、同時期的加速思想為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提供了重大啟迪
(一)維希留“競速學”
當代法國思想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從政治維度對社會加速現象進行分析,他在吸收法蘭克福學派技術理性批判和梅洛·龐蒂身體存在性思想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以政治現象學的方法,將速度與政治相結合,進而提出“競速學”概念。他認為,速度是獲得和控制權力的第一要素。從古至今,所有政權都是在支配速度的基礎上推動政治革命的開展,進而維持權力的合法性地位。在維希留看來,速度驅動著社會發展進步。幾個世紀以來,速度幾乎征服了生產與消費、交通與運輸、戰爭與和平、城市與鄉村、工作與休閑時間、藝術與商業等,這清晰地展示了速度是如何在個人和社會的生活中扎根的。維希留“競速學”理論的核心是科技加速,羅薩在受到維希留“競速學”理論的影響下,援引其理論核心作為構建社會加速批判理論的首要加速形式。
(二)哈維時空壓縮理論
美國著名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從經濟維度對社會加速現象進行分析,他以時空作為切入點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時空壓縮理論”。他認為,隨著交通技術的進步,生產活動與資本流動時間縮短,進一步壓縮了空間的距離,這使得時間的重要程度趕超了空間并且有繼續加強的趨勢。這種用“時間消滅空間”的資本主義社會加速現象的活動就是“時空壓縮”。哈維指出,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概念必定是通過服務于社會生活再生產的物質實踐活動與過程而創造出來的[3]。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變化導致后現代社會政治、文化在內的上層建筑的改變。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變化則是福特主義的出現,以及從福特主義轉向后福特主義。福特主義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核心,不斷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以及不斷改善生產和運輸技術。然而,福特主義忽視市場需求變動導致大量產品剩余的僵化模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走向“彈性化”的后福特主義,最終造成資本主義社會變遷的加速。羅薩在哈維以空間換取時間從而導致社會變遷加速的觀點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將社會變遷的加速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第二加速形式。
(三)鮑曼“流動的現代性”思想
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從社會維度對社會加速現象進行分析,他用“流動的現代性”概念來闡釋資本主義社會的狀況和特征,并用“穩固的現代性”和“流動的現代性”概念替代了早先使用的“現代性”和“后現代性”概念。他認為,全球化背景下資本的現代性擴張導致社會不斷加速,從而加劇現代社會輕易流動、不確定性和短暫性的特質。“流動的現代性”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狀況,任何“否認和貶低這種深刻的變化都是草率的”[4]。不斷加速的現代性意味著社會不存在長期固定的形勢,人們需要不斷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并且這些生活方式可能在人們尚未熟悉之前就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人們習以為常的各種規則和慣例等交往模式不斷在加速變化。在羅薩看來,現代化的經歷就是加速的經歷[5]。鮑曼用“流動的現代性”來指認當代資本主義持續加速的趨勢,羅薩從這個趨勢中逐漸構建起對現代性社會加速主題的分析,并將現代性和加速社會聯系在一起,以此解剖社會加速現象。
四、結語
總而言之,認識到支撐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形成的多種理論資源是準確理解和把握這一理論深刻內涵與豐富外延的關鍵。這三重理論淵源共同作用于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在全球化深入推進的現實背景中,為羅薩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參考文獻:
[1][德]哈特穆特·羅薩.新異化的誕生[M].鄭作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德]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 哲學斷片[M].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6.
[3][美]戴維·哈維.后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緣起的探究[M].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歐陽景根,譯.北
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5][德]哈特穆特·羅薩.加速:現代社會中時間結構的改變[M].董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張詠梅)6E002980-5C70-4F72-9F15-0208810E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