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鉞
如何推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鄉村孩子“讀好書”,已經成為教育發展新階段亟須破解的問題。2020年底,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印發《關于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推進教共體建設。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寧波教共體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較好地實現了城區優質教育資源下沉,不僅為農村學校課堂教學注入了新活力,提升了結對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專業水平,還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但是,要實現“城鄉學校基本達到同一教育質量水平”這一目標,寧波依然任重道遠。從實踐來看,寧波教共體建設目前還不同程度存在學情分析不足、幫扶內容單一、應用環境不暢等問題。筆者認為,以教共體推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還需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專題研究,提高教學針對性。基于互聯網手段的同步課堂,是教共體開展教學的基本模式之一。它打破了校際壁壘,跨過城鄉差距,讓鄉村學生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實際需求。但是,與傳統課堂相比,同步課堂對授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相對較高。這是因為,同步課堂需要同時互動不同學校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學情不同,知識起點不同,導致教學進度不夠統一,課堂互動存在一定困難。在同步課堂實施中,部分教師由于不能準確把握城鄉學生的學情,以致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育部門要針對城鄉學生差異和教學差別,加強專項課題研究,為教師教學提供有效資訊和參考信息,幫助他們適應不同學情,實現同步上課、同步備課、同步作業、同步輔導,撬動教學方式深度變革,以達到城鄉教學一體化的目標,讓更多的鄉村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二是加強思路創新,拓展幫扶形式和內容。教共體旨在通過開展常態化、多樣化、有實效的教育幫扶工作,激發鄉村學校辦學活力,提升鄉村學校師資、管理、質量、文化等整體水平。但是,在推進過程中,部分教共體學校主要以同步課堂和教師網絡研修兩種模式為主,活動形式相對單一,活動內容基本局限于課堂教學,導致師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各地應鼓勵教共體學校進一步開拓思路,結合實際創新幫扶形式,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加強課堂互動、教研互動和研學互動,將幫扶從課堂拓展至課外,把幫扶內容延伸至德育管理、校園文化等領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培養教師教學的主動性。教育部門要及時對典型幫扶經驗進行總結培育,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樣本,為各地教共體建設提供借鑒。
三是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城鄉師資流動。教共體以強帶弱、共同發展,關鍵依靠教師。只有教師們愿意去、留得住、教得好,才能真正推動鄉村教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因此,建設高質量教共體,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必須推動城鄉師資流動。浙江省在《關于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專門對推動師資流動、優化激勵機制等進行了明確。比如,精簡收回和挖潛調劑出來的各類事業編制資源,統籌用于補充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并向教共體適當傾斜。教育部門要抓好落實,加強統籌管理,優先滿足教共體內教師的雙向交流和城鄉有序調動,優化教共體內各學校的師資結構。要在“縣管校聘”中給予教共體核心校更多調配權,并在工資待遇、職稱評定、崗位晉升、評優評先、選拔任用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
四是加強基礎建設,優化同步課堂環境。教共體同步課堂需要完善的信息設備和技術支撐,對信息網絡要求較高。雖然“互聯網+義務教育”工作為寧波的教共體建設奠定了良好的設備、網絡等硬件基礎,但部分學校因為設備故障、網絡帶寬承載量不夠等原因,依然存在聲音延遲、畫面卡頓等現象,對同步課堂實施效果帶來影響。各共同體學校要定期對信息設備進行檢查,根據實際更新換代,保證同步課堂正常開展。教育部門也要定期對校園網絡環境進行排摸,努力改善校園網絡應用環境,為幫扶活動有效開展提供技術保障。
責任編輯: 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