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 科
蟲子,我們對它們了解多少?“90后”熊紫春的名字,就因為蟲子突然走進了很多人的視野。
熊紫春出生于云南省臨滄市云縣漫灣鎮水壩頭村。從童年起,他便善于觀察,對大自然產生濃厚興趣。2009年,熊紫春考入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在學校,他參與校外實習,學會了有目標地采集昆蟲和制作樣本,學到了野外昆蟲調查的專業技能。2013年,熊紫春大學畢業,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他說:“像我們這種偏遠地區,大學生是很少的,家里人希望我有份穩定的工作,早點成家立業,但父母都很支持我做自己的事。我希望自己能為家鄉發展做出成績,為以后村里的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回村后,熊紫春遭到村里人的質疑:“讀書有什么用,還不是回來找‘滾屎蟲’。”質疑聲層出不窮,但熊紫春心里裝的是家鄉,他說:“我不會為此難過,但是擔心被當成反面教材。”
熊紫春利用專業知識,向村里孩子科普昆蟲知識,帶他們去野外采集,教孩子們認識身邊的物種,孩子們逐漸認識了常見昆蟲。
家鄉獨特的生態環境,給予了昆蟲多樣性考察廣闊的天地和資源。每年,熊紫春有超過半年時間奔波在野外,有時還會遇到極端艱險的情況,但他樂此不疲,根本停不下來。回憶野外險情,熊紫春至今仍心有余悸,感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如此脆弱。但熊紫春帶上工具繼續上山,他說:“對昆蟲的熱愛和堅持,戰勝了膽怯。人活著,有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是挺不錯的,所以我又繼續下去了。”
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他們有事都找熊紫春,在村里,熊紫春大事小事一肩挑。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熊紫春被選為水壩頭村的村長。
2017年12月,熊紫春開始在快手上傳關于昆蟲的短視頻,剛開始少人關注,后來他因為專業的蟲類科普得到上千人的點贊,很快就有超百人關注了他的賬號,希望他繼續熱心解答關于昆蟲的一些奇怪問題。對此,熊紫春很感動,他意識到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可以幫助更多人,于是也有了在快手上做科普視頻的想法。
2019年7月7日,熊紫春以視頻和文字解釋,做起了短視頻平臺昆蟲視頻。這一次,他的視頻不僅有了語音解說,還有特效與文字。他認真做起博主,在平臺上科普昆蟲知識。
熊紫春一邊化繁為簡,一邊從專業角度出發,講解昆蟲分類地位、生活習性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通過科普視頻,他向更多喜歡自然的孩子解答專業問題。他說:“這樣,不僅可以幫小朋友養成科學求真的學習態度,還可以助力他們在喜歡的領域不斷探索、有所成就。”
采集與科普,是項孤獨的工作,熊紫春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諸多好友,他們專程來到熊紫春的家鄉,體驗昆蟲世界和其生態環境。許多網友留言點贊:“博主帶著我們長知識了。”“這才是正能量的科普博主。”
2021年,熊紫春成為中國科學院哀牢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觀測員,受到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資助,把父母新建的房屋改造成了鄉村博物館。博物館可以給留守兒童做自然科學教育,他還打造科普研學路線,發展生態旅游。
村民看到他做的“逐蟲”視頻得到很多人的認可,沒想到小小蟲子也有大大乾坤,更加支持他的事業。
2022年3月,熊紫春面對央視采訪時表示收集標本,他更傾向于把它們作為科普工具、生物多樣性展示的媒介,進而以生物多樣性為切入口,來進行環保意識的宣傳。熊紫春作為一村之長,感到最大的變化是,村民們也開始意識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性。
2022年5月,又是一年“抓蟲子”的好時節。熊紫春和他的同伴們更加忙碌了,大家一邊監測不同生態類型的植被,一邊記錄昆蟲習性及生活,采集昆蟲,制成標本,做進一步研究或科普。
截至目前,熊紫春共發現中國新記錄種1個,臨滄地區昆蟲新物種13個,云南新記錄種1個。他對臨滄本地的昆蟲已經收集了15個目,共3000多種,有記錄保存的有1000多種。他還與各大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多篇文章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會期刊。
更重要的是,熊紫春看到家鄉蟲子種類越來越多,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熊紫春規劃了一條“綠色游學路線”,讓家鄉走鄉村旅游和研學教育的綠色發展之路,助力鄉村振興。現今,水壩頭村的年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與兩年前相比,增加了近4倍,這帶領家鄉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針對近來和未來的規劃,熊紫春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和行動。他說:“用我所學知識和科普考察,也能為家鄉做事情,讓更多的人了解家鄉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一起‘逐蟲’吧。”
(郝老師摘自《傳奇天下·職教新航線》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