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黃山:構建傳統村落連片保護詩承范本

2022-04-03 01:55:06策劃本刊編輯部
中華民居 2022年6期
關鍵詞:利用文化

策劃本刊編輯部

撰文姜志燕 向明 陳繼騰

供圖向明 夏桂平 黃山市住建局 祁門縣住建局 歙縣住建局

撰文江樂 陳繼騰

自住建部二〇二〇年在全國評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以來,全國有數十個地區獲得殊榮。本期專題是記者團隊踏勘黃山傳統村落的成果,將分類展示黃山市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建設取得的成果,勾勒徽州生態文化博物館的獨特地方韻味,挖掘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示古今鏈接得當的優秀文化案例,記錄當地活態保護傳統村落與建筑遺產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分析多個已經成型的傳統村落連片保護模式。

歙縣為徽州文化的發源地,徽州古城與云南麗江、西平遙、四川閬中并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如畫祁門:塑造一方傳統與藝術部落

水墨歙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發展構建詩意未來傳承與超越

——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十年記

祁門縣地處黃西麓,是安徽省南大門,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建縣于唐永泰二年(766 年),因城東北有祁,西南有閶門而得名,是“中國紅茶之鄉”。

如畫祁門:塑造一方傳統與藝術部落

當古老與藝術并行,賦能傳統村落,會產生如何令人心動的嬗變?祁門縣正篤步前行在以文旅復興傳統村落的路上,書寫著一份春山可望的答卷。

撰文王曾正 姜志燕 供圖向明 夏桂平 祁門縣住建局

文堂村內古建筑群星羅棋布

祁門縣,作為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其眾多傳統村落至今流淌著古雅氣息,在執著賡續著古徽州主流文化的同時,又以博大的胸襟吸納了來自不同地域的客家文化。穿梭于祁門大地上的眾多傳統村落間,猶如置身于充滿農耕文化氣息的淡墨山水畫卷中。而今,這些傳統村落正在黃山市和祁門縣創建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春風的吹拂中,萌蘗出文藝和美學的新芽。

循著《祁門縣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建設工作行動計劃》展示的路徑,我們看到,圍繞“精心打造皖贛邊界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的目標,以閃里鎮文堂村藝術古村落及田園綜合體打造為中心,連片帶動閃里鎮坑口村、桃源村、箬坑鄉石舜村、歷口鎮歷溪村、環砂村等周邊村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美好圖景,如星子鋪陳,正在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祁門縣正利用位于皖贛邊界古村落的風景資源和人文底蘊優勢打造藝術村項目

詩禮文脈與新徽夢

千年歲月悠然而過,歲月滄桑未改其容顏,祁門輪廓與眉眼如昨,恰如一闕溫柔得體的小令,脈脈訴說著滄桑過往與時代嬗變。高大肅穆的古牌坊守護在古道邊,古宅掩映于溪山遠樹中,伴隨著“儺舞”的鼓點和“目連”的傳唱,飄繞于鄉間巷陌……有夢到徽州的旅人,徜徉在徽風古韻中,歷山伴水,覓一處遺世古居,讓有關詩酒花田園的詩和遠方變為現實。

在尋夢徽州的路上,聞名遐邇的南山客棧、“距離星星最近的地方”馮家頂民宿、風格精致溫暖的驛山居、茶與園的水境山居……都是祁門這片土地上的得意新作,牽引著傾慕古典也青眼藝術的靈魂,不遠千里萬里來尋。然而,這也只是“祁門三十六計”的毫末功夫。一幅有關藝術與美的更大“煙雨祁門”藍圖,正迎著世界,徐徐鋪展而來。

在新時代語境中,祁門縣作為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黃山市的重要區域,將把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農村危房改造等工作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進一步有機結合,整合資金約6億元,對2個歷史文化街區、1座古城、33個傳統村落和120余幢單體古建筑進行綜合整治和保護利用。目前傳統村落集中連片示范項目已安排資金近1億元開展房屋收儲、修繕、保護利用等工程,已收儲房屋52幢,修繕保護利用房屋42幢。近年來通過出臺服務業、旅游業、閑置農房盤活利用等政策,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吸引第三方社會資本積極與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實現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成為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助力鄉村振興“黃山模式”的重要支點。

按照《黃山市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規劃》方案要求,祁門縣對文堂村先后開展傳統建筑收儲與活化利用以及村落環境整治,拆除不協調建筑,改造提升風貌建筑立面,修繕恢復村落街巷等空間肌理,并完善了村落道路、供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此外,坑口村、桃源村等村落還結合文旅產業開發,同步對村落環境進行了整治。在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實施過程中,按照“輕干擾、微改造、精提升”的原則,著重保護恢復水系、山體、古樹、古街巷、傳統建筑等歷史要素,有效傳承和保護古村落水系、山體、古道、古街巷、古樹等傳統村落歷史要素。通過提升傳統建筑風貌及改造居住環境,村內一批傳統風貌建筑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利用,一批傳統村落重新煥發了活力,原住民也開始回流,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對家鄉歷史文化的自豪感進一步得到提升。

文堂村遠眺

祁門縣在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通過招商引資等形式,積極探索徽派建筑新的保護利用模式,提升旅游經濟價值,發展古村落文化旅游業。在祁門縣東街歷史文化街區內,通過招商引資征收古民居及公產房店面,產權流轉后用于民宿、展館、餐飲等業態打造;引進祁紅文旅公司,集中收儲閃里鎮文堂村、坑口磻村、歷口西塘村60余幢民居用于打造民宿,發展古村落文化旅游;歷溪村打造目連戲傳承地、“御醫文化之鄉”的文化品牌,同時利用古樹林、大峽谷打造戶外休閑旅游;蘆溪古村落作為倒湖十八灣的沿線重點村落進行打造,突出其古祠、儺舞、安茶地方特色資源;灘下村利用古水口、大北河打造攝影;平里鎮以祁紅茶業改良廠開創的祁紅歷史文化為核心,打造祁紅特色小鎮;同時,將各村鎮祠堂類歷史建筑作為村民文化中心免費開放,一些具有特色的祠堂被打造成各類文化展示場所,盡展新姿。這一系列活動,推動傳統村落煥發新生。

對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項目,祁門縣確定了以閃里鎮文堂村、桃源村為中心,連片帶動閃里鎮坑口村、桃源村、箬坑鄉石舜村、歷口鎮歷溪村、環砂村等15個村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在積極打造文堂村藝術古村落及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同時,輻射帶動箬坑鄉漫溪里生態旅游度假區項目建設,總投資1.19億元。目前,箬坑鄉漫溪里生態旅游度假區項目已建設完工,累計完成投資約7195萬元。

桃源村投資修復鄉村古道、古樹群步道、景觀路燈、河道溪流,流轉村民土地、茶園,打造溪水稻米種植、四季花海觀賞、健身農場體驗基地。

文堂村邁進藝術部落

祁門縣傳統村落存量很大,其中有33個古村先后摘得國家級傳統村落桂冠。在以祁門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的擘畫中,將稟賦較好的傳統村落建成古老與現代結合的藝術部落是很重要的一步。而今,夢想之光正在照進現實。

2022年是閃里鎮文堂村進行文堂藝術村落項目建設的關鍵之年。站在村外可以感受到,在古老的村落之間,現代的枝丫正在蓬勃生發—村內處處有古的痕跡,處處有新的希望。明亮通透的現代落地窗鑲嵌在古宅墻面上,玲瓏十足,新舊相得益彰;文藝風商業招牌懸掛在雕花門楣之下,滿滿的生長氣息;曾經斑駁衰敗的墻面如今修舊如舊,重拾古老建筑應有的尊嚴。結伴而行的游客穿行于古老的街巷中,拍照留念,不亦樂乎。

山水相擁、滄溪煙雨的文堂村猶在畫中,是祁門縣數十個傳統村落的“冠上明珠”,肇基上溯千年,地處皖贛邊界,背倚牯牛降南麓,三溪河從村前逶迤東去,文堂脫胎于此,納山水膏澤,覺醒出一座文化古村,其優雅古風氣質如詩所:“山橫地軸轉,水護天光開。”至今,“滄溪晚歌”“江村夕釣”“芳洲煙樹”“西峰暮雨”等美景猶存。

如詩如畫的風景和富足無憂的生活滋養著古村深厚綿長的文脈,習文重藝的土壤孕育出諸多名傳江南的博學文士,文堂村詩書畫傳統至今不絕。無形的文脈以有形的古建筑存續在大地上,文堂村豐富多彩的古建和古宅正是前人經濟富足和文風鼎盛的最好見證。沿著逶迤前行的古道繞村而行,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古宅散落村內,其中不乏徽州文化的標配—祠堂和牌坊。文堂村曾有仁和堂、修睦堂、光裕堂等十幾座大型祠堂。而今,在歲月流逝中,這些祠堂多數被毀,如今只剩敦本堂、一本堂、四維堂和永錫堂。高大恢宏的古祠堂與剛修復完成的奎光牌坊遙相呼應。一邊是雕琢精細,一邊是精美華麗,古典遺產美不勝收。

在傳統村落風貌保留最完整的文堂后街,充滿徽風古韻的古宅已化身為文創品店、茶吧、咖啡廳、書店等現代商業場所,這是文堂藝術村落項目一期工程。據悉,文堂藝術村落項目占地4000多平方米,包括文堂藝術古村落學生接待處、教學基地、住宿樓等設施。藝術村落建成后,將具有500名寫生客人的接待容量。其中,文堂老街、藝術中心、美術館、國際藝術家駐留地、旅游接待中心等項目已基本建設完成。據介紹,為了加快項目推進,在村委會的協助下,投資公司先后收儲舊民宅50多套、流轉土地近50畝,完成總投資額4095萬元。其中,包括收儲廢棄的老舊民房并修繕改造投資1350萬元,基礎設施和環境改善投資300萬元,消防設施提升資額95萬元,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投資2350萬元。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開展以來,文堂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先后修繕永錫堂、敦本堂、舊宅宏德堂、護村墻、村前水口、普護庵、古碼頭等古跡。同時,對村中河流水系進行恢復清理,對古街古巷進行修復性建設,重現舊時“一水通三村”的引水系統,較好地恢復了村莊古貌。同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供水、供電、綠化、亮化、污水處理等工程,切實改善了村莊生產和生活環境。深挖村落傳統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村史館、文堂紅色文化館、文人藝術館、非遺展示館、農耕文化展示館、國際藝術家居留地、版畫傳習基地等一批文旅項目,精心打造鄉土氣息濃厚的鄉村旅游體驗區。全面推進文堂村藝術文化村落建設,大力發展祁紅主導產業,打造生態有機高標茶園,建設以祁紅工夫紅茶制作、技藝展示、文化體驗、紅茶銷售于一體的祁紅文化技藝傳承展示體驗館,因地制宜建設祁紅主題民宿,打造茶旅文化旅游體驗中心。利用“文旅+傳統村落”促進鄉村振興,提高村集體收入和百姓收益。

文堂村藝術村落項目

文堂村古建筑

文堂村古牌坊

文堂村藝術部落也是祁門縣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包括傳統建筑保護利用項目、防災安全保護項目、歷史環境要素修復項目、基礎設施和環境改善項目以及新產業新業態打造項目,計劃投資0.72億元。其中,中央補助資金120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約1200萬元,社會投資約4800萬元,目前相關建設項目已完成。桃源村積極傳播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舉辦一系列徽州特色風俗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打卡。

文堂村祭祀活動

桃源村敘五祠舞草龍

生態桃源村蝶變『網紅村』

桃源村以“針灸式”改造傳統村落獲得文旅產業大發展。圖為由徽派民居改造的上海三聯書店·黃山桃源店

文藝人士經常將遺世獨立的所在稱為“桃源”,在祁門縣閃里鎮還真有一個以“桃源”命名的村莊,其美景引人入勝。

粉墻黛瓦,馬頭墻聳立,千年不倒的香樟樹覆蓋在鱗次櫛比的屋檐上,陽光如流水滑過,幽深的石板小道曲折地延伸在幢幢老屋間。桃源古村仿佛棲息在時光深處,始終保持著寧靜神秘的氣質,歷經上千年的積淀,依舊是典型的徽州村落格局。村內保存著完整的5座祠堂,堪稱“徽州古建筑博物館”。行走在星羅棋布的祠堂群落間,感受著歷史亙古不變的吟唱,抖落一身世俗的塵埃。跨溪而立的古廊橋倒映著數百個蒼然古意的春秋,橋頭有苔痕點點的斑駁古舊石碑,清幽的流水迤邐東去。沿著街巷的紋理脈絡,沿著家家戶戶,古往今來的足跡,以腳步和目光丈量著徽州古村的煙雨情懷。

桃源村雖然很美,但也曾一度成為“空心村”,村內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為推動傳統村落重生,祁門縣政府積極引進資本下鄉助力鄉村振興。2015年,引進皖農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杜絕大拆大建,采用“針灸式”改造策略,以微景觀、小節點的改造來激發村莊活力,對閃里鎮桃源村實施“四式四最”的針灸式打造提升。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擁有千年歷史的桃源村已在新時代重獲新生,從昔日鮮為人知的“空心村”蝶變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村”,盤活利用危房老宅10余幢,精心打造了一批微改造、輕建設的精品建筑,吸引南山客棧、南亭敘、悠然居等民宿產業品牌相繼入駐,同時還建設了南咖啡、上海三聯書店·黃山桃源店、祁觀茶樓等旅游輔助業態設施,村中茶樓、咖啡館、竹橋、書院、山居一應俱全,一座集旅游、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生態古村正在逐步呈現。

廊橋、古祠堂、碧水環繞、峰巒掩映,穿梭于綿長的古巷深處,頗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味。于豁然開朗處,一棟融合了現代元素的書店映入眼簾,通透立體的外觀設計簡約時尚,為古村增添了幾分清新的活力。這棟名為“上海三聯書店·黃山桃源店”的書店,是由祁門皖農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建設、上海來建筑設計工作室設計、上海三聯書店掛牌運營的一座鄉村書店。該書店總建筑面積約140平方米,投資額約130萬元,自2021年2月正式對外開放營業以來,不僅作為書店營業,而且作為當地讀書會、影評會、攝影、畫展等交流場所,成為桃源村特殊的文化打卡點。

桃源村南山客棧

桃源村內中還珍藏著一座由古宅改建而成的酒店—南書院,完美復刻了徽州人家的生活,是著名建筑設計師馬島的力作,還原了古徽州的一場江南煙雨夢。它似謙謙君子般靜靜佇立在村落的東北角,見證著數百年來此處的晴天和雨季。設計師采用修舊如舊的手法,保留了四合院的原生結構和天井,內設講堂、書房,傳承著徽州古書院的精神氣質。典雅的四合院,質樸的白墻,精致的園林和飛檐黛瓦,古代耕讀世家的韻味歷久彌新。大氣恢弘的馬頭墻之下,庭院四面環抱水上餐廳。餐廳獨具設計感的浪型屋檐,將江南的山水元素和現代力量感融合共生,體現出剛柔并濟的審美風格,以及貼合當地文化特質的建筑風格獨具魅力。

桃源村兩委引進投資公司,通過項目建設、租賃、購買等方式,收儲村民閑置廢棄的農房,在保留精華的同時推陳出新。

桃源村遠景

上海三聯書店·黃山桃源店

桃源村以貼合徽文化特質的建筑風格,修復改造了南山客棧、南亭敘、悠然居系列民宿,圖為南山客棧

一側是古樸正宗的徽派宅邸,斑駁的墻,青黑的瓦,述說著經年累月的故事;一側是設計獨特的現代廳堂,暖色的木門和落地的窗收納著徽派的美景……南山客棧立于萬畝竹海之畔,俯瞰全村,溫暖的木色、清新的白色與周圍的盎然綠植相得益彰,猶如一幅展開的畫卷。南山客棧是桃源村打造的“安徽省內20個不得不去的民宿”之一,與桃源村南亭敘、南書院、悠然居系列民宿圍繞“清隱觀云,慢活桃源”主題,注重發掘古村落、古祠群的豐富文化內涵和原生態田園自然風光,也是桃源村“安徽最大生態民宿群”的一部分。

桃源村“村兩委”于2015年引進安徽皖農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生態休閑農業、茶旅文化、民宿客棧等三大區域為鄉村旅游的切入點,運用“旅游公司+村集體+村民”整村運營模式,推動全村文旅融合發展。村委會引導投資公司流轉土地400多畝,建設了自營民宿南山客棧、青年旅社、農家樂,帶動村民轉變生產方式,實現增收共贏。從修復村內各類古宅到建設配套設施,從打造村內文史館到建設各類文化設施,從南山客棧進駐到上海三聯書店·黃山桃源店建成并開放,鄉村旅游的文化業態被進一步挖掘和提升,桃源村變美了,古色古香又不失現代風采,同時借助旅行社和互聯網平臺,吸引大量游客。在民宿帶來人氣的基礎上,依托祁紅產業、中藥材等當地特色資源,精心打造紅茶體驗、字豆糖制作、休閑農業等產業,不斷豐富鄉村旅游業態,真正做到了在保護利用傳統村落的同時,發展了鄉村經濟。如今,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變多了,收入也增加了,各項旅游業態逐步完善,已經達到年接待量8萬人次,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的1.25萬元增加到2022年的2.2萬元。未來,桃源村的目標是力爭每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萬人次以上,同時產生經濟效益500萬元以上。

無論是桃源村,還是文堂村,在藝術與美的加持下,在古老與時尚的交融中,將徽州文化演繹出新境界、新韻味。黃山堅持守護傳統村落連片保護的“綠水青山”,創造生態文旅的“金山銀山”。有人一絲一縷、一挑一程成就天堂徽州,就有人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守護文化徽州。守文化之脈,開文創之境。新徽州人正不斷砥礪,開創出新的美好。徽州故事,就像流淌了千年的新安江,就像年年飄香的祁門紅茶,只有新起點,沒有終章。

水墨歙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發展構筑詩意未來

新安江水流淌千年,兩岸青山綠水相接,徽州古村隱約其間,儼然美成了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在這山光水色青于藍的畫景中,水墨南屏、繁華漁梁、原鄉九砂、絕美漳潭、亮麗深渡……如珠羅玉盤,山水成詩。如今,新安江兩岸百余個傳統村落在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的帶動下,連線成片,發展勢頭強勁,正氤氳成一首絕美的水墨詩篇。

撰文向明 供圖黃山市住建局 歙縣住建局 向明

歙縣一共有167個中國傳統村落,數量位列全國縣級第一。在黃山市全面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的過程中,歙縣貢獻了獨具特色的歙縣智慧:明確分區定位,以產權為紐帶,以利用促保護,讓充滿生命韌性的古民居和傳統村落重新生長,煥發出勃勃生機。未來,歙縣將繼續開展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工作,加快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的步伐,加快旅游業態開發,描繪新時代“新安山居圖”。

水墨南屏如畫

新安江百里畫廊悄然成形傳統村落集中連片

新安江奔流不息,幾經輾轉,一路到水墨南屏村。江水如璧,青山如屏,一幢幢粉墻黛瓦的古民居臨江而立,行走其間,儼如走進了一幅新安山水畫。

南屏村如今的美麗景色,正是全然得益于近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的推進建設。2020年以來,在黃山市總體安排下,歙縣全面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三大項目:新安江山水畫廊沿線村落整治及業態提升項目,古徽州文化旅游片區傳統村落業態打造及基礎設施提升項目,昌溪、石潭片區傳統村落業態打造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項目投資估算合計約為7.7億元。為提升新安江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和環境,歙縣編制了《新安江山水畫廊沿線村落風貌整治提升方案》,對新安江兩岸傳統村落進行綜合環境整治,拆除不協調建筑、無功能危舊建筑,并對水系、山體、古樹、古道、古關隘、古街巷、古建筑等歷史要素進行重點掛牌保護,有效保護傳統村落的原始風貌、徽派格局。該項目共涉及137個傳統村落,南屏村正是其中之一。

江水如璧,青山如屏,一幢幢粉墻黛瓦的古民居臨江而立,行走其間,儼如走進了一幅新安山水畫。

立身四方亭下,透過古樟樹下眺望江面,一只小船蕩漾在水間,搖動著瑰麗民居的倒影,如夢如幻,如詩如畫。

南屏村內有300多幢古建筑、36眼井、72條巷,從村頭到村尾200多米的中軸線上,保留著8個大小祠堂,被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筑博物館”。近年來,南屏村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緊緊圍繞“一路山水一路景”展開村落環境改造和提升建設。短短數年間,大量歷史建筑得以原址原貌修繕,并引進翰林度假公司進行開發利用,將其改造成臨江民宿、美術館等,讓古建筑重獲新生。尤值一提的是,王家淇古碼頭得以保護與修繕,恢復了千年古碼頭的如畫風韻,為南屏村增添了一抹亮麗的風景。立身四方亭下,透過古樟樹下眺望江面,一只小船停蕩漾在水間,搖動著瑰麗民居的倒影,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現在的南屏村實在太美了,是3年前不敢想象的。”南屏村原住民高興地說。

今年是歙縣實施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的第3個年頭,也是打造新安江山水畫廊的第3個年頭。如今,200多千米長的新安江清澈如玉帶縈繞,兩岸100余個傳統村落秀美整潔,充滿人間煙火氣息,吸引著游人的目光。

順著新安江一路蜿蜒向東,兩岸的許村、棠樾村、漁梁村、賣花漁村、南屏村、金龍潭村、漳潭村、綿潭村、瀹潭村、淮源村、九砂村、大茂村以及深渡社區(深渡老街、鳳池村、河東村落)等眾多傳統村落如群星璀璨,秀麗山水與徽派民居交相輝映,一道“新安江百里畫廊”正亮麗呈現,一道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新風景線正緩緩拉開序幕。

新安碧水映南屏

煙雨徽州繁華重現為古老民居注入生機

在徽州古城東南,坐落著一座千年傳統古村落漁梁村。因村形如鯉魚,東西向主街似為“魚脊”,南北向巷弄似為“魚鰭”,鵝卵石街面似為“魚鱗”,故名“漁梁”。走進漁梁村,蜿蜒的青石街巷兩邊是鱗次櫛比的徽派老宅,粉墻黛瓦,古色古香。許多古店、老商號的招牌如“元和堂藥鋪”等字跡依稀可辨,印證著這座古村的昔日之繁華。

歙縣一共有167個中國傳統村落,數量位列全國縣級第一。漁梁村是典型的代表之一。這些傳統村落都在斗轉星移中失去了昔日繁華,逐漸暗淡于歲月長河中。不過,近年來黃山市和歙縣兩級政府全面啟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又為她們帶來了發展新契機。

為盤活全縣傳統村落的古建筑和古民居資源,歙縣制定了《歙縣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建設工作行動計劃》,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開展房屋收儲、修繕、保護和利用工程,并通過出臺服務業和旅游業資金利用、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政策,吸引了本地居民的支持參與,也吸引了外來社會資本的注入,推動形成了社會參與認養、認保、認租、認購、認轉機制。值得一提的是,在古民居改造利用中,政府還巧妙地解決了歷來令人棘手的宅基地權屬問題:歙縣在黃山市推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的統一部署下,開展“村企合作”“村銀合作”“村組自營”“項目開發”等4種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模式,既保留了集體所有制形式,又適度放活了宅基地使用權,既充分保障了農戶財產權,又激活了投資者的經營權,從而使得眾多閑置農房變身炙手可熱的“黃金屋”。目前,歙縣已流轉閑置農房300幢以上,許多古民居被開發利用為博物館、紀念館、農家書屋、老年(少年)活動中心、農家客棧等,使一大批古民居煥發了生機。其中,漁梁村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漁梁村維修改造了清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巴慰祖故居,建成了巴慰祖故居博物館,展出了巴慰畢生研修的詩、書、畫、印“四絕”,是為漁梁村中的文化地標。后來,漁梁村引入徽投集團進行文旅開發,村內許多古民居被改造成“漁音繞梁”“漁梁小筑”“大魚春華”“觀瀾山房”等精品民宿。其中,“漁音繞梁”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這是一對服裝設計師夫婦開設的一家集咖啡、茶、原創服飾為一體的主題民宿。從空間設計到床品,從調味香氛到茶席,從毛氈燈具到紙巾盒……他們都進行了精心設計,使之成為一個融合服飾文化和度假休閑為一體的美學空間。如今,漁梁村以其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蘊、秀美的漁梁古景以及別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八方來客。

漁梁村巴慰祖故居博物館

漁梁村蓮舫徽文化特色水吧

漁梁村一瞥

3年來,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歙縣傳統村落和古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廬山村張逢鏗故居、許村大會堂等典型歷史建筑都得到了修繕保護,尤其是許村大會堂修繕后滿足了漢服表演、劇本殺活動開展等新業態要求,為發展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今,走進這些嶄新的傳統村落,目光所及皆靚麗如初,一切繁華如昨。

未來,歙縣將繼續對傳統村落古民居進行修繕和改造,并做好沿江設施升級改造和夜景亮化工程,同時加大傳統非遺的保護利用力度,鼓勵當地居民從事和發展歙硯、徽墨、徽州土特產及特色美食產業等相關產業,優化完善文旅業態結構,建設精品民宿集群,勾畫古徽州的新時代“清明上河圖”。

如今,漁梁村以其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蘊、秀美的漁梁古景以及別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吸引著八方來客。

傳統村落連片保護顯歙縣智慧以利用促保護

腳步一踏入位于歙縣與杭州市淳安縣交界處的深渡社區,就感知到這片土地的文化之厚重。斑駁的街墻上透出歲月的滄桑,雖然年代久遠,許多鋪號上的字跡仍然依稀可辨。百貨商鋪、供銷社門市部、食雜店、理發店、裁縫鋪……許多老店的窗欞都保持著新中國成立初期時常見的蘇式風格,懷舊感滿滿,讓人恍如穿越到50年前。老街幽深而嫻靜,行走在青石板街上,恍然覺得興許會“逢著一位丁香一樣的姑娘”。

深渡社區是一個大社區,是河西深渡老街區、河東南鳳池村以及河東村落三地交匯口。這里曾是古徽州的重要水陸門戶、埠頭集鎮,繁榮如畫。只是,早在1958年新安江水電站大壩建成蓄水后,深渡老街大部處在淹沒區以下,外街、中街、橫街被拆遷,唯有里街因地勢高而幸存。幾十年來,老街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經歷了繁華與落寞,并逐漸走向衰落。直到數年前,黃山市和歙縣兩級政府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才給她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才有了重煥生機的深渡老街,繁華亮麗的鳳池村及河東村落……

近年來,歙縣積極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按照“以利用促保護”的活化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康養度假、非遺文創等特色產業,實現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加快走出了一條充滿歙縣智慧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新路。

比如,原本破敗不堪的陽產村早已被政府列入整體搬遷計劃,但在此次推進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工作中,政府重新調整計劃,改棄為保,先后投入資金300萬元,掛牌保護土樓歷史建筑162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土樓原始風貌。隨后,陽產村吸引了黃山市文投集團入駐,積極組織舉辦曬秋節、攝影節、打土墻非遺技藝展示等活動,吸引游客駐足前往。如今的陽產村,已經從一個昔日將被廢棄的小山村蝶變為“網紅村”,高峰期游客日接待量超5000人次。

又如,享有“中國牌坊第一村”美譽的棠樾村立足牌坊文化的稟賦優勢,依托棠樾牌坊群景區優勢,引進中國旅游第一股—黃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啟動徽州民宿群打造計劃,通過發展精品民宿、特色農家樂,建成了棠樾村田園綜合體。目前,棠樾村共發展民宿客棧450家。棠樾村依靠傳統村落保護來帶動發展旅游,又靠發展旅游來促進傳統村落保護,形成了良性循環。

鳳池村一角

深渡社區老街

徽州絲綢文化園

無論是涅槃重生的深度社區、破繭成蝶的陽產村還是以游促保的棠樾村,都是在歙縣“以利用促保護”新思路指引下實現的傳統村落發展蛻變。在黃山市全面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的過程中,歙縣貢獻了自己獨特的歙縣智慧。未來,歙縣將繼續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加強傳統村落環境保護,加快旅游業態開發,將歙縣鄉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的推進,為深渡社區帶來了發展新契機。

絕美綿潭村

打造細分市場轉化業態明確分區定位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作為典型的山區小縣,在田園牧歌和現代化發展之間,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之間,如何取得一個巧妙的平衡?歙縣摸索出了一條分類發展之路。

歙縣在大力實施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同時,統籌推進三個片區連片保護利用和發展,并明確各個片區定位,進行差別化打造:在新安江沿線打造沿江風情古村落建設項目,重點打造以南屏村、漳潭村、九砂村等為代表的“新安江百里畫廊”沿線村落,以漁梁村、鮑家莊村、賣花漁村為代表的新安江三江口片區村落。在昌溪、石潭片區,積極開展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建設、古民居收儲利用和特色民宿集群開發,重點打造以昌溪村、石潭村為代表的徽州民宿集群村落。在古徽州文化旅游片區,逐年推進傳統村落業態打造及基礎設施提升項目,重點打造以漁梁村、棠樾村、許村、五渡村、富堦村、岔口村等為代表的徽州傳統村落群。

根據《黃山市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歙縣又結合每個傳統村落發展現狀,深挖村莊文化基因,提煉個性化標志,構建“一村一韻”,打造田園徽州。阡陌縱橫間,漳潭村、賣花漁村、九砂村等燦若星辰的傳統村落,連綴鋪展出新氣象。

漳潭村地處新安江南岸,江北有漳嶺為屏,新安江從村南向北再折向東南形成一個大灣潭,村莊坐落在灣內。徐步而入,目光所及皆溢滿生機,滿村的枇杷園靜靜地展現著一種繁榮與浩瀚之美。漳潭村自古有著“枇杷之鄉”的美譽,它與附近的同樣盛產枇杷的綿潭村、瀹潭村并稱“三潭”,故而這里出產的枇杷也有一個特別的名號—“三潭枇杷”。當然,令漳潭村驕傲的還不止“三潭枇杷”,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蘊。2013年8月,漳潭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此時正值黃山市實施“百村千幢”工程。漳潭村趁此際遇進行農民危房改造,恢復了歷史建筑、古祠堂,修復了張良廟、紅妝館等古建筑,讓傳統村落重現古樸風貌。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升“三潭枇杷”的美譽度,當地圍繞“三潭枇杷”特色產業,改建枇杷基地,同時依托新安江山水畫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村里逐漸開發了民宿、茶館等,吸引眾多游客前往,人氣旺盛。

九砂村

賣花漁村是徽派盆景的發源地,全村230多戶村民,戶戶以盆景花卉制作為業。近年來,賣花漁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先后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實施了賣花漁村水口打造、道路拓寬改造、生產便道修建等多個項目建設,為村民發展徽派盆景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營商環境。2021年,賣花漁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外來游客超10萬人次,盆景年銷售額2500余萬元,戶均收入超1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7萬元。依托生態資源稟賦,賣花漁村積極推進生態綠色產業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以徽派盆景為主導產業的特色產業體系發展之路。漫步賣花漁村,漫山遍野、庭前屋后的綠色盆景成了最美的風景。

有著“新安江畔小布達拉宮”之稱的九砂村因地制宜,大力鼓勵村民發展生態農業,并積極打造生態旅游。為此,村內收儲閑置農房10余幢,希望引入文旅開發公司,以期打造農家樂、民宿等。目前,村內唯一的公眾建筑—大祠堂已被改造成咖啡圖書館,成了村民活動中心、集散中心。今年9月,第三屆九砂村秋禧節暨安徽省首屆江上流動藝術展啟動儀式在九砂村舉辦,又使九砂村人氣大增。

可見,定位精準,差別化發展,讓歙縣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獲得了快速發展的內驅動力,也長出了乘風飛翔的雙翼。未來,歙縣還將繼續孵化出休閑養生體驗村落、特色農業展示體驗村落、愛國主義精神傳承村落以及等非遺特色小鎮等,持續推動歙縣全域傳統村落旅游業態開發和產業提升發展。

九砂村曬秋圖

漳潭村“五福門”

九砂村因地制宜,大力鼓勵村民發展生態農業,并積極打造生態旅游。

大美賣花漁村

集中連片打造守初心賡續徽州文化根脈

流光悠然,衣袂翻飛。在徽州古城里,清幽的古街巷連著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古香古色的老建筑如同時光之樽,瀲滟著一段段舊時光,浮沉著一段段歷史。這里是徽州古城,也是今天的歙縣老城。近年來,歙縣始終以徽州文化為源頭,開掘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旅游事業。尤其是近3年來,歙縣借助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的契機,著力發掘和發揚徽州文化,推動了徽州傳統村落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為做好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歙縣結合傳統村落的保護,持續開展“古建+”和“民俗+”保護利用工作,推動傳統村落活態利用。

“古建+”保護利用,就是對徽派古建進行原汁原味的保護。歙縣是中國徽派建筑之鄉、中國牌坊之鄉,擁有地面不可移動文物3785處,歷史建筑2976處,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9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近年來,歙縣全面實施了“百村千幢”、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投入資金約13億元,對1座古城、1個古鎮、2條古街、24個古村落和1000余單體古建筑進行綜合整治和保護利用。歙縣趁此際遇,積極發揚徽派古建技藝,做強做優徽派古建筑產業。目前,歙縣全縣從事古建產業相關企業49家,其中具有古建筑工程專業承包資質企業22家,具有設計資質企業1家,徽州木雕、石雕、磚雕、竹雕及青磚青瓦等構配件生產企業23家,仿古門窗制造企業3家。2021年,歙縣古建產業總產值約2.2億元。在此基礎上,歙縣積極打造“徽州研學”“徽建工藝”“徽遺傳承”等項目,推出10條傳統村落精品旅游線路,社會影響廣泛。

陽產村土樓景觀

“民俗+”保護利用,就是對徽派非遺文化進行挖掘、復活、傳承。歙縣是中國歙硯之鄉、中國徽墨之都,是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展示地,徽州四雕(木雕、石雕、磚雕和竹雕)、徽派盆景等名揚天下。近年來,歙縣結合傳統村落的保護,持續開展本土非遺的挖掘、保護、傳承、利用,目前歙縣擁有非遺普查項目452項,擁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約900名,擁有非遺傳承(傳習)基地48家。歙縣借助本土文化資源優勢,充分依托非遺傳承人和傳承(傳習)基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文化旅游活動平臺,組織非遺項目進景區展演。比如,每周六晚徽州古城府衙廣場都要舉辦非遺夜市,每逢各種傳統節日各地都要舉行嬉魚燈、舞龍、疊羅漢等各種民俗文化展演。另一方面是立足種類繁多、特色鮮明的傳統手工技藝,大力發展徽墨、歙硯、徽雕、徽派盆景等生產性保護項目產業,取得明顯成效。尤其是歙縣依托全國首家非遺教育集團—安徽省非遺職業教育集團組建成立歙縣徽雕藝術學校,開設歙硯、徽雕等相關課程,聘請非遺傳承人實地傳授技藝,培養非遺特色人才,很好地傳承和發揚了徽派非遺文化,并推動了徽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在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的優勢資源。無論是自然環境資源,古建筑資源還是非遺文化資源,都是傳統村落最寶貴的財富。目前,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項目已完成投資約7.67億元,并撬動社會資本3.66億元,完美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方式,全面實現全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當然,有投入,必有產出。歙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推動了全縣傳統村落特色農業產業、鄉村旅宿和非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歙縣傳統村落村集體平均年收入3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萬元。

可見,歙縣傳統村落的內在文化資源正在向“文化紅利”轉化。未來,更多的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將參與到了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中來,繼續增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下一步,歙縣將繼續發揮好山水人文優勢,做好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系統提升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發展,描繪一幅新時代的“新安山居圖”。

瀹潭村一角

陽產村曬秋圖

每周六晚徽州古城府衙廣場都要舉辦非遺夜市,每逢各種傳統節日各地都要舉行嬉魚燈、舞龍、疊羅漢等各種民俗文化展演。

傳承與超越——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十年記

黃山市史稱『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皖浙贛』三省交界區域,北宋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設徽州,此前為新安郡,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建制歷史,奇美的黃山即發脈于此。境內山高水陡,眾山環峙,山巒疊嶂,美麗的新安江一瀉千里,奔騰咆哮至大海。至西晉之后,多次歷史變故和戰亂迫使中原士族南遷至長江中上游地區,給位于這一區域的古徽州獨特的地理空間帶來了社會結構、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巨大嬗變。中原文化與本土山越文化不斷碰撞、交融、疊加,創造出了獨特的徽派傳統村落。這些村落綿延了幾千年的徽州文明史,敘述著徽商燦爛輝煌的歷史榮耀,見證了徽州先民的痛苦與歡樂、創造與奮斗、情感與夢想,創造出了博大精深、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典型標本意義的徽州文化,彰顯了地域文化價值和力量,傳承了中華優秀文化的血脈,沉淀為中華文化精神家園的一部分。

撰文江樂 陳繼騰

江樂

就職于安徽省黃山市住建局村鎮科。

陳繼騰

中國傳統村落專家、傳統建筑專家,住建部村鎮建設智庫古建產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傳統建筑徽派地域建筑文化工作部主任。

安徽歙縣許國牌坊

黃山市史稱“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皖浙贛”三省交界區域,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設徽州,之前為新安郡,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歷史,奇美的黃山即發脈于此。境內山高水陡,眾山環峙,山巒疊嶂,美麗的新安江一瀉千里,奔騰咆哮至大海。至西晉之后,多次歷史變故和戰亂迫使中原士族南遷至長江中上游地區,給位于這一區域的古徽州獨特的地理空間帶來了社會結構、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巨大嬗變。中原文化與本土山越文化不斷碰撞、交融、疊加,創造出了獨特的徽派傳統村落。這些村落綿延了幾千年的徽州文明史,敘述著徽商燦爛輝煌的歷史榮耀,見證了徽州先民的痛苦與歡樂、創造與奮斗、情感與夢想,創造出了博大精深、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典型標本意義的徽州文化,彰顯了地域文化價值和力量,傳承了中華優秀文化的血脈,沉淀為中華文化精神家園的一部分。

十年來,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黃山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戰略部署,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促進傳統村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發展文創產業,讓傳統村落活起來,打響“煙雨徽州”藝術文創品牌;通過發掘傳統村落的人文資源、非遺活化利用,打響“村落徽州”文旅融合品牌;通過整合傳統村落特色農產品資源,完善產業鏈,推動農旅深度融合,打響“田園徽州”農產品地域品牌。

在住建部的支持和安徽省住建廳的指導下,全力組織市域共6批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挖掘、推薦申報工作,黃山市共有310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占全國總量3.79%,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二(其中,歙縣167個村落上榜,位居全國縣級第一);共有450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位列全省地市第一。與此同時,黃山市成功獲得“2020年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稱號。為保護傳統村落,黃山市陸續投入資金21.22億元。其中,示范市補助資金1.5億元,政府配套資金5.65億元,撬動社會資金14.07億元。黃山市大批傳統村落列入國家級名錄,體現了黃山人民對傳統村落的執著守護,對歷史文化的堅定守望,對自然生態的心懷敬畏,也體現了黃山人民對中華文化復興和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做出的“黃山貢獻”。

十年來,我們秉持保護初心

保護、傳承、利用、發展傳統村落是踐行新時代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和必然要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面對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新問題、新任務、新要求,我們秉持頂層思維,將傳統村落置于新時代、大文化、全視野區域和一體化框架中進行全新定位,著重健全三個體系:一是健全徽派優秀傳統文化體系。黃山市徽派傳統村落承載了徽州文化全息性歷史文化內涵,是徽州歷史文化D NA,全面凸顯了徽派建筑群的風貌特色,彰顯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高度統一,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比如,徽州家風家訓、徽州楹聯文化及“作退一步想”傳統思想都根植于深厚的徽州傳統文化。二是健全一批保護規劃體系。構建“藍圖式”布局,以最真情懷規劃長遠發展,先后編制了《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總體規劃》《黃山市2020年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黟縣傳統村落分級分類分區保護利用規劃》《黟縣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規劃》等一系列制度,尤其是《黃山市村莊規劃導則》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提出了關于強化傳統村落村莊規劃特色的要求。三是健全分級分類保護體系。有序開展全面普查行動,組建一支由住建部專家領銜的高層次市級傳統村落技術指導專業團隊,開展全面普查、登記造冊、建檔立案工作,做到“全力搶救、全面保護、全保則保”,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參照國家標準,建立分級、分類、分區保護利用體系,建立傳統村落信息管理平臺。截至目前,黃山市已公布歷史建筑405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7處,不可移動文物8032處。

黃山市傳統村落建筑群

新安江

十年來,我們增強發展動力

在深入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此項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創新性系統工作,要持續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發展工作,著重以五個方面為抓手:一是加強基礎設施改善。推行“針灸式”改造,以最小干預維護村莊肌理,將傳統村落作為“微改造”重點,實施古村落生態修復、古建筑單體保護等項目,推動123個中國傳統村落建成美麗鄉村,占310個中國傳統村落的39%。推進綠化美化、古建保護、農房改造、資源盤活等“微改造”項目1500余個,改造提升傳統村落271個,覆蓋全市40%的鄉村。通過推進示范工程,完善住宅基礎設施,實現集中供水覆蓋59145戶,家用燃氣覆蓋37293戶,生活污水處理覆蓋44691戶,水沖式廁所覆蓋58476戶;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截至目前,村落內公共衛生廁所總量達到186個,符合消防設施設防要求的傳統村落達到61個,實現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傳統村落達到310個。二是促進古建產業發展。黃山市2021年徽派古建產業產值約12.8億元;2022年1月—10月徽派古建產業總產值15.04億元,同比增長44.3%,高于年度目標序時進度24.3個百分點。2022年以來,黃山市古建企業已簽約項目278個,總合同金額18.5億元。全市現有各類徽派古建產業鏈企業,從2020年底的100多家增加到現在的224家;從事古建工程專業承包資質企業,從2020年底的39家增加到目前的79家;古建筑工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企業,從2020年底的2家發展到目前的19家。黃山市還通過不定期舉辦徽派古建產業大會,探尋古建產業發展新路徑。三是加強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結合全域旅游、農業休閑、鄉居康養、尋根體驗、鄉村故事、非遺展示、影視基地、地方美食、戶外運動等新興生活趨勢發展新業態,構建傳統村落智慧旅游“一張網”,構筑與養生養老、文化創意、運動健康、鄉村旅游等業態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打造皖浙1號、世界遺產等旅游風景道10條,形成賣花漁村、童趣虹光、夢里祖源、文化莘墟、綠野仙蹤西溪南等特色“微景區”150個。大力發展民宿產業。全市民宿共計2455家,占安徽省70%以上,傳統村落塔川民宿成為全國31個甲級民宿之一。四是加強與農業產業契合發展。引入國有資本創辦農業綜合體,成立強村公司,拓寬“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業”的特色產業格局,全市導入特色種養等11個大類200余個產業項目,打響“田園徽州”“黟品五黑”等區域公用品牌,持續舉辦“云話筒”“DOU世界—鄉村推介官特訓營”等活動,五是加強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行“公司+集體+農戶”發展模式,由企業作為先鋒、面向市場,村集體積極配合、做好服務,農戶自由參與、跟隨收益。黃山市中國傳統村落年收入平均達36.6萬元,其中,黟縣宏村鎮宏村年收入達10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連續多年位于全省第一方陣,推出8個線上“秒批秒貸”剛性產品和“茶葉貸”“菊花貸”“民宿貸”等72款特色產品,為傳統村落村民致富提供更多融資渠道。

歙縣美景圖

十年來,我們始終融合共享

提高區域占位,著力突出“五個結合”:一是與城市發展目標相結合,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與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旅游度假休閑目的地相結合。二是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創造性轉化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體系價值,統籌新型城鄉關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發展供給側改革,促進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村民變股民、村落變鄉居、村業變產業,增強村落內生發展動力。三是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相結合。徽派傳統村落以其系統性、豐富性、獨特性、典型性、開放性等特點獨領風騷,堪稱“中國傳統村落標本”,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具有獨特文化特色體系優勢,是長三角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四是與大黃山旅游相結合。大黃山旅游呈現“三星拱月”之勢,大黃山區域內傳統村落價值屬性趨同一致,形成共生、共長、共享的發展格局,有利于培育新旅游增長集群,促進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五是與全域旅游相結合。黃山市對外交通日趨便利,“十縱十橫”國內區域樞紐重大基礎設施加速形成,為發展全域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礎。近年來,國家相關政策帶來發展新機遇,產業轉移帶來創業新載體,社會民間資本轉型帶來新活力,傳統村落展現出巨大的吸引力……顯然,“傳統村落+”鄉村旅游時代已經來臨。

一切歷史都可以譜寫為長詩,中國傳統村落是一首彰顯中華民族奮斗精神的瑰麗史詩。過去十年,因傳統村落保護,我們仿佛穿越歷史的星空,感受到人民堅忍不拔,以非凡的智慧創造輝煌;過去十年,因傳統村落利用,我們感受到千年歲月重新煥發出時代光彩;過去十年,因傳統村落發展,我們在傳統與未來之間架起了美麗的鄉村彩虹橋……

當前,正處于“十四五”重大戰略機遇期,我們將深入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不移地保護、利用、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村落,促進傳統村落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完成新時代賦予傳統村落實現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

猜你喜歡
利用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利用min{a,b}的積分表示解決一類絕對值不等式
中等數學(2022年2期)2022-06-05 07:10:50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利用倒推破難點
利用一半進行移多補少
誰遠誰近?
利用數的分解來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AV网站中文| 99re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夜夜拍夜夜爽|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99激情网|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欧美中文一区|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丁香|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成年A级毛片|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538国产在线| 久久五月天综合| 五月天久久综合|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99草精品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欧美黄网在线|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国产丝袜精品|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毛片|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va|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第|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二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自在线拍|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5555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国产精品护士|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jizz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在线| 亚洲无码不卡网|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