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雷,沈冬明
美國最新癌癥統計報告顯示,乳腺癌仍是具有高發病率及病死率的婦科惡性腫瘤,且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1]。為提高乳腺癌臨床診斷敏感度,提升病人生存時間,其診斷和預測指標越來越受到諸多專家關注。研究發現,25 羥維生素D(25-OHVD)通過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減少血管生成等降低癌癥的危險性[2-5]。研究顯示,骨鈣素(OC)與25-OH-VD 與乳腺癌發病具有強關聯性,由于OC 與25-OH-VD 與乳腺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對其作為乳腺癌的臨床診斷和預測指標存在較大爭議[6-7]。該研究通過探討25-OH-VD 和OC 等指標與乳腺癌病人影像評估風險的關聯,為乳腺癌臨床診療提供理論參考。
1.1 一般資料自2017 年6 月至2018 年12 月,就診于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醫院的乳腺癌病人共納入108 例,年齡為(46.53±6.26)歲,其中包括53 例絕經前婦女(42.68±5.44)歲和55例未使用激素治療的絕經后婦女(51.39±7.08)歲,所有病人均經臨床病理診斷為乳腺癌,對象排除標準:①患有動脈高血壓、腎病、肝病等;②乳腺結節、乳腺囊腫等;③病人依從性差或不配合者。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試劑和儀器
1.2.1 實驗室檢查 采用真空管采集靜脈血樣,將樣品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將得到血清等分試樣并儲存在-80 ℃直至一次測定。血糖(GLU),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25-OH-VD通過使用Roche Cobas分析儀進行檢測。通過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法(immulite analyzer,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USA,Malvern,PA)測量OC。
1.2.2 乳房X線片密度 使用GE Healthcare Senographe 2000D(GE Healthcare,Chicago,IL)測定數字乳房X線照相術。選擇乳房X線照片上四個視圖,右側和左側乳房的顱尾側和內側斜視圖中臨床測量乳腺密度。
1.3 方法采用病例對照方法,根據密度的范圍和類型采用Wolfe的實質模式將MBD分為四個實質模式:N1-非密集,沒有可見的管道;P1-導管突出占據不到四分之一的乳房;P2 突出的導管模式占據乳房的四分之一以上;Dy 型,以結締組織增生為主的乳腺,乳腺的密度增高、致密。這些模式再次被分為低風險(N1 和P1)和高風險(P2 和Dy)模式,以高風險組乳腺癌病人為病例組,低風險組病人為對照組。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血清25-OH-VD、骨鈣素等指標檢測和信息采集。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R 3.4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定量變量間采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進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根據WHO 標準分為正常體質量指數(BMI<25 kg/m2)和超重或肥胖(BMI>25 kg/m2)。以乳腺癌病人影像學風險模式為因變量,以年齡、BMI、腰圍、SBP 等為自變量,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乳腺癌病人影像學風險模式的影響因素,以納入標準為0.05,排除標準為0.10,以向前法選取變量。
2.1 一般情況研究共納入53例絕經前和55例未使用激素治療的絕經后婦女。絕經前、后病人OC、25-OH-VD 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絕經前后在腰圍、收縮壓、足月妊娠次數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絕經前后病人一般情況分析
2.2 兩組病人的檢驗結果比較絕經前高、低風險組的年齡、BMI、腰圍、GLU、TG 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絕經后,低風險、高風險病人的OC 和25-OH-V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絕經后低風險和高風險組間年齡、腰圍、GLU、TG 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高低風險組病人檢測指標分析
2.3 檢測指標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rson 進行雙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絕經前病人中,25-OH-VD 和OC 的相關性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0.28,P=0.041);絕經后25-OH-VD 和OC 的相關性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0.56,P=0.010)。見表3。

表3 絕經前后各項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
2.4 多元logistic 分析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25-OH-VD(β=-0.547,P=0.004)和OC 濃度(β=0.180,P=0.002)與乳腺癌病人影像學風險模式有關。未發現年齡、BMI、腰圍、TG、TCHO 等與乳腺癌病人影像學風險模式有關(P>0.05)。見表4。

表4 絕經后乳腺癌病人影像學風險模式的logistic分析
研究發現,25-OH-VD 和OC 水平在絕經后乳腺癌病人中呈明顯的相關性,具有乳腺癌高風險絕經婦女血清的25-OH-VD 表達更低,而OC 表達水平明顯升高。目前諸多研究仍未發現OC 與乳腺密度之間的關系[8-9]。此結果為絕經后婦女乳腺癌風險評估提出了新角度。
25-OH-VD 除了具有內分泌作用,還具有廣泛的免疫原性和抗增殖作用[10-11]。研究結果顯示,25-OH-VD 缺乏與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率增加有關[12-13]。諸多研究發現,血清維生素含量低水平乳腺癌婦女的總體存活率和無病生存期較差[14-15]。目前所提出的25-OH-VD 參與調節癌癥發生發展的機制包括上調細胞之間依從性和信號傳導,促進細胞增殖的接觸抑制、分化、細胞周期穩定化,并促進細胞凋亡,抗血管生成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的下調,這會降低結腸直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細胞的體外增殖[16]。如果與特定癌癥類型存在明顯的相關性,25-OH-VD 及其代謝物可用作侵襲性的非特異性標志物。正常的25-OHVD 水平不僅有利于降低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而且有益于多種健康狀況,例如自身免疫疾病,感染和慢性疾病等[17-18]。基于人群的大數據分析表明,血清25-OH-VD 水平與乳腺癌風險呈負相關,并呈濃度依賴性[19]。研究發現,高BMI 和低維生素D 水平之間存在相關性[20]。該研究病例組和對照組病人進行BMI 匹配,因此,限制了BMI 作為混雜因素的影響。
維生素D 在鈣穩態,骨骼代謝方面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骨代謝的水平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明顯的相關性。OC 是一種維生素D 相關蛋白,由成骨細胞釋放,不僅在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相互作用和骨吸收方面具有潛在作用,同時在代謝方面也發揮作用。有研究發現,OC 與維生素D之間存在負相關[21]。但有學者指出,血清未羧基化的OC 與25-OH 維生素D 水平呈正相關[22]。通過小鼠模型驗證發現Leydig 細胞系(MA-10)中CYP2R1表達促進25-OH-VD 的產生[23],可能與成骨細胞產生的OC 通過受體GPRC6A 刺激Leydig 細胞產生蛋白偶聯受體有關。但目前OC 與乳腺癌的相關性尚未有明確報道,也沒有發現OC 與乳房密度風險評估的直接相關證據。
綜上所述,在乳腺癌病人中25-OH-VD 與OC 存在負相關,并在絕經后乳腺癌病人的影像學風險評價中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有望成為乳腺癌風險評估的輔助診療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