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倩,章詩琪,鄭萍萍,夏莉,章秋,鄧大同
庫欣綜合征是一組癥候群,由過多的糖皮質激素長期作用引起,可以出現向心性肥胖、水牛背、滿月臉、多血質外貌、紫紋、高血壓等臨床表現[1]。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的。外源性庫欣綜合征多見于因風濕性疾病、皮膚病等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內源性庫欣綜合征則由于機體自身產生皮質醇過多引起,按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水平分為兩大類,其中ACTH 依賴性庫欣綜合征按照ACTH 來源不同又分為異位ACTH 綜合征和庫欣病兩類。對于ACTH 依賴性庫欣綜合征的診斷,鑒別ACTH 來源很重要。本研究病例為ACTH 依賴性庫欣綜合征合并脊索瘤病人,為明確病因完善了一系列檢查。
女,48 歲,主訴“體質量增加、臉變圓3 年余,雙下肢水腫1 年余”,于2020 年4 月27 日就診于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
1.1 病史病人3 年余前絕經后出現體質量逐漸增加、臉變圓,1 年余前病人出現雙足輕度水腫、腹圍增加、記憶力進行性減退、皮膚菲薄、全身散在瘀斑癥狀,未檢查及治療。2019 年3 月病人出現雙足水腫及右眼腫脹、右眼視力下降,2019 年9 月出現脫發,于我院眼科、風濕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門診反復就診,眼科考慮病人存在右眼視神經病變,給予甲潑尼龍球后注射2次及輸液治療1周(具體不詳),病人癥狀無明顯好轉。2020年4月26日上午8點于我科門診查促腎上腺皮質激素171.00 pg/mL(正常值范圍<46 pg/mL),皮質醇788.04 nmol/L(正常值范圍138.00~690.00 nmol/L),故擬“庫欣綜合征”收住我科。病人病程中,曾兩次使用甲潑尼龍局部注射,飲食可,睡眠稍差,大小便正常,近3年體質量增加10 kg。
1.2 家族史否認家族中類似病史,否認家族性精神病、腫瘤、遺傳性疾病病史。
1.3 既往史高血壓病史1 年余,最高血壓170/100 mmHg,目前每天口服氫氯噻嗪片20 mg、纈沙坦分散片80 mg 降壓治療,血壓控制欠佳。2019 年9月于當地醫院診斷腔隙性腦梗死、糖尿病,目前未進行相關藥物治療。病人訴偶有腫物脫出陰道,一直未就診。
1.4 入院查體體質量53 kg,身高160 cm,體質量指數20.7 kg/m2,發育正常,營養良好,中心型肥胖,頭發稀疏,多血質面容,滿月臉,雙眼瞼水腫,全身皮膚菲薄,全身皮膚散在多處瘀斑,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頸軟,鎖骨上窩及頸背部脂肪墊,腹軟,膨隆,腹部皮膚可見紫紋,雙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腫。
病人僅短期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檢查提示血皮質醇晝夜節律消失,午夜1 mg 地塞米松不能被抑制,考慮為內源性皮質醇增多癥。病人皮質醇水平增多,ACTH 大于>20 pg/mL,故診斷ACTH 依賴性庫欣綜合征。見表1。

表1 皮質醇及ACTH晝夜節律及相關抑制試驗結果
頭顱+垂體MRI 平掃+增強檢查提示斜坡異常信號,考慮脊索瘤,垂體受壓上抬。腎上腺CT平掃:雙側腎上腺增生。胸部CT 未見明顯占位性病變。結合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皮質醇未被抑制到50%以下,需考慮異位ACTH綜合征或庫欣病。
進一步完善PET-CT 檢查,提示:①垂體窩構成骨骨質破壞吸收,伴局部軟組織腫塊形成,FDG 代謝輕度增高,考慮脊索瘤可能,建議活檢。②雙側腎上腺稍增粗,FDG 代謝未見增高,考慮腎上腺增生可能性大,隨訪。除脊索瘤及腎上腺病變,未見明顯異位病灶。
雖然大多數庫欣病大劑量地塞米松可被抑制,但仍有少數庫欣病存在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HDDST)不被抑制的情況,為明確診斷,進一步完善垂體動態增強MRI,提示垂體左側半內延遲強化灶,考慮為微腺瘤;蝶骨及斜坡異常信號,考慮脊索瘤。見圖1。

圖1 鞍區病變影像:A為鞍區病變影像冠狀位T1WI像(箭頭所指);B為鞍區病變影像冠狀位T2WI像(箭頭所指)
雙側巖下竇靜脈取血(BIPSS):中樞與外周靜脈血ACTH比值約為3.8~5.1,左側巖下竇靜脈血ACTH稍高于右側巖下竇靜脈,比值1.2~1.4,見表2。

表2 雙側巖下竇采血結果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濃度/(pg/mL)
經蝶手術切除腫瘤組織,病理考慮為鞍區垂體腺瘤。免疫組化結果:T-pit(+),類固醇生成因子1(SF-1)(+),突觸素(Syn)(+),細胞角蛋白8(CK8)(+),卵泡刺激素(FSH)(-),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促甲狀腺激素(TSH)(-),黃體生成素(LH)(-),泌乳素(PRL)(-),Pit-1(-).雌激素受體(ER)(-),增殖指數(Ki-67)(約2%+)。
斜坡脊索瘤暫未行手術切除。
最終診斷:ACTH 依賴性皮質醇增多癥、垂體ACTH瘤、斜坡脊索瘤。
目前用于鑒別ACTH 依賴性庫欣綜合征ACTH來源的非侵入性檢查手段包括ACTH測定、HDDST、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興奮試驗、去氨加壓素試驗,及垂體MRI,其中CRH 興奮試驗及去氨加壓素試驗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少。侵入性檢查手段主要是雙側巖下竇靜脈采血。
對于庫欣綜合征病人,ACTH測定,若>20 pg/mL(4 pmol/L)則提示為ACTH 依賴性庫欣綜合征,HDDST 對于ACTH 依賴性庫欣綜合征的鑒別仍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用藥后血皮質醇水平被抑制到對照值的50%以下則提示為庫欣病,如不能抑制到50%以下則提示為異位ACTH 綜合征[2]。但另外一些研究顯示約有20%庫欣病病人HDDST 不能被抑制[3-4],另外部分異位ACTH 綜合征也可表現為可被HDDST 抑制[3-6]。該案例中病人HDDST 不被抑制,需考慮異位ACTH綜合征可能,庫欣病亦不能排除。
脊索瘤是一種低度惡性的來源于脊索殘留的少見腫瘤,發病高峰的年齡范圍為40~60歲,雖然有生長緩慢的特性,但有較強侵襲及潛在轉移性[7]。顱底脊索瘤約占顱內腫瘤的0.3%~1.0%。垂體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5%,是常見的顱內良性腫瘤[8]。侵襲性垂體瘤可向下侵犯,破壞蝶骨、斜坡、鼻竇甚至鼻咽部,其生長形態可與顱底脊索瘤十分相似。通過常規MRI 無法將二者鑒別[9]。本例病人垂體MRI平掃+增強提示斜坡異常信號,呈膨脹性改變,不規則長T1 稍長T2 信號,增強后輕度不均勻強化,病灶與垂體右下部局部分界不清,垂體受壓上抬,垂體柄居中。從解剖結構及形態、影像特點,該病人顱底病灶考慮為脊索瘤。
對所有懷疑ACTH 依賴性庫欣綜合征病人均需行垂體影像學檢查,垂體MRI 在垂體瘤的診斷具有明顯優勢。其中在MRI 平掃圖像中,垂體大腺瘤表現為T1WI 多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 多呈高或等信號的類圓形或團塊狀的鞍區實性占位,由于瘤體內常發生囊變或壞死等,瘤體信號常不均勻,常侵犯鄰近的結構。垂體微腺瘤常表現為垂體實質內小結節樣的稍長T1 稍長T2 征象,常見的間接征象為垂體兩側不對稱,鞍隔略受壓膨隆或鞍底稍傾斜;垂體柄輕度移位,但因瘤體較小,間接征象常不明顯。很多微腺瘤在平掃時不能被發現。所以,當臨床提示微腺瘤時,冠狀面T1加權掃描加上動態增強掃描可幫助垂體微腺瘤的診斷[10-11]。垂體微腺瘤與垂體具有相同的血液供應,但腫瘤血管與正常垂體血管對比劑的通透性有差異,腫瘤內相對緩慢的血流速度,在增強早期可出現腫瘤信號低于正常強化的垂體信號,而在延遲期,T1WI腫瘤信號增高,與正常垂體的信號差別減小;對于懷疑垂體微腺瘤者,動態增強掃描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大大高于普通增強掃描[12-14]。該例病人垂體平掃及普通增強檢查未發現垂體病灶,垂體動態增強MRI 提示垂體左側半內延遲強化灶,考慮為微腺瘤,亦提示垂體動態增強核磁掃描在垂體微腺瘤定位診斷中的重要意義。
然而,在普通人群中垂體意外瘤亦較常見,影像學檢查中垂體腺瘤發病率高達22.5%[15]。可見垂體影像學檢查僅能判斷有無垂體瘤的存在,用于判斷ACTH 分泌來源價值不高。而且ACTH 腺瘤常為微腺瘤,MRI平掃往往不能發現,所以垂體影像學陰性者,也不能排除ACTH 為垂體來源可能[4]。雙側巖下竇靜脈采血對于ACTH 依賴性庫欣綜合征的定位診斷有重要價值,巖下竇靜脈血ACTH 與外周血ACTH 比值>2,對于庫欣病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2,16-17]。雖然雙側巖下竇靜脈采血對垂體微腺瘤的左右側定位意義存在爭議[18-19],仍是確診庫欣病的金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