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
(北京北咨工程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24)
為更好地滿足我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應加大公路工程建設及高等公路的翻修、重建力度。眾所周知,公路工程建設階段施工工藝十分復雜,為使來往車輛運行的安全性、穩定性得到保障,通常會對施工工藝的科學性、可行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該工程是二級公路,全長28.5km,該公路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2001年進行局部大修,拓寬整改,改建以后的路面結構是“16cm 厚二灰碎石基層+5cm 厚中粒式瀝青砼+4cm 厚細粒式瀝青”。2010年時,該公路收費站被撤銷,車流量明顯增加,結合現場調查資料,發現瀝青路面存有縱橫向裂縫、龜裂、坑槽等質量病害,對道路使用安全構成一定威脅[1]。
結合道路質量病害的調查狀況,結合不同路段編制相應的檢修方案,一共有10.17㎞路段應用了瀝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術,具體處理方案如下:破損處理原瀝青路面、基層,摻入5%水泥,進行全深式就地冷再生施工,采用新基層作為再生層。新形成的路面結構如下:4cmAC-13C+5cmAC-16C+20cm 全深式就地冷再生。對于冷再生混合料做出如下要求:7d無側限抗壓強度2.5~3.0MPa,壓實度≥95%。
冷再生的原理是在對原有路面的改建作業中,盡可能地使用原道路的面層瀝青物料,在不實施面層拆除、重塑的情況下,參考原道路瀝青結構層的設計比,加入適量的外加劑,如水泥物料、石灰物料等,同時,還可摻入一些穩定物料,如泡沫瀝青物料,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就地實施混合料拌制、路面找平、路面碾壓等作業。采用冷再生技術方式,必須要應用專業的再生設備,其核心為一個組裝數個硬質合金鋼刀具的切削轉子構件。轉子運轉時,朝上方切削處理路面物料,轉子削切的同時,軟管將再生機前的水罐車內儲備的水輸送給再生機,配合機載計算機系統調控噴灑過程。在再生機微機控制系統的協助下,能實現對噴水量的準確劑量,拌和罩殼中和切削掉物料能實現充分混合,便于壓實后達到工程建設所需的最佳含水量[2]。
3.2.1 連續攪拌
確保原路材料與穩定材料兩者充分拌和。利用微機系統,控制水與其他液態穩定材料,應用噴嘴,在轉子整個寬度范疇中實現均勻撒布[3]。
3.2.2 準確調控鋪層厚度
在設計好作業深度后,傳感器與控制系統協同控制轉子的切削深度,接觸方式獲得十分準確的再生鋪層厚度。
3.2.3 加快施工進度
再生機及其他設備的生產效率均較高,每天完成的任務量約5000㎡,和常規基層施作相比能減少10~15d。
3.2.4 氣候因素形成的影響較小
即便是在不確定的氣候條件下,就地冷再生技術也能實現連續施工,雨天時暫停施工,雨天過后即可恢復施工活動。
3.2.5 改善交通中斷狀況
由于就地冷再生工藝過程較簡單,不會投入較多的施工機械設備,在交通量不大的工況下,能實現半幅施工、半幅開放交通。
3.2.6 基層強度相對較高。
因為這種施工工藝應用階段顯著增強了基層承重能力,通過設計合理的配合比、嚴控施工過程等,進而能使再生層強度達13~15MPa。
混合物料的配比需要參考原道路面層結構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瀝青路面的物料,摻入再生劑、新物料,嚴格把控含水量。
第一,本工程需要對舊路的物料實施篩分,同時進行試驗,核實具體的配比數值。結合試驗數據,可以確定銑刨部位的物料配比情況,同時需要符合作業實施標準,全部物料采用加入銑刨料,進行再生作業。
第二,本項目使用P.042.5級普通硅酸鹽緩凝水泥當作再生物料的添加劑,參考原道路的設計配比,核實水泥的添加量為4.5%,通過擊實試驗之后,得到穩定的含水量,其最高的干密度值為8.8%、2.05g/cm3。綜合上述數據,參考作業道路的實際含水量,對應添加并調節冷再生設備的加水情況。
第三,綜合穩定含水量、干密度數據,實施試件的加工,最佳溫度在(20±2)℃的情況下,進行7d 的養護作業,后續浸水1d后,對其實施無側限抗壓的強度檢測,最終的試件強度為3.3MPa,滿足項目的設計標準[4]。
首先,依照工程設計要求,準備好各種施工材料,把集料堆放在干凈、干燥、排水狀態良好的場區內,規格不同的集料要做到分類堆放。
其次,清理掉原路上存在的雜物,結合再生層厚度、寬度、干密度等指標測算出單位面積新集料用量,均勻撒布。試驗路段設定成100m,通過試驗路的鋪筑施工情況,確定施工工藝、質控、施工管理等內容,現場施工作業設計成2.3m。
第一,在位于作業實施的起步點,將作業所需的機械進行收尾相接排序,將需要的傳輸管道、水車、冷再生設備連接好。
第二,打開再生設備,實施系統的預熱作業,持續1~1.5h。結合試驗段的詳細數據,進行再生部位的銑刨作業,拌和原有面層的二灰碎石,大約深度為15cm。作業實施環節,再生設備務必要勻稱、緩慢且不間斷地實施再生攤鋪(見圖1),設備的前進速度要把控在5~6m/min。再生設備的拌和環節,需要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對拌和的深度進行檢查,保障其拌和的范圍滿足作業實施標準。

圖1 舊路銑刨
第三,單幅道路再生作業實施結束之后(100m),需要將再生設備與傳輸管道、水車等運送到下一個作業起步位置,實施第二路段的作業,直到所有路段的再生作業全部完成。
第四,接縫的設施點需要避開快車道的部分,橫向接縫處的相鄰作業區域需要讓其重疊大約100mm,不能低于該數據,水平接縫的重疊鋪設需要把控在2.0m左右,同時,在重疊鋪設的部位撒上適量的水泥物料。該項目兩個路段的作業,其接縫的銜接處理方式都使用了上述的重疊鋪設方式,上一層與作業一側鋪設后,分別留出5~8cm、10~20cm 的縫隙,加入一定量的水泥物料后,再實施攪拌,然后與下一層及另一邊的道路一同壓實[5]。
物料鋪設勻稱后(見圖2),需要緊跟碾壓工序,采用輪胎壓路設備,在鋪設作業結束后的道路面層快速壓實1 次,這一步的操作是為了把控路面的總體平整程度。第一遍的壓實作業完成后,需要使用壓路設備進行面層的修正(見圖3)。倘若修正的路段是直線形態,那么應該從路面的兩邊同時向中間實施壓實作業;倘若修正的路段是彎曲形態的,那么應該從道路的中間向兩邊實施壓實作業。修正的環節需要循序漸進,直到總體路面的平整度、壓實性能符合設計的標準。在對路面修正的期間,該路段需要封閉處理,不能出現行車。需要參考道路項目的實際情況與天氣溫度,合理地把控壓實作業流程,同時,壓實作業的標準要根據道路的實際狀況進行調整。對于特殊路段,有需要的情況下,應該實施2~3遍的壓實作業。壓實環節中,需要對路面進行含水量的檢測工作,當含水量的檢測符合設計要求時,應該選擇輕型和重型的壓路設備,實施交替式作業。如果發現路面凸起、松散的狀況,需要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挖開問題路面,然后實施再次鋪設、壓實的作業,同時搭配協助方式,避免出現再次的病害問題,進一步確保道路項目的總體質量[6]。

圖2 攤鋪施工

圖3 碾壓施工
面層的冷再生壓實作業完成后,需要安排7d的養護時間,在此時期,作業實施單位需要選取尺寸、類型合適的布料,將作業實施路段覆蓋處理,并且按時灑水(見圖4),保障該路段在總體養護期間可以保持很好的含水量,防止出現暴曬的情況,同時,需要封閉該路段的交通,禁止車輛行駛。瀝青結構面會對氣溫的變化呈現出極高的敏感度,因此,在冷再生作業實施期間,需要把控好物料的溫度[7]。如果在氣溫較高的天氣作業,就會不好把控再生面層的物料性質,氣溫過低同樣會改變物料的性能狀況,所以,需要綜合天氣的溫度狀況,選擇氣溫適宜的情況下作業,同時完善瀝青結構層的養護作業環節[8]。

圖4 灑水養護
近些年中,我國道路養護事業持續發展,更多精細化施工標準與新理念融合至水泥冷再生施工活動中,這就要求施工方應綜合多方面因素,制訂科學、合理的就地冷再生施工方案,加強各工序規范化指導及質控,在確保工程質量達標的基礎上,減少資源用量,更好地落實節能、環保理念,實現文明、高效率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