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繼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將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后,這一政策的具體措施在3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得到明確。
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此次國常會旨在抓緊出臺實施今年穩定國內經濟運行的政策。其中,約1.5萬億元的增值稅留抵退稅規模,是對各類市場主體直接高效的紓困措施,也是今年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的關鍵舉措。
會議決定,對所有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以及“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六個行業的留抵稅額全部退還到位。具體為:
對所有行業的小微企業、按一般計稅方式納稅的個體工商戶退稅近1萬億元。其中,存量留抵稅額6月底前一次性全額退還,微型企業4月份集中退還,小型企業5、6月份退還;增量留抵稅額4月1日起按月全額退還,階段性取消“連續6個月增量留抵稅額大于0、最后一個月增量留抵稅額大于50萬元”等退稅條件;對前述六個行業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7月1日開始辦理全額退還,年底前完成;增量留抵稅額也要從4月1日起按月全額退還。

圖/IC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季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一億多的市場主體中小微企業占絕大多數,而小微企業又是就業的重要載體,關乎經濟發展、民生和社會穩定。增值稅留抵退稅,是給企業退真金白銀,能緩解其現金流壓力,對保市場主體、解決就業意義重大。另外,增值稅留抵退稅對中國實現徹底的“消費型”增值稅,發揮增值稅的中性作用至關重要,這項政策既是減稅降費,也是深化增值稅改革,一舉兩得。
據分析,今年留抵退稅力度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退稅行業從原來先進制造業為主擴大到目前所有行業;二是退稅企業覆蓋范圍從原來以大中企業為主擴大至小微企業,并以小微企業優先。
所謂留抵退稅是把增值稅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未抵扣完的稅額退還給納稅人。增值稅實行鏈條抵扣機制,以納稅人當期銷項稅額抵扣進項稅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額。其中,銷項稅額是指按照銷售額和適用稅率計算的增值稅額;進項稅額是指購進原材料等所負擔的增值稅額。當進項稅額大于銷項稅額時,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會形成留抵稅額。
留抵稅額主要是納稅人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在時間上不一致造成的,如集中采購原材料和存貨,尚未全部實現銷售;投資期間沒有收入等。此外,在增值稅多檔稅率并存的情況下,銷售適用稅率低于進項適用稅率,也會形成留抵稅額。
國際上對于留抵稅額一般有兩種處理方式:允許納稅人結轉下期繼續抵扣或申請當期退還。在2019年逐步建立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制度以前,中國只對從事大型客機發動機研制項目等極少數特定行業實施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大部分納稅企業的留抵稅額采用結轉下期繼續抵扣的處理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增值稅是中央地方共享稅,留抵退稅時會涉及給企業的退稅款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間如何分配的問題。
梁季表示,因為中國的國內增值稅收入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比例是50:50,相應退稅中央和地方負擔比例也應該是50:50。但考慮到今年退稅規模大,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地區的財政壓力,中央財政建立了1.2萬億元專項轉移支付,用于支持基層政府落實減稅降費和保就業和民生。
“總的算下來,中央政府負擔增量留抵退稅的82%,這個比例是很高的,也表明了中央政府幫助地方政府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穩定宏觀經濟、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決心和魄力。”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