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揚

1940年5月15日清晨,丘吉爾被法國總理保羅·雷諾的電話叫醒。雷諾語氣凝重地用英文說:“我們戰敗了。”震驚且沒睡醒的丘吉爾還沒來得及回應,雷諾又重復了一遍:“我們輸了,我們輸了這場戰斗。”丘吉爾說了一大通鼓勵雷諾的話,但雷諾仿佛什么都沒聽見,又重復了一次“我們戰敗了”。
這個電話可能是“二戰”法國淪陷中最有戲劇性的一幕。雷諾打電話時,德國進攻法國才過了5天(5月10日),丘吉爾當時可能覺得雷諾夸大其辭了,偉大的法蘭西怎么可能這么快就戰敗呢?這可是一個在“一戰”的血與火中支撐了四年之久的堅韌民族啊。
但丘吉爾很快就知道,雷諾并沒有夸張。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貢比涅森林向德國簽署了投降協議,這場戰爭一共只打了短短六周。
70年來,法國的閃電戰敗在西方仍然是一個爭議話題。英國歷史學家朱利安·杰克遜在《法蘭西的陷落》一書中直面了諸多爭議,尤其是以相對更站在法國的角度回顧了戰爭,為當時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洗刷了一些“沉冤”。
對于法國戰敗的成因,最“權威”的說法是“綏靖論”:“二戰”前,英法因為害怕世界大戰,沒有及時在希特勒羽翼未豐時阻止他的野心,坐視納粹一路坐大擴張,最終釀成大禍。最近,綏靖這個詞在“俄烏戰爭”中被反復提及,連帶著“二戰”前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也被再次拉出來“批判”。
綏靖及其惡果是一個歷史事實,本無翻盤空間,但《法蘭西的陷落》一書卻本著“理解之同情”的態度分析了法國綏靖主義的成因。
朱利安·杰克遜在本書中很少用“綏靖”這個詞語,而是用“和平主義”這個中性概念作為替代。作者認為,法國在一戰期間損失過于慘重,“很少有(法國)人沒有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陰影之下的”,“130萬法國人在這場沖突中喪生,還有100多萬幸存者成為殘疾人。有60多萬寡婦和75萬孤兒”。
并且,與英國和德國不同的是,“一戰”主要是在法國領土上進行的,法國東北部很多城市戰后已成斷壁殘垣,用一位觀察家的話說就是“那些地方通常沒有什么比地面高出幾英尺的東西”。
因此,朱利安·杰克遜認為,“從戰爭中擺脫出來的法國成為一個深刻的和平主義社會,這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在這個時代當然可以站在道德高地指責法國在“二戰”前的遲疑與懦弱,但剛剛經歷過一次血腥戰爭的法國人難道沒有權利厭惡戰爭么?甚至可以這么說,法蘭西全民族“一戰”后都陷入了某種戰爭創傷后遺癥當中。
《慕尼黑協定》簽訂時,法國各大和平主義派別歡欣鼓舞。從慕尼黑回國的法國總理達拉第,一下飛機就受到了一大群人歡呼;一家法國報社還成立了一個基金,為英國首相張伯倫籌款買一棟法國的鄉間別墅。1939年10月,在法國有史以來首次舉行的民意調查中,57%的法國人支持《慕尼黑協定》。
從歷史的后見之明來看,法國在戰前的綏靖自然是錯誤的。但是,我很贊同朱利安·杰克遜冷靜分析法國綏靖主義成因的態度,可以批評反思但不要道德批判,更不必將促使“二戰”爆發的帽子都扣在“反戰”的法國人身上。畢竟,法國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且是“一戰”和“二戰”的雙重受害者。
說白了,法國人在“二戰”前犯了一個策略性錯誤,而不是一個道德錯誤。
針對法國的戰敗,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這不僅是一場軍事失敗,更是一場政治潰敗和社會潰敗。
1940年7月,法國投降次月,偉大的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開始寫作《奇怪的戰敗》一書。作為法軍慘敗的親身經歷者,馬克·布洛赫字里行間充滿憤怒,他在第三章“一個法國人的自省”中,將政治家、軍方領袖、下層軍官、工人階級、資產階級、記者、教師和知識分子批評了個遍,得出的戰敗結論是:法國社會已經成為了一個思想僵化而又頑固的社會。
作為法軍一員,馬克·布洛赫對法國戰敗的剖析自然不是紙上談兵,是極有見地的,但1945年死于德軍槍下的他很可能沒想到,他的這套年鑒學派式的分析方法日后成為了歐美歷史學界解讀法國戰敗的主流模式:淡化單一戰爭的偶然性,轉而追求長時段深層次的結構原因。
威廉·夏伊勒的著作《第三帝國的興亡》就是如此。他筆下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已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法國的潰敗是全方位的,是“軍隊、政府以及人民士氣的崩潰”。
在21世紀初的法國歷史教科書中,法國歷史學家塞爾日·貝爾斯坦也寫道:“回想起來,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戲劇性事件似乎必然導致這個國家1940年的悲劇。”
這種在法國社會尋找戰敗深層次原因的分析方法自然有其道理,可正如朱利安·杰克遜所說:“這場戰爭的指揮方式可能是災難性的,但如果不回顧一下就說共和國在1939年‘走向沒落’,這真的準確么?”
回到戰前的歷史現場,法國的境況的確并非那么糟糕?!?938年,達拉第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總理之一;到戰爭爆發時,他的政府已經是第三共和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政府之一,經濟迅速復蘇,就連保羅·雷諾都無可非議地稱之為‘經濟奇跡’,重整軍備的努力也終于初見成效?!?/p>
《法蘭西的陷落》一書并沒有對法國戰敗提出一個整體的新分析框架,但堅稱“法國戰敗首先是一次軍事上的失敗”“即使是那些認為法國在1940年已經從根本上出現問題的人,也很難證明這些問題和短短6周的戰斗有什么聯系”。
截至目前,朱利安·杰克遜的論述都令人信服,反倒是當他談到“軍事上的失敗”時,多少有些邏輯不清。比如,他不承認德軍成功的原因是“閃電戰”,認為“閃電戰是從法國戰役的經驗中以相當偶然的方式出現的,它的成功讓德軍和法軍一樣感到意外”;但與此同時,他又認為“1940年的真正教訓是,法國統帥部上上下下都被這種新型戰爭搞得措手不及……他們在智力和心理上全都徹底崩潰了”。可究竟什么是新型戰爭,其和閃電戰有何區別?朱利安·杰克遜就有些語焉不詳了。

《冷戰的終結:1985~1991》
作者:[英]羅伯特·瑟維斯
譯者:周方茹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5月
定價:179元
本書展示出一小圈子運籌帷幄的政客是如何堅定地在他們的任期內結束冷戰,不可逆地改變了全球政治圖景的。借助開創性的檔案研究,作者對冷戰最后幾年扣人心弦的調查明確了羅納德·里根、戈爾巴喬夫、喬治·舒爾茨和謝瓦爾德納澤之間的非凡關系,他們在那個全世界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找到了合作的方法。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的巔峰,1871-1881》
作者:[美]約瑟夫·弗蘭克譯者:戴大洪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198元
本書是約瑟夫·弗蘭克享有盛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文化傳記的第五卷和最后一卷,作者從社會-文化史以及文學史角度,以不同尋常的才思和優雅描寫了陀氏人生后期的十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十年間寫作了《少年》《作家日記》及其登峰造極的杰作《卡拉馬佐夫兄弟》,這部作品在本卷中得到了逐章解讀。

《墨洛溫王朝:創建與變革》
作者:[美]帕特里克·J.格里
譯者:郭建龍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2月
定價:65元
本書中作者試圖打破主導現代學術的歷史學、民族志和社會學學科的傳統觀點,跳出羅馬的分類標準,退回到蠻族世界,深入法蘭克王國最初的時期——墨洛溫王朝,去探尋歐洲社會的真正起源,闡釋一段最難以闡釋的歐洲歷史。在作出選擇性判斷的前提下,作者引用了大量考古成果和學術著作,將之整理成連貫的歷史。

《為了生命閃耀之日》
作者:[日]齋藤茂男
譯者:陳星竹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48元
有一個孩子,她剛出生時就被診斷為內臟器官受損的唐氏兒,維持生命的希望微乎其微,如果你是她的父母,或是醫生、護士,再或是和她完全沒有關系的局外人,你會選擇救她還是任其死去?圍繞這個唐氏兒的生死問題,日本社會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展開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對人類不斷追求進化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