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項目開賽至2月13日,“冰絲帶”共舉行了8項賽事,除了速度滑冰女子500米項目未有新紀錄,其他每項賽事的奪冠成績均打破奧運會紀錄。面對一再被刷新的紀錄,網友們一邊贊嘆運動員的出色發揮,一邊驚呼北京冬奧會為全世界運動員打造了一塊“最快的冰”!
在速度滑冰領域,此前的大多數世界紀錄產生于卡爾加里、鹽湖城的高原場館。位于平原的“冰絲帶”能夠不斷產生奧運會新紀錄,“最快的冰”用實力展示自身的“魔力”。國家速滑館運行團隊主任武曉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不僅意味著運動員的水平在提高,也是各方智慧與力量匯聚的結晶。
這塊“最快的冰”冰面面積達1.2萬平方米,使“冰絲帶”成為亞洲最大的速滑奧運場館。為了建造這塊獨一無二的冰面,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國家速滑館智慧場館建設和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的支持下,“冰絲帶”的建設者創新性地采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使“冰絲帶”成為奧運歷史上首個使用該項技術的速滑館。
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是當前冬季運動場館最先進、最環保、最高效的制冰技術之一。它的應用不僅能夠為冬奧會比賽提供溫度高度均衡的冰面,同時還可以使國家速滑館碳排放量接近于零。
該項目負責人、國家速滑館總工程師李久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冰絲帶”采用了環保性和安全性最佳的自然冷媒,并且無異味、不可燃、不助燃,是可持續性最好的冷媒之一。與傳統制冷系統相比,其能效提升20%以上。
冰面以下同樣是技術的堅實支撐。1.2萬平方米的冰面之下鋪設著大量不銹鋼管道,通過分模塊控制單元可以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進行制冰。這樣的制冰方式,既能滿足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的使用要求,還可以根據不同冰上項目對冰面的使用需求分區域制冰。
為此,工程設計和建設單位已經在制冰系統的集成設計、冰板結構設計兩個最關鍵的設計方案上取得實用新型專利。李久林介紹,制冰工藝管道設計壓力高,均采用無縫不銹鋼管,尤其是冰板內的制冷排管采用了單根40米—50米長的無縫不銹鋼管,施工工藝環節之多沒有先例可循。
國家速滑館制冰系統設計負責人馬進表示,這種人工冰場超長不銹鋼冷排管的應用是國際首次。為了確保冰板制冰效果均勻,施工中要求嚴格控制管道的位置、標高以及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在項目自行檢測的同時,引入第三方檢測團隊,進行管道三維激光掃描及混凝土平整度慣導檢測,為項目施工提供了極大的校準考核和保證。最終,經過20多名高壓雙證焊工60多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8574道焊口全部完成高質量焊接。17厘米高的完整混凝土地面,水平高差控制在3毫米,優于5毫米的國際標準。這些扎實的工作為制作“最快的冰”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