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過分糾結會給人帶來巨大壓力
“好糾結啊”是很多人的口頭禪,每當遇到難以選擇的事情,他們經常會這樣說。當我們陷入困惑或者混亂的境地,不知道該做什么時,就會出現這句口頭禪。最近有肌電圖研究表明,矛盾糾結感越重的人,顴部肌肉的活躍度就越低。這部分肌肉與控制微笑表情的展現有關,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糾結矛盾的負面性。在心理學中,這種行為被稱為選擇困難癥:面對選擇異常艱難,無法正常做出滿意的選擇;在幾個選擇中必須做出決定時驚慌失措,導致對于選擇產生某種程度的恐懼。
有研究表明,我們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會消耗一部分意志力,出現疲憊感,很難做出選擇。說實話,決策確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如果你一直糾結于哪個選擇是正確的話,會讓你對這件事失去本能的判斷,會被很多因素所影響,久而久之出現逃避決策的情況,變成了拖延糾結癥。人都有盡善盡美的心理,會因為個人完美主義性格產生選擇性糾結癥。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足夠的時間等著去選擇,總有要做決定的時候。如果因為長時間的糾結導致最終只能隨隨便便地選擇,得到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越是糾結就越把自己陷入焦慮痛苦的狀態中,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進行心理和藥物的治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作為有機體,自身擁有一種自我評價的能力,它不依賴于外在標準,也不依賴于理性,而是基于自身產生的滿足感作為評價參考。如果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做自己,也就沒什么好糾結的。問題在于你還是一個社會人,在充當“自我”這個“角色”的同時還身兼多種社會“角色”,在個性化和社會化之間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其中最大的是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沖突,也就是說做自己還是做別人眼中的自己。
例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更喜歡安靜的獨處,而不是喧嘩的社交。但是工作環境要求你要多社交,多自我營銷,家人朋友也認為你需要更外向些。于是沖突產生了,你既認同“外向的人更有前途”這個社會評價標準,同時又想堅持做安靜內向的自己,于是你在要不要改變自己性格這個問題上糾結。再如,面對父母要求你必須結婚時,想要單身的你左右為難,糾結起來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越容易出現糾結情緒的人越容易陷入矛盾和沖突。但在某些情況下,持有灰色態度的想法會顯得更加成熟。持灰色態度的人相對來說更喜歡事情處于舉棋不定的狀態中。比如有些男生向女生表白后并不想知道對方的答案,這是一種心存希望卻又害怕被拒絕的心理。也有一些人產生糾結是因為崇尚完美主義,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就會讓他們非常焦慮。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如果他們生活中展現的是黑白分明的狀態,孩子也容易養成干脆果斷的習慣。如果父母性格猶豫不決,孩子也容易在一件事情上反復糾結。另外,容易糾結的人深層的心理原因要追溯到小時候被父母對待的方式,如果大人不允許孩子做真實的自己,他就只能夠表現父母期待的樣子。遇到事情時內心沖突不斷,總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一個是自己真實的聲音“我想要這個”,另一個則是父母的聲音“不,這個不適合你,那個才是對的”。
預期是指事先的期望。預期能夠影響人的幸福感,合理的預期可以恰到好處地激勵你,爭取自己能爭取的東西;同時又能幫助你做出決斷,放棄那些不夠好的東西。你可能不曾意識到,自己感到失望和糾結,深陷在不快樂的情緒中,可能是因為缺少合理預期的能力。如果因為預期過高而難以實現,會使人在沒有盡頭中充滿挫敗感,病理性的完美主義者就有這樣的問題。你不妨停下來想一想,你感到糾結,是否因為你沒有明確的預期,或者你的預期不夠合理。
心理學家指出,有時候稍高一些的預期對人的成長是有好處的。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提出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認為,人們會變成他人希望的樣子。他們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在他們的學習成績等方面產生效應。如果教師認為某些孩子聰明,對他們有積極期望,日后智力會發展很快,那么若干個月后,他們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較快、較好的發展。相比之下,沒有得到教師關注的孩子,其智力的發展并不明顯。兩類孩子原來并沒有什么差別,幾乎是在完全相同的教育環境中成長,他們智力發展的差異只能由教師對他們有不同的預期值來解釋。
羅森塔爾的實驗研究表明:一、“預期”應該有一定的現實可能性。實驗結果中,預期效應的表現形式是這部分學生智力測驗成績有較大幅度提高,并沒有證明他們的智力的確變得比別人更優秀,只是跟自己原來的水平比較,進步更快。在原有基礎上爭取更大進步,這一預期是合理的,是完全可能做得到的。這一點看似簡單,其實非常發人深省。
二、預期變為現實,是通過預期者態度和行為方式的改變而達到的。在羅森塔爾之后,又有一些心理學家進行了幾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告訴教師班里的某些學生極為聰明(這些所謂的“聰明”學生其實是從全體學生中隨機抽取的),然后對課堂教學情境中的師生互動情況進行了錄像。仔細觀看錄像就會發現,在很多細微之處,教師都表現出了對“聰明”學生的偏愛。
三、預期的影響作用還取決于雙方的相互關系。在羅森塔爾的實驗中,教師的“預期”只對低年級學生的影響比較明顯。這其中當然有很多影響因素,研究人員推測,年齡較小的兒童可能更容易受教師態度和行為方式的影響,他們的學習更依賴于教師的反應。這就是說,當我們對某人賦予期望時,效果如何,還得看我們對這個人的影響力有多大,他是否信任我們,是否愿意配合我們的態度和行為來調整他的反應。
雖然適度的糾結可以讓人更謹慎,但變得過分時就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不少人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會猶豫不決,表現得很痛苦,只會想辦法退縮。那么,我們該如何減少或者避免糾結的產生呢?
了解自己。一是理性判斷自己:究竟是膽小懦弱,還是不想承擔責任,或者經歷過某些事情讓你產生選擇恐懼心理?二是傾聽內在的聲音,了解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是父母和社會要求的,從而指引你找到糾結的原因所在,更清晰地知道該如何取舍,減少糾結。
容忍矛盾性。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指出,幸福總有中庸之道,這不是和稀泥,而是一種妥協、平衡和整合的能力。從個性的角度看,很容易將妥協視為一種自我犧牲式的退讓。然而,如果你在成長的過程中既要做自己,又要符合社會要求,那么妥協總會相伴相隨。實際上,這是一種心智成熟的表現。糾結因矛盾或沖突而起,最終必將被內在智慧化解。
理性選擇。假如實在無法容忍矛盾,那就需要進行選擇。這的確不易,因為選擇的過程就是失去的過程,而失去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痛苦。不管多不舍,都需要去選擇,并為選擇負責。如果你陷入了選擇困難,不妨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去分析不同的選擇可能會出現的不同情況。試著事先設計多種方案,然后分析其利弊,從中選擇最佳方案。
隨心隨性。做了這么多理性的分析,還是糾結怎么辦?這就需要我們從內心尋求答案,不斷反思和探索自我:對于自己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想要什么?是他人眼中的“好”重要,還是自己內心的安寧更重要?如果依然糾結,那就跟著感覺走。即便不能事事如同期望的那樣,也可以順從一下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或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可能有些不夠完美卻也體現出個性。
假如以上方法你都試過,還是糾結怎么辦?那就只好接受糾結的自己,好在時間會給出答案。有些糾結具有年齡特征,當年讓你糾結的事,時隔1年、10年或20年后在你看來根本就不算什么。即使曾經的糾結現在依然沒有答案,也不必耿耿于懷,因為時間會治愈一切,答案如何并不重要了。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