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榮 張偉超 張亞堃
摘要:線上教學是融媒體時代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傳媒類實驗課程線上教學的展開,既需要突破場地、設備和器材的限制,也要實現教學個性化、動態化、多元化。“平臺+技術+資源”模式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可行模式。推動這一模式可持續深化發展,需要培養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重視屏幕外實驗效果評估,兼顧教學資源相關主體利益,線上線下教學相互補充。
關鍵詞:傳媒實驗 線上教學 “平臺+技術+資源”
傳媒類專業實驗課程對相機、攝像機等實驗器材和演播室、攝影棚、數碼編輯室等實驗場地要求較高。如何突破場地、設備和器材限制,探索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強的傳媒類實驗課程線上教學方式是網絡時代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探索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是融媒體時代傳媒人才技術實操能力培養重塑升級的內在要求,也有助于突破傳統線下實驗教學的薄弱環節。
1.線上教學更有利于融媒體時代傳媒人才所需要的綜合技術能力的培養。融媒體時代,傳媒人才技術實操能力需要從傳統的攝影、攝像、音視頻制作、數字媒體技術能力轉換為跨越文、圖、音、視、網和移動端的媒介綜合技術能力。線上實驗教學有利于傳統技術能力和新型融媒體技術操作能力的綜合培養,對改造傳統實驗教學課堂、改善教育供給、培養符合融媒體時代需求實操型人才具有促進作用。
2.線上教學有助于改善傳統線下實驗教學的薄弱環節。傳統線下實驗教學設備、場地依賴性強,安全性要求高,形成了集中開放的實驗教學特征。突破集中開放模式,提高實驗教學的開放性是實驗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趨勢。此外,實驗過程交互性和共享性較弱也是傳統線下實驗教學的難題。建設“媒體云實驗平臺”和“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是傳媒實驗教學突破以上難題的重要改革方向。但是,由于投入大、門檻高、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快等因素,建設此類平臺對許多高校而言并非易事。目前除了少數傳媒類專業院校外,全國大多數高校還沒有類似的實驗教學平臺實現落地。
線上教學可以將設備功能講解和演示以及學生實操練習轉移到線上,同時也可以利用較為低廉的網絡教學資源和線上平臺,而這些正是網絡時代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平臺+技術+資源”線上教學模式是根據線上教學個性化、動態化、多元化內在要求探索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傳媒類實驗課程線上教學模式。
1.建設三類平臺。扎實的平臺建設可以為傳媒類實驗課程線上教學的開展提供寬廣的空間。所建設的平臺主要包括直播教學平臺、自主學習平臺和創新實踐平臺。運用好直播教學平臺所提供的物理平臺是線上教學的開展基礎。釘釘、騰訊課堂、騰訊會議、雨課堂等在線直播平臺具有同時在線、實時監管和實時互動等特點,掌握運用直播教學平臺的各項功能,是實現線上教學的第一步。在運用好直播教學平臺之外,還需要通過建設和運用自主學習平臺和創新實踐平臺來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實驗需求。自主學習平臺包括知識學習和實驗操作兩個方面。慕課、微信公眾號文章和視頻號等主要滿足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理論學習的需求,而網絡實踐平臺、實操小程序等,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上手操作,開拓更多實操體驗機會。創新實踐平臺,如線上發布平臺、網絡競賽平臺、校企協同實踐平臺等,為學生證明自己所學、展示學習成果提供了可行性,也為教師掌握學生實踐能力、教務機構掌握教學成果提供了直觀依據。
2.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才能保障線上教學的質量。如何清晰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設備結構和功能,僅靠拍攝圖片或視頻遠遠不夠,最直觀的呈現方式是依托高階課件制作技術,如打造文、圖、視頻復合課件和雙向動態交互式課件等;如何讓學生在線上進行設備的操作練習,如調音、調光等,有賴于熟練運用設備可視化技術打造虛擬調音臺、虛擬調光臺等虛擬設備;如何拓展教學資源、展示教學成果,提高線上教學的交互性、時效性和團隊協作性,離不開互聯網資源挖掘和獲取技術以及互聯網工具使用技術。這些都需要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水平以保障實驗課程在線上教學每一個環節中的質量。
3.挖掘線上教學資源。線上教學對資源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軟件、教程、案例和專業設備官方資源庫等能夠輔助教師完成實驗項目和實驗過程的全面指導。其次,素材、數據、信息和網絡工具等資源能夠滿足學生自主實驗和開放共享的綜合需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后,多元化的資源是實驗教學降低成本、緊跟行業動態、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線上實驗教學資源包括公共資源、共享資源、付費資源和線下資源。公共資源主要指政府公開資源、媒體公開資源和行業相關的公共平臺、軟件、數據等資源。共享資源包括合作單位共享資源、校企開放共享資源和付費資源的免費試用等。付費資源包括付費軟件、付費信息、付費平臺和付費素材等。線下資源則是對線上資源的一種必要補充,強調在線上教學的同時,共建共享線上、線下實驗資源體系。
“廣播電視演播室技術”是一門重要的傳媒實驗技術課程,具有重設備、操作性強、實驗項目多、技術要求較高等特點。課程線下教學受場地和器材限制,僅適合30人左右小班教學或分組教學,探索線上教學方式勢在必行。基于“平臺+技術+資源”模式,課程采用“騰訊課堂直播+線上云平臺+交互式PPT課件+實驗教學視頻資源+虛擬仿真軟件”的線上教學方式。
1.平臺:在線直播+網絡云平臺實現教、學、練、評“四位一體”。課程依托騰訊課堂進行在線直播上課,除教師結合PPT及其他教學資料“講授”以外,強調學生以實時“評論/彈幕”的形式參與互動。“語音講授”+“文字評論”的雙重通道還能夠在不影響“正常性”課堂進度的前提下,強化學生之間的實時溝通,提升交互性。
除在線直播完成常規的“教”與“學”外,線上實驗教學更注重實驗操作練習與成效反饋,即“練”與“評”。課程依托“CGSaaS數字圖形資產云平臺”開展“練”與“評”。平臺包含大量的軟件和圖文視頻素材。學生只要有一臺聯網的電腦,就可以在線上運行軟件,免費使用海量的圖形素材資源,嘗試各種圖文包裝和虛擬影像創作,滿足“練”的需求。此外,基于該圖形資產云平臺的設置,同組成員可同時操作一個賬號,協同創作。師生可以在云平臺中快速訪問對方作品,查看制作過程,實現“評”的目標。
此外,結合云平臺海量的教學視頻和優秀案例,學生在課后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創造出實驗作品,借助抖音等創新實驗平臺發布作品,實現網絡共享和傳播。
2.技術:打造交互式直播教學課件增強實驗的可視性和交互性。在無設備和場地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熟悉設備功能、參與設備操作是線上教學的難點。解決難點的關鍵在于打造針對性強、清晰直觀、交互性強的直播教學課件,讓學生通過交互式課件學習技術、參與實踐、理解難點。
以演播室調音臺為例,教師利用信息和軟件技術,在課件中制作一臺“虛擬調音臺”,即動態交互式PPT。如圖所示,該調音臺綜合使用圖片、圖標、符號、動畫、音頻、視頻等高階功能,將調音臺的基本形態、按鈕、旋鈕、輸入輸出接口、線路連接等功能融合,在直播講授的同時模擬設備操作全過程。此時,PPT課件相當于一臺“虛擬設備”,該設備功能都能在PPT上操作并呈現實時效果。教師在直播的過程中,每講解一個功能,立即在PPT上進行模擬操作,學生課后也可以利用課件反復操作和練習,交互性較強。

3.資源:綜合運用多種虛擬仿真軟件。演播室涉及的設備和技術非常多,教師難以完全打造出復雜的虛擬仿真場景,這就不得不依托于網絡資源世界里的虛擬仿真軟件。
以燈光系統為例,Set.a.light 3D STUDIO軟件就是一款簡單易懂的攝影燈光模擬軟件,主打影棚燈光處理工作,提供專業的攝影燈光拍攝模式,可以自由布置設備位置,調整視角以呈現需要的布光效果。不僅可以用于課堂學習布光的基礎知識,如主光、輔助光、輪廓光的含義和造型特點等,還可以在一臺普通的電腦上實現實景燈光模擬和真實特征還原,為正式拍攝打好基礎。這套軟件相當于帶學生進入了真實的影棚,且界面清晰、操作簡單,學生可以快速上手。還能夠彌補因設備和場地不足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均、小組輪換時間太長、效果呈現不直觀等問題。
除此之外,虛擬攝像機軟件Softcam、虛擬調音臺軟件Voicemeeter Banana、虛擬影像創作軟件iArtist等資源的綜合運用可以讓課程實驗環節完整地模擬呈現。
以“廣播電視演播室技術”課程為例開展的線上教學方式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探索,有一定優勢和可行性,也存在不足。
1.優勢。“平臺+技術+資源”模式有利于提升實驗教學的交互性和共享性。首先,課程交互性強。直播教學中教師可以同時呈現講授、操作和效果反饋,環環相扣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后學生還能使用教師的課件進行多次自主練習。在自主學習平臺上,師生共同組建用戶集群,設置操作、監督、評價和反饋分級權限。其次,實驗完整性高、共享性強。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交互式課件、數字圖形云平臺和虛擬仿真軟件全過程模擬演播室節目制作的流程。此外,在創新實踐平臺上,師生可以以個人或集體身份注冊賬號,成為平臺用戶,定期公開發布實驗作品,實現網絡共享。
“平臺+技術+資源”模式還能破解傳統實驗教學受場地和設備制約的難題。線上實驗操作將實體演播室搬到線上,只要有一臺電腦,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實驗。此外,線上實驗覆蓋面廣,可容納的學生人數幾乎無上限。廣播電視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學、新聞學和廣告學等專業均可通過線上課程學習演播室技術,不會因為專業背景不同或技術水平不高而出現不敢借設備、不敢大膽進行實驗等問題。
2.存在不足。一是實驗作品不完整。因為課件、資源平臺和虛擬仿真軟件不是一套完整的體系,每一個實驗環節產出的作品與下一環節之間的聯系并不密切。比如,采用Set.a.ligth.3D STUDIO軟件所布光的場景不能與利用iArtist軟件制作出來的圖文包裝效果進行融合等。二是攝錄環節脫離現實。利用虛擬攝像機和錄像機可以進行攝像錄像的操作和練習,但是與真實生活中扛著設備外拍有著很大的差異,所產出的作品與現實存在脫離的情況。三是缺乏團隊協作能力培養。演播室電視節目制作涉及諸多工位,包括導播、攝像師、燈光師、音響師等。線上教學中,學生都是電腦屏幕后面的獨立個體,影響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
在“平臺+技術+資源”模式可持續性發展中,第一,要通過制度建設持續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與水平。一方面,激勵業務能力強、技術精湛的優秀實驗教師參與教學工作和教學指導工作,另一方面,通過掛職鍛煉、國內外學歷及非學歷培訓等方式培養綜合能力強的實驗教師。
第二,重視屏幕外實驗效果評估。平臺使用中,老師與學生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面對面的溝通。“平臺+技術+資源”模式能否以及如何監管和評估屏幕外學生參與實驗的過程和效果是考量該模式是否可持續的重要因素。
第三,兼顧教學資源相關主體利益。資源是實驗課程線上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完善豐富的線上資源系統是值得反思的問題。除付費購買資源和服務外,可以建立包括技術培訓、商業產品創造、人才交流等學界、業界相輔相成的一系列校企合作關系,推動社會力量參加線上教育資源供給。
第四,線上線下實驗教學互通有無、互為補充。盡管通過信息化技術呈現和網絡平臺及資源的挖崛能夠彌補一些不足,但操作始終離不開動手能力,線上教學不能夠完全脫離線下實操而存在。通過不斷革新理念,探索方法,進一步融合運用線上、線下兩種教學模式,推進線上線下實驗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為傳媒類實驗教學的長遠發展提供思路。
作者吳海榮系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張偉超、張亞堃系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驗師
參考文獻
[1]姚瑋.融媒體格局下電視新聞制作的技術架構[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5(07).
[2]陳宇.視野 能力 未來——全媒體時代傳媒類實驗教學探索與思考[J].產業科技創新,2019(06).
[3]馬文策.全媒體交互式演播室的實驗教學項目設計[J].今傳媒,2018(09).
[4]王艷紅,胡斯文.演播室實驗教學課程彈性設計理念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03).
【編輯:朱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