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遠平 廖雪琴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媒體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基于技術發展形態的媒體融合為傳統媒體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社會傳播形態正朝著移動社交與多維互動的方向逐步推進,我國媒體融合實踐要破除技術思維定式,回到新聞的本質,重拾人文精神并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由毛毅所著的《回到新聞——“深度融合”的邏輯進路》一書,對媒體融合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方向進行了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該書內容包含七個章節,系統考察了“媒體融合”的理論基礎和可能性,提出了在“人媒共生”視角和“求真”邏輯下回歸新聞的現實路徑。為此,作者強調只有置于人的生活時間和意義空間中去理解數字化背景下的新聞變革,才有可能突破當下傳播困境。深度融合帶來的是一種肯定過程、尊重生命、凸顯個性、彌合分歧的傳播意識。因此,媒介融合應以人的回歸為底色,人的回歸為新聞的回歸奠定了價值基礎,從宏觀層面將媒體融合從技術決定論的視角下解救出來。以人的回歸為核心,新聞媒體的融合路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從生活中聚焦問題。從內容層面來看,新聞應該通過報道清晰的社會議題,把新聞拉回到現實生活中。新聞從業者應以現實困惑或者社會問題為切口,追溯問題的本源與破解之道,凸顯新聞推動社會變革的功能。新聞不僅需要主動地參與到事件中,也需要積極地表達媒體態度與意見,以理性討論參與到互動中,以人文主義的話語表達激發社會討論,從而在報道過程中呈現出新聞的人格化特征。這不僅能保障主流價值的形成,也是凝聚社會情緒的有效出口。在主體意識之下,新聞文本應該是利益相關者的轉譯者,在多元意見平衡中推動主體間的對話,這也是新聞的社會意義所在。
從過程中關注真相。在互聯網語境下,技術拓展了新聞內容影響的時空范圍,新聞的呈現可以得到持續而及時地調整。新聞實際上扮演著推動者的角色,它推動人、媒體、社會之間的信息循環和價值互動。不同主體對新聞事件進行充分且深入地闡釋和討論,在持續對話中形成對社會事件的見解,在深度報道中推動事件或問題得以解決。在報道過程中,情緒表達與心理感受引導著社會情感的共鳴,凸顯出新聞的人格魅力。雖然報道過程中的動態性可能導致報道進程反復,但在總體性的主流價值觀和追求事實的目標性之中,新聞能夠適當地消解因負面報道而產生的憤怒、敵意、對抗等負面情緒,從而引導人們對未來的可能性進行探索。媒體存在著基于事件變動的時間鏈條,即從過去到未來。新聞以主動性行為推動報道過程,須立足于當下的事件展現,在調查和對話中回溯過去,思考變動中的因果關聯,在對話協商中逐步厘清未來之真。
從互動中引導價值。新聞傳播所指向的“受眾”在數字媒介時代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眾”。他們既能接受解讀,也能傳播制作,更能表達欲望與價值。不同于“用戶”,“公眾”能夠基于社會事件發表意見、表達態度、并能通過對話互動產生意義。新聞從業者應主動進行價值調適,在此邏輯下進行新聞生產,并通過介入社會事件融入社會意義,奠定對話互動的基礎。互動之下的新聞持續影響著社會公眾的認知判斷和情緒表達,實現社會個體的情感共振和價值共鳴。新聞的能動介入為公眾的新聞解讀、評論轉發、價值表達提供了多維度參與的入口,從而將新聞報道引導至“事件—問題—癥結—未來可能—當下行動”的價值互動層面,為媒體融入意義提供可能,進而實現價值引導的社會功能。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信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批量生產,然而卻難以通過機器制造出承載著意義解讀與價值引導的內容。不同平臺的媒介在為人們提供一個碎片化新聞的傳播環境時,也提供了具有整合特征的傳播語境。媒體融合并不會改變新聞的實質,新聞依舊需要職業記者的主動性挖掘,依舊需要職業編輯的創造性編排,依舊需要專業平臺的多元性傳播,讓受眾接觸到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新聞的回歸并非狹義層面的“內容為王”,而是以“人的回歸”為底色,是人本主義精神在傳播層面的重新張揚。從本質而言,媒體融合實踐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重新樹立新聞的人本主義理念,使人的關鍵性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