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
【摘要】研學旅行不僅能拓寬學生視野,還能讓學生在體驗不同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的過程中提高核心素養。文章以張掖育才中學為例,對中學化學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的開發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中學生;研學旅行;化學;核心素養;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4—0050—04
初中化學課程內容較多,部分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枯燥無味,有些學校由于師資力量薄弱或教學設備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化學實驗不能保質保量的開展,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直觀認識和理解。而研學旅行是集親身體驗、訪問參觀、社會調查、同伴互助、搜集資料于一體的一種具有較強綜合性的社會實踐學習活動[1]。因此,可以通過研學旅行模式,使學生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層面進行體會,同時,在研學過程中,對化學校本課程內容進行開發,從而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化學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研學旅行指的是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學科教學計劃進行分類,組織學生走出學校以集中食宿、集中管理的方式進行的集體旅行化學習。旨在對學生的視野進行拓展,并強化學生對公共道德的體驗。研學旅行涉及的內容不僅僅是單一的學科知識,而是通過活態文化進行育人,所涉及的內容涵蓋了所有學科知識,如社會學科、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知識[2]。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指為解決某種教學問題、達到某個教學目標,以化學學科自身特點為依據進行的一系列課程開發活動。同時,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有效促進了老師的專業化發展。若將研學旅行與校本課程開發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則能使校本課程開發更具全面性和直觀性,從而便于學生通過校本課程對學習內容進行理解和認知。在這個過程中,研學基地的選擇就尤為重要。
2018年5月至6月,由共青團張掖市委牽頭,會同市教育局、發改委、旅發委等9部門認定了張掖市博物館(甘州區博物館)、甘肅前進休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平山湖大峽谷——喀爾喀小鎮研學基地、丹霞大景區盛華研學旅行教育基地、肅南縣裕固族民俗度假區等13家單位為首批“張掖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這其中有以張掖國家級濕地公園為代表的濕地生態系統,以康樂草原為代表的草原生態系統,以平山湖大峽谷為代表的戈壁生態系統等,為研學旅行中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豐富的生態資源。當然,張掖市作為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如大佛寺、西來寺、馬蹄寺、木塔寺、土塔寺、山西會館、民勤會館、鎮遠樓、黑水國遺址等,也將有望成為研學旅行的試點。這些本土研學旅行試點的開發對豐富校本課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具體來說,研學旅行中的校本課程開發應以本土研學基地為依托,對研學校本體系進行構建。由于傳統層面的校本課程存在教學結構單一的問題,因此通過研學旅行,將校本內容的材料進行豐富和充實,從而使校本課程的涵蓋面更加具體寬泛,以便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校本課程內容進行認知。同時,帶領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了解到枯燥乏味的化學知識大都來源于生活,而且學習化學知識還可以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現實作用,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我校在帶領學生參觀高臺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的研學過程中,通過引導人員的講解,學生初步了解軍事化作戰中使用的化學武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講解軍事武器中的相關化學原理,使學生懂得化學知識在軍事中的運用,更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此外,教師也可以將軍事基地的相關展品,以及其背后的化學原理的應用整理成資料,作為編輯校本課程的參考性內容。
教育部等部門下發了很多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和指南,其中研學旅行開展涉及的分管部門、學校,以及在此過程中的監管機制都需要進一步落到實處。此外,研學過程中還存在學生的安全問題以及“只旅不學”的現象。對于安全問題,要改變傳統的說教方式,可通過一些故事性強的案例以視頻和短片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針對研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可由研學指導師通過游戲或者真人演示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應對技能及應急處理辦法[3]。針對“只旅不學”的現象,應注重自主與全員的結合,在此基礎上對研學校本方案進行創新。具體由學校方面自主進行研學旅行校本課程開發,協同全員即發揮社會的力量,對研學旅行校本課程開發工作提供幫助并提出寶貴意見。具體來說,校方應取得相關部門的支持,建立并完善研學旅行參觀基地,有資質的旅游機構或專業研學旅行教育機構來進行組織或協助。對于研學經費的投入,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的全面配合,這樣就為學校進行研究旅行中的化學校本課程開發工作提供了基礎性依托。
例如,我校組織學生在甘肅前進休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基地進行的研學旅行過程中,形成了教育局、學校、家長和基地“四位一體”的研學格局。在實地考察標準化牧場進行奶牛飼料生產的過程中,將化肥使用情況與課本中“化學肥料”這一節的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觀察肥料顏色、聞氣味等方式直觀了解肥料的種類和性狀。同時,讓牧場負責人介紹各種肥料的作用,讓學生清楚各種肥料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以及在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在牛奶生產基地,學生在基地負責人的講解下,了解了牛奶中所含營養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對人體健康所起的作用。這樣就與課本中“化學物質與健康”這節的內容很好地聯系起來了。同時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延長牛奶的保質期,出廠前要進行消毒。如巴氏消毒,其原理是通過低溫消毒的方法,既保留了牛奶中的營養物質和一些益生菌,又能有效殺死牛奶中的有害細菌。這些知識都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眼界,能更好、更高效地提高學生化學認知能力。同時,學生在了解到擁有著13家標準牧場的“前進牧業”已被農業部認定為標準化示范牧場,這也讓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整個過程中,教育部門、學校、家庭及基地相互配合,確保了研學中的安全性和教育性。同時,研學教師以圖片、視頻、調查問卷等形式進行記錄,不斷充實和修訂化學校本課程教材,從而提高教材的真實性和可讀性,有效突破傳統層面化學教學模式單一的局限,使真人真事在化學校本課程內容上進行呈現。
研學旅行的開展,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打破了學校、課堂和教材的局限性,使教育走出學校向自然環境延伸,而且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自然成為老師,讓實踐成為學生成長的最好課堂。然而,如何對研學旅行進行科學有效的測評,以期達到完善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同樣是不能忽視的。
在進行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化學知識與實踐中的化學問題進行有機融合,并在這一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探索,深入進行分析、思考、討論,從而有效提升對化學知識的理論與實踐認知能力。同時,還應將不同的化學知識與現實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進行有效提升。此外,還應在這一基礎上,對學生本次研學旅行的學習效果進行測評,并借此機會對研學校本測評制度進一步細化完善。相對來說,研學旅行過程中的評價方式與傳統課堂測評的模式有一定差異。研學旅行中,學生并不是在教室里將一些早已爛熟于心的答案對教師進行展示,而是對當場發生的問題以自我的理解和認知進行現場回答,而對學生的這種測評具有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的特征,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以我國南方某地進行研學旅游為例,由于本地區是我國納米生產的專業省份及地區,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參觀納米生產基地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講解納米的理論知識,還可以邀請納米生產研發技術人員,對納米的實踐生產方式進行講解。這種在現場參觀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納米知識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引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納米化學原理的認知,并且還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旦遇到難以理解的實踐層面的問題,應及時與現場的技術人員進行提問,這樣可以做到當場解答,從而高效促進學生對納米化學層面知識的系統化認知,達到對這部分知識進行以點帶面發展的作用。同時,從教師層面來講,也應將納米技術人員講解的實踐層面的納米知識進行記錄,并與教材中的理論內容結合,從而開發出更具實用價值的化學校本課程。最后,教師還應在學生掌握所學關于納米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后,對學生展開現場測評,旨在對學生的現場學習效果進行考量,并使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應變反應能力進行有效提升。
在研學旅行結束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將這一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小資料,并將研學過程中獲得的相關知識形成相互關聯的信息網絡,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總結整理的資料進行呈現。由學生、教師及基地負責人組成評價導師,對研學旅行前的安全知識和目的地相關資源文化知識培訓、研學旅行中的現場測評、研學旅行結束后的資料整理,以及實踐應用能力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同時,教師可以在其中發現具有一定意義和價值的內容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材料,并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旨在對其的創新意識以及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鼓勵,通過這種方式激勵其他同學積極參與思考和展示,從整體層面提升初中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同時也使研學旅行更具價值和意義。
教師作為研學旅行中重要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積累了很多研學旅行中校本課程開發的經驗。但單絲不成線,孤木難成林。在整個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所進行的認知活動,沒有哪一項是僅僅只靠一門學科的知識就能完成,任何閉門造車的研究和開發,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使得研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因此,建立健全研學教師團隊就顯得非常必要。在當今這個開放共享的時代,作為教師首先要打開視野,進行學科間的相互融合,其次每個學校的課程開發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因此還要打破學校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甚至是地域間的壁壘,從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研學校本課程開發團隊,最終形成更多有特色的研學校本課程或區域研學校本課程。
以甘肅現有的研學旅行資源為例,我們擁有著除海洋生態系統以外的其他所有生態系統,也擁有馳名中外的如張掖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峽谷、景泰黃河石林、敦煌月牙泉等一批世界級的自然奇觀,更是有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嘉峪關長城、敦煌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遺產以及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3個特有少數民族所具有的獨特民族風情。從東到西,每個地區都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研學旅行資源,如果只著眼于割裂的部分研學旅行資源,而不能進行整體的、系統性的研學旅行資源整合,就無法實現互聯互通、取長補短的主題式研學活動。比如北京某中學設計的“穿越西域,重走絲路”研學活動,就涉及了西安、蘭州、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等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這樣的一個研學課程設計,不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涵蓋了不同地區的研學旅行資源,而且實現了學科之間的交叉互聯,更有利于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豐富的研學旅行經驗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通過整合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科已開發的研學校本課程,我們可以形成一個結構更加合理、層次更加清晰、彼此聯動、深度融合的綜合式研學校本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不同區域、不同學校間加強溝通,實現研學校本課程資源共享,讓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對已開發的研學校本課程進行選擇。多元化的研學校本課程開發團隊針對教師和學生在跨學科、跨學校、跨區域研學實踐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和提出的建議進行深度反思,每年對研學校本課程精心修訂,實現研學校本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研學旅行中的化學校本課程開發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學生化學核心素養,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使教師的化學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從而激發教育更大活力。總而言之,對于中學生研學旅行化學校本課程開發,要因地制宜,依托當地研學基地,形成教育局、學校、家長和基地“四位一體”的研學格局,多元主體統籌聯動,將研學旅行與化學校本課程開發深度融合,形成科學的研學校本評價體系。
[1]王春麗.研學課程:游學不再“到此一游”[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02):76.
[2]殷世東.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旨:變革學習方式[J].教育評論,2019(11):03-07.
[3]黃少旭.例析研學旅行課程的優化與設計策略——以“深圳大亞灣近海生態考察”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19(15): 42-44.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化學網絡課程優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203)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