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德
過去一年,重慶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894億元、增長8.3%,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6.1%、18.5%、22.8%、9.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7%、10.6%,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取得新成效。
2021年重慶市推動大數據智能化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成功舉辦中國——上合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2021智博會;“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不斷壯大,新集聚大數據智能化企業1000余家,新認定智能工廠38個、數字化車間215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接入二級節點20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帶寬達到590G、骨干互聯網直連城市達到38個;“云聯數算用”全要素群加速聚集,京東、中科曙光等高性能算力設施相繼布局,建成5G基站7.3萬個,上云企業達到10.1萬戶;“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不斷豐富,部署建設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打造城市安全、智慧交通、基層智慧治理等融跨平臺,提檔升級禮嘉智慧公園,成功入選全國“雙智”試點城市。
2022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繼續配合國家層面規劃編制,加強城市新定位,從推動科技創新、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等方面加快重慶市高質量發展,實現重慶西部中心城市的新跨越。
重慶市提出,在先前的基礎上,要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是調結構、轉方式的根本之策,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圍繞“四個面向”,爭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作用,以創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具體來說,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建設一流創新平臺。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緊扣“五個科學”“五個科技”,聚焦科學主題鑄魂,建設金鳳實驗室和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推動國家實驗室基地、中科院重慶汽車軟件創新研究平臺落地,支持高校研究院和特色研發機構在科學城集聚;面向未來發展筑城,提速建設科學會堂、科學公園等功能設施,建成投用科學大道一期;聯動全域創新賦能,強化“一核引領、五區聯動”,統籌規劃布局、政策協同、重大項目和環境營造,建設“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二是培育一流創新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啟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計劃,支持企業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力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4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50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4萬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比提高到2.3%左右。
作為重要的制造業中心,重慶的下一步規劃是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圍繞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突出支柱產業提質增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建好市級重點關鍵產業園,抓實產業鏈升級重構,穩步提升制造業占比。汽車產業,抓住智能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加快長安、金康、吉利、理想等高端新能源整車項目建設生產,推進長安汽車軟件園、國家氫能動力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平臺建設,增強動力電池、汽車電子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完善充換電設施,試點建設車路協同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構建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生態。電子產業,以發展集成電路、電子核心元器件為重點,進一步做優做強產業集群,推進華潤晶圓制造及先進封裝、四聯傳感器MEMS制造等項目建設,加快康佳MicroLED關鍵技術研發。裝備制造產業,以“智能+”為方向,以“整機+零部件”為路徑,做大做強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等高端裝備,提升通機等優勢產品競爭力,推動新能源裝備、山地農機裝備產業發展,加快三一重慶智能裝備產業園等項目投產上量。醫藥產業,聚焦化學藥、中藥、生物藥、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促進產學研一體、醫工理融合發展,加快博唯生物宮頸癌疫苗、智翔金泰創新抗體藥物等產業化進程,構建以重慶國際生物城為重點的“1+5+N”醫藥產業體系。材料產業,推進中鋁高端制造、華峰己二胺、中科潤資氣凝膠等項目建設,做優先進有色合金,做強高性能合成材料及復合材料,促進氣凝膠材料產業化。消費品產業,升級糧油食品等優勢消費品產業集群,培育個護美妝、渝派服裝、巴渝美食工業化等特色消費品產業集群,促進消費品產業品牌化、個性化發展。

結合本地產業優勢,重慶的另一個發力點是數字經濟。重點舉措包括:推動數字技術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加速軟件產業發展,突出工業軟件、基礎軟件、信息安全軟件、行業應用軟件等重點方向,實施“千家軟件企業培育工程”,支持重慶軟件園產業集聚,創建中國軟件名園、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深化智能制造實施,加快生產設備、關鍵環節智能化改造,新培育10個智能工廠、100個數字化車間,完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實施制造業“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范。推進產品智能升級,緊跟5G、AI+、云化賦能、軟件定義產品趨勢,擴大智能家居、超高清視頻終端等市場份額,導入智能監測、智能安防等新產品,推動智能產品向中高端迭代升級。豐富智能化應用場景,構建“8611”一體化場景建設體系,打造10個“5G+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創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創新展示中心。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深化“云長制”改革,持續加大5G規模組網建設力度,提速建設中科曙光、華為、京東等計算中心和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規劃布局空間互聯網,建成投用西部數據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