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德
2021年四川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5.38萬億元、增長8.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73.3億元、增長1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10.3%。
一年來,四川省著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川渝協同聯動持續深化。召開黨政聯席會議2次,形成“1+4+7”政策體系,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四極”之一進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獲批建設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國家示范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
一年來,四川省開展“強工業”十二大行動和穩鏈強鏈行動,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3家、達207家,新增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5家、達14家。預計五大支柱產業營業收入達4.6萬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8%。
一年來,四川省注重發展數字經濟。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成5G基站6.6萬個,認定首批12家省級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培育近40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29萬家企業上云,新增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6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4012億元、增長18%左右。
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全省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進出口總額增長高于經濟增速,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舉措也基本上確定,在夯實科技創新基礎的背景下,協同制造業強鏈補鏈,優先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背景下,四川省作為西部經濟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
四川省作為科技大省,一直大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高質量發展動力不斷增強。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運行,中國(綿陽)科技城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國家實驗室四川基地加快建設。新增落戶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防科技工業創新中心。成都超算中心進入國家序列,部分大科學裝置取得一批重大科學發現。產業技術創新持續強化。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成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
2022年,四川省戰略科技建設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發揮大院大所大學優勢,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高水平打造西部(成都)科學城,高效率推動中國(綿陽)科技城突破性發展。啟動建設電磁驅動聚變等國家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錦屏深地實驗設施和中科院成都科學中心、稻城天文科技集群項目。大力推進國家實驗室四川基地建設,聚焦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生態環境等領域建設天府實驗室;二是加快創新載體建設。在科研實力雄厚、產業競爭優勢明顯的重點領域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完成國家級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工業云制造創新中心創建工作。加快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三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釩鈦稀土、智能裝備、生物育種等重大科技專項,著力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加強太赫茲通信技術、存儲技術、光電技術、量子互聯網、激光技術等領域引領性前沿技術攻關,爭取原創性突破。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設立省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作為制造強省,四川將在新的一年里選擇經濟總量靠前、制造業基礎扎實的重點城市和成長性好、帶動性強的若干特色優勢產業開展試點示范,不斷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支持打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園區。開展產業鏈強鏈補鏈專項行動,大力培育“鏈主”企業。持續實施“貢嘎培優”行動,引進培育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培育一批示范品牌。舉辦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等活動。落實增值稅留抵退稅向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傾斜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
2022年,四川將加快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規模化部署,建設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國家示范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推動“芯屏存端軟智網”數字產業集聚發展。實施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啟動建設省大數據資源中心,打造國家級天府數據中心集群。積極推廣數字技術應用,加快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動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制造“燈塔工廠”。培育數字應用新業態,打造智慧醫療、智慧康養、智慧交通、智能建造等數字應用場景。促進公共服務數字化便捷化,打造“城市大腦”和“政務中樞”。高質量完成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