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娟
【摘要】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實的品質是學生發展健全人格的必要組成部分。但說謊是兒童生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孩子的成長經歷。小學生對社會認知較少、對自我的認知也比較缺乏。因此,需要通過家校引導小學低年級學生從“不說謊”開始,引導學生形成誠實的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生;誠實;說謊原因;對策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作為學校、家庭都應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適當的引導,讓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取向及價值觀。我們都知道小學生說謊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普遍行為,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班主任經驗,對學生撒謊行為的成因進行分析,并對撒謊行為的對策進行了客觀、科學的概述,以期通過家校引導對學生的撒謊行為進行矯正,培養學生形成誠實的價值觀。
一、知其因,而糾其錯
撒謊是一種用言語虛構、捏造事實來掩飾自己犯錯的意圖,或用不正確的方式隱瞞事實的欺騙行為。對于年齡小、見識少、是非觀念較差的小學生來說,說謊的原因主要是滿足自己當前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另外,說謊發生率也是受社會文化教育影響的。其實,學生說謊有故意說謊和無意說謊,以下內容剖析了小學生常見說謊的原因。
(一)害怕受到懲罰
畏懼權威、害怕懲罰、恐懼打罵是造成小學生犯錯誤后選擇撒謊的主要原因。學生容易在家長、教師及同齡人群體中撒謊,他們撒謊往往是在犯錯誤之后的掩飾行為,一旦撒謊被拆穿,家長和教師會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和處罰,這會導致學生不斷重復撒謊。比如,部分學生在教師面前不肯承認自己沒完成作業,而說出一些諸如忘記做、作業忘記帶來學校等理由,以此躲避教師的處罰;當犯錯以欺騙行為來避免家長的責罵。這些都是源于這部分學生在認為犯下錯誤后害怕受到來自師長或家長的嚴厲懲罰,或已經有過類似的經歷。
(二)害怕失去朋友
對于同齡人之間發生的撒謊大多來源于他們對自己社交受限的恐懼感,他們渴望和同伴玩耍,他們害怕同學和玩伴遠離他們。比如,班級里常出現弄壞了同桌文具,當同學來質問時他們會表現出不肯承認事實或推諉責任的撒謊做法。
(三)沒人發現
因小學生的思維和邏輯推理沒有達到成人標準,也沒有形成個人行為準則規范,他們會認為發生錯誤時沒人在場那么就不會有人知道所犯下的錯誤,如,沒人在家弄壞了電器,大人回來責問時不肯承認、破壞了公共財物偷偷溜走,他們認為沒人看見就不會有人知道所犯錯誤,于是選擇逃避不承擔相應的責任。
(四)不能正確區分想象和現實
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很多撒謊也并不是故意的,他們由于大腦發育不完全,對現實與想象混淆,有時大腦里會有各種的想象,而是把現實與想象,這屬于“幻想型”撒謊,低年級學生常常會出現這種幻想,他們把想象與現實混淆造成無意撒謊。比如,他們會把故事里人物想象成自己經歷的事情,常把卡通片里的劇情搬到現實并撒謊。
(五)“誠信”價值觀尚未形成
由于小學生處于6-12歲這個年齡階段,知識經驗儲備少,認知能力還在完善中,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也沒有形成很強烈的意志品質。另外,部分家庭教育觀念對學生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職能要求較低。因此,“誠信”意識和觀念并不強,遇到實際問題時,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選擇撒謊。
(六)“報復性”說謊
6-12歲的兒童自尊心日趨增強,當他們的自尊性受到挑戰時,或面對的對象有意見時,可能通過謊言來向對方示威和挑戰也可以稱之為“報復”。比如,班級里曾有過和同學發生矛盾案例,小明是個比較計較的學生,愛占同學的小便宜,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一次,小明拿小白的筆用且弄壞了,最終不肯承認和賠償,引起兩人吵架。小明認為小白的言語已經挑戰了他的“自尊心”,所以一氣之下先動手打人。但小明個子比較矮小被小白占了上風,小明便跑到教師面前撒謊說小白無故打他,指望得到教師的同情支持而懲治小白。
二、說謊的類型
關于兒童說謊的認知研究,眾多研究者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觀點:兒童對說話概念的了解觸及事實,意圖和信念三個認知成分,受社會文化的影響而各不相同。研究者們關于兒童說謊認知開展年齡特征的比較一致研究的結果是:4歲以后可以根據事實來表示“謊話”和“真話”,兒童對說謊的道德判斷和對說話概念的了解并不是同時展開的,其道德判斷能力的開展似乎相對要早一些,以下為本文歸納出的兒童說謊基本類型。
(一)利己型說謊
利己型說謊是為了保護自己以便達到對自己產生利益的說謊行為,如不肯承認自己的行為;向家長隱瞞或謊報成績的行為這些都是兒童為了獲得自身利益而做出說謊的行為。
(二)利他型說謊
利他型說謊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同伴,或減低對同伴造成的傷害。例如,在接力跑步比賽中,學生1本來跑步能力較強,但近期小腿受輕傷,為了不讓他人擔心,隱瞞自己腿部受傷的事實仍然參加比賽,因為他認為沒有他會影響集體榮譽。
(三)虛榮型說謊
虛榮型說謊的原因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虛榮心作崇”,如,學生1為了得到同學羨慕的眼光吹噓自己家富有,希望以此被別人喜歡而說出的謊言。伴隨年齡的增長,這樣的行為會被認知否定,年齡越大,虛榮型說謊的頻率會隨之降低。
(四)頑皮型說謊
頑皮型說謊屬于兒童心智成長中的伴隨產物,他們天性調皮、活潑為了愉悅或取悅他人通常會說一些和常理或自身經歷不符的謊話。如,學生A漫無邊際地講天馬行空的笑話或故事是為了得到同學的贊賞和關注,已顯示自己的權威性或受歡迎的程度。
三、糾正說謊,妙用對策
(一)科學客觀地對待學生的說謊行為
很多家長當得知學生的“誠信”發生問題時,往往會采取嚴重的懲罰或打罵,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甚至害怕面對錯誤,反而增加了撒謊的概率。其實,當學生犯錯誤時,應科學、客觀地分析學生犯錯后選擇撒謊的原因,并結合原因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可能犯錯,并和學生分析做錯事后應克服心理顧慮。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坦然認錯會得到原諒并能使自己更放松和開心,讓學生學會主動承認錯誤,并引導相應的責任擔當改正錯誤,以后再遇到同類問題時應如何正確處理,幫助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尊重學生、允許學生適當犯錯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社會的認識、體驗和感悟 。引導學生從“不說謊”開始,幫助學生明白面對犯錯最佳的方法并不是撒謊,與其逃避不如擔當,與其掩飾不如直面問題。學生的成長過程也正是他們形成優良道德品質的過程,家長和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和參與者。作為引導者應允許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幫助學生承認錯誤、面對錯誤、并改正錯誤,比如,不當眾揭發、批評,而是把他悄悄叫到一邊,單獨跟他談話。一是指出他說謊了,大人已經知道了實情;二是告訴他這次給他一次改正的機會;三是闡明說謊和欺騙的危害性,同時警告他下不為例;四是告訴他,你相信他今后一定能做得很好,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讓學生糾正自己的錯誤,減少撒謊的出現率。
(三)以身作則,榜樣教育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報誠守信、為人做事以誠為本,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家長和教師應樹立良好的榜樣,首先,在學生犯錯誤時不亂發脾氣,給學生營造平和的氛圍,使得學生感受到沒必要撒謊的心理氛圍。其次,答應學生的事情要做到,言行保持一致,不敷衍學生,做好榜樣和表率作用。然后,要利用一切機會,結合身邊的人和事,舉實例給學生灌輸誠實品質的重要性,不誠實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對不誠實的行為進行批判,逐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再次,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誠實不僅僅是一種道德價值觀和倫理認識,它還是一種為人處世的習慣,一種在價值觀導向下的思維、行為模式和能力。最后,家校相結合發揮教育合力,家長和教師應多溝通,發現問題共同配合,不要給學生有撒謊的空間或有機可乘。學校和家庭也應營造誠信的良好道德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誠實,從不撒謊開始體會誠實的價值取向。
誠實是一種社會道德的原則和規范,在小學家庭教育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鑄造誠信的社會風氣應從小學生抓起。對小學生的誠實教育,應以《新課程標準》《德育大綱》為指導,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科學客觀地有效進行,引導學生形成正視錯誤、主動擔當、改正錯誤的思維邏輯,從不說謊開始,逐步把學生培養成為為人磊落誠實,做事講信用、講文明、講道德的良好群體,讓小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形成健康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讓·皮亞杰.兒童的道德判斷[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2]沙如拉.小學生說謊行為的現狀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