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玲
近年來,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不斷推進,國內學者也愈發注重借鑒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展與創新成果,日本馬克思主義作為異于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東歐馬克思主義演說范式的、獨具特色的話語體系引起了國內學界的關注。其中,日本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日本共產黨前最高領導人不破哲三對馬克思再生產與經濟危機理論的探求,不僅體現了日本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研究領域的極高造詣,也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獨樹一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在不破哲三看來,雖然經濟危機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從經濟危機問題著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制度展開了深度批判,但是,現行版的《資本論》全三部卻并沒有體現其對經濟危機問題系統化的深入分析,他認為這是《資本論》的“一種空白”。在撰寫《恩格斯與〈資本論〉》(1997 年)、《列寧與〈資本論〉》(1998—2001 年)的過程中,不破哲三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越發深刻,于是他又花費近兩年時間深入研讀馬克思撰寫《資本論》時的手稿集,潛心鉆研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形成、發展以及確立等問題,并最終形成著作《馬克思與〈資本論〉——再生產與經濟危機》(2002—2003 年)。在這部著作中,不破哲三力圖厘清馬克思經濟危機思想的發展軌跡,嘗試以再生產論為根基探明經濟危機周期性發生的機制,分析當代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根本弊端,明確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當代價值。
不破哲三認為,《資本論》中關于經濟危機理論的討論存在著“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引發經濟危機的必然性”“經濟危機從‘可能’到‘現實’的轉換機理”以及“再生產過程中‘均衡’被打破的發生機制”這樣三個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
不破哲三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部中反復強調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然而,我們在《資本論》前兩部中無法找到馬克思對于“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引發經濟危機”這一結論的論證過程。第二部中關于經濟危機問題的討論只進展到論證了存在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不是“必然性”。關于這一問題,不破哲三進一步指出: “實際上,馬克思本人曾在第二部第二篇手稿的備注中明確地記錄著將要在第二部中詳盡論述‘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引發經濟危機’這一問題的寫作構想,而恩格斯在后來編撰第二部時也特別在第二篇第十六章的注釋里介紹了馬克思的這一備注。也就是說,馬克思原本計劃在第二部的第三篇,即再生產論篇章中,進一步分析為何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必然會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引發經濟危機,然而我們在現行版的第二部第三篇中卻完全找不到這部分內容。”(1)不破哲三:《マルクスと〈資本論〉——再生産論と恐慌》(上),新日本出版社2003 年版,三四ページ。
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馬克思討論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的商品流通和社會再生產過程都隱藏著經濟危機發生的要素,同時他指出,“這些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造成過程失常的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危機的可能性;因為在這種生產的自發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種偶然現象”。(2)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557 頁。即馬克思論證了,再生產過程中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要比簡單的商品與貨幣流通過程中大得多。然而,不破哲三指出,馬克思在這里論述的仍然只是“可能性”,至于經濟危機究竟是按照何種機制出現由“可能”到“現實”的轉變,《資本論》中并沒有闡述。同時,他認為,對于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是如何在再生產過程中進一步激化的,也就是說,經濟危機與再生產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有機聯系,這些關鍵問題都未能在《資本論》中得以充分呈現。
在不破哲三看來,雖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反復論述了資本家追求無限利益而進行過剩生產與工人由于生活貧困而消費受限之間的矛盾,即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雖然馬克思還論證了維持社會再生產循環順利進行的各生產要素之間的比例由均衡走向失衡是導致經濟危機發生的重要一環;但是,《資本論》中卻未能破解各生產要素之間原本均衡的比例在現實中是如何被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打破的,同時也未能明晰在資本的循環運動中各生產要素之間均衡狀態被打破的現象為何會以周期性的方式出現。
對于為何《資本論》會出現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不破哲三認為,后人無法僅通過《資本論》來理解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現行版的《資本論》并沒有按照一般的邏輯順序對經濟危機展開討論。而他所認為的《資本論》在關于再生產論與經濟危機理論關系研究方面所存在的“空白”是指,在《資本論》全三部中無法找到馬克思在再生產理論前提下對經濟危機的根源、動力,以及最終爆發等問題的系統闡述,這當然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的“空白”,當代馬克思主義學者要做的正是通過對馬克思的原始文獻,特別是手稿、筆記等文獻的深入鉆研來解析馬克思經濟危機思想的發展軌跡,同時解開研讀《資本論》過程中所存的疑惑,從而實現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的深入把握。
要想探尋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發展史,首先必須明確《資本論》的寫作時間與成文時間的關系,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對馬克思關于經濟危機問題的探索展開有效鉆研。
馬克思畢生花費40 余年鉆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規律。據統計,在長達24 年的撰寫過程中,馬克思“研讀了2000 多冊有關的經濟學著作,參閱了4000多種報紙雜志,鉆研了大批英國官方會議文件和藍皮書。他關于《資本論》的各種摘錄、手稿、提綱、筆記達100 多本”。(3)魯從明:《〈資本論〉的思想精華和偉大生命力》,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 年版,第10—18 頁。在這一過程中,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既有思維上的連貫性,也有思考問題時的穿插性,甚至還有論證問題時的跳躍性;此外,出版社的編排、不同版本的差異,以及后世的人為規整等因素,決定了鉆研《資本論》恐怕不能按照一般的思維習慣進行。例如,從寫作時間上看,現行《資本論》的第四部《剩余價值學說史》(完成時間1862—1863 年)從時間上來看卻是最早完成的,而后是第三部(完成時間1863—1865 年),之后是第一部的最終稿(完成時間1866—1867 年),最后才是第二部第二手稿到第八手稿(完成時間1865—1881 年),即后來由恩格斯完成編寫的第二部。不破哲三正是按照“從《倫敦筆記》開始”“鉆研《1857—1858 年手稿》 ”“鉆研《1861—1863 年手稿》 ”“鉆研《資本論》第二部第一手稿”“鉆研《資本論》第三部”“鉆研《資本論》第一部”和“鉆研《資本論》第二部”這樣的順序來展開其對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研究的,并按照上述順序分別形成了其著作《馬克思與〈資本論〉——再生產與經濟危機》的第一到第七篇章,由此逐步解答了之前提出的三個問題。
1844 年2 月,恩格斯的第一篇經濟學著作《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在《德法年鑒》上公開發表,受其影響,馬克思也開啟了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問題的關注與探索,并在之后的《共產黨宣言》(1848 年)中以當時正處于經濟危機下的歐洲社會的直觀慘狀為依據,嚴厲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不破哲三認為,馬克思對經濟危機問題的深入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其在1850—1853 年期間寫下的《倫敦筆記》,其中《反思》這篇文章中的許多重要觀點已經開始觸及經濟危機的核心問題。其一,馬克思在《反思》中指出,相比商人與消費者的交易,商人與商人的交易由于并不受最終消費的制約,因而可以無限制地進行,這既是商人們盲目擴大生產展開投機行為的原因,也是引起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其二,馬克思剖析了李嘉圖、西斯蒙第等古典經濟學家關于生產過剩與消費限制問題的爭論,這為他日后以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來思考經濟危機問題確立了邏輯起點。其三,馬克思批判蒲魯東只看到了工人個人消費而忽略了資本家個人消費,這推動了他日后關注再生產理論。
之后,馬克思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首次詳盡地討論了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問題。其中,馬克思首先分析了貨幣的職能與經濟危機的關系,貨幣的出現使買與賣的行為出現了時空的斷裂,這帶來了經濟危機的初始可能性。接著,馬克思分析了商人與經濟危機的關系,他認為交換包括“為了消費的交換”和“為了交換的交換”兩種完全不同的形式,即“交換二重性”,其中“為了交換而交換”是商人的根本屬性,這一屬性是推動經濟危機進一步發展的又一動因。在不破哲三看來,馬克思以“為了交換而交換”來定義商人屬性的思維方式非常有意義。這是因為:一方面這是馬克思在后來探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時,幫助他找到概括其精髓的“為了生產而生產”的重要來源,同時也為馬克思論證生產與消費這一不可調和的矛盾根源提供了重要思路;另一方面這意味著接下來馬克思將跳出流通領域,轉向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領域來進一步探索經濟危機由可能轉變為現實的具體機制,因而,這一階段對馬克思經濟危機思想的發展來說意義深遠。此外,《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對馬克思經濟危機思想發展的推動還表現為,馬克思進一步批判了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對經濟危機的認知。古典經濟學家們對經濟危機問題的研究都沒能跳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框架本身,然而,馬克思是要探究經濟危機現象下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這成為了馬克思經濟危機思想后續延展的核心出發點。
接著,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三部(1863—1865 年)中開始思考經濟危機的根源問題。其中,在第三篇第十五章“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中,他分析了資本主義內部的諸多矛盾。不破哲三認為: “雖然在這里馬克思并沒有明確地指出這一章內容與經濟危機的關系,然而,透過馬克思的論證過程我們可以推斷這里論述的幾對矛盾關系與經濟危機有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系,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斷定這幾對矛盾事實上就是資本主義根本矛盾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經濟危機產生的重要根源。”(4)不破哲三:《マルクスと〈資本論〉——再生産論と恐慌》(上),新日本出版社2003 年版,一三八ページ。首先,第一對矛盾指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與剝削的實現之間的矛盾。馬克思實際上是通過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剩余價值的實現之間的矛盾解讀了資本的剝削本質和實現剝削之間的矛盾,明確了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發生經濟危機的必然性。其次,第二對矛盾指的是追求生產規模的擴大與追逐資本價值增殖之間的矛盾。馬克思認為資本增殖的本性導致生產不斷擴大,而生產不斷擴大會帶來資本利潤率的下降,這就導致了流通領域的資本與再生產領域的資本之間的矛盾,這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出現突然停滯,引發危機的重要原因。最后,第三對矛盾是人口過剩與資本過剩。所謂“失業的資本” “失業的工人人口”(5)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279 頁。本質上都是因為資本的本質屬性是追求增殖和追逐利益,而并非是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由此決定了產品的生產量不可能是由社會的需求量決定的,同樣工廠對工人的需求量也不可能取決于生產規模,于是矛盾紛至沓來。因此,馬克思論述道: “在立足于資本主義基礎的有限的消費范圍和不斷地力圖突破自己固有的這種限制的生產之間,必然會不斷發生不一致。”(6)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285 頁。那么,經濟危機便成了這種“不一致”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的唯一出路和必然結局。
最后,不破哲三在《資本論》第二部(1865—1883 年)第二篇的注釋中發現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是經濟危機根源的論述。這一內容是恩格斯備注的、一定要關注的馬克思手稿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手稿上,這里插入了下面這個準備以后加以闡述的注: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矛盾:工人作為商品的買者,對于市場來說是重要的。但是作為他們的商品——勞動力——的賣者,資本主義社會的趨勢是把它的價格限制在最低限度。——還有一個矛盾:資本主義生產全力擴張的時期,通常就是生產過剩的時期;因為生產能力從來沒有能使用到這個程度,以致它不僅能夠生產更多的價值,而且還能把它實現。商品的出售,商品資本的實現,從而剩余價值的實現,不是受一般社會的消費需求的限制,而是受到大多數人總是處于貧困狀態、而且必然總是處于貧困狀態的那種社會的消費需求的限制。但是,這個問題只是屬于下一篇的范圍。’。”(7)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350 頁。馬克思在這里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出發,分析了這種生產方式本質上存在的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另外,馬克思客觀地承認,繁榮期也會在資本主義的經濟循環中出現,然而恰恰是繁榮期的過剩生產與大多數人因長期貧困而無力消費,使得繁榮期必定朝向危機期轉化。
綜上,從《倫敦筆記》(1850—1853 年)、《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的第三部(1863—1865 年)至《資本論》第二部手稿(1865—1881 年),不破哲三厘清了馬克思經濟危機思想的基本發展脈絡。
在不破哲三看來,馬克思認為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是經濟危機的根源,然而馬克思的論述卻表明,作為根源的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在現實中并不會直接地引起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爆發事實上是存在于資本與資本的交換過程中的,即在社會再生產的資本循環過程中經濟危機最終由“可能”轉變為“現實”。
不破哲三在《資本論手稿集》中發現,事實上馬克思早在《1857—1858 年手稿》中就列出了簡單再生產公式的雛形:(8)マルクス:《資本論草稿集2》,大月書店1993 年版,七八ページ。

馬克思分別用A、B、C、D、E 來表示不同的生產部門,A、B 代表原料生產者,C 代表機器生產者,D 代表資本家消費剩余的產品,E 代表工人的生活必需品。
倘若我們依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建構的簡單再生產公式的思路,也就是認為A、B 和C 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D 和E 是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同時在產品的價值構成中用v 表示勞動(可變資本),用c 表示原料和機器(不變資本),用m 表示剩余產品(剩余價值),就會得到:
Ⅰ(生產資料)部門: 180c +60v +60m =300
Ⅱ(消費資料)部門: 120c +40v +40m =200
綜合簡單再生產公式就會得到I(60v +60m)=II120c。我們發現上面這一結果完全滿足馬克思后來的再生產公式。(9)不破哲三:《マルクスと〈資本論〉——再生産論と恐慌》(上),新日本出版社2003 年版,一五一ページ。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第一,在再生產過程中,勞動的分配必須遵照一定的比例來進行,一旦這個既定的比例被破壞就會導致生產過剩的結果。另外,D、E 過多,也會生產過剩。也就是說,單個資本家必須處理好一個部門中原料、機器、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比例關系。第二,資本家們要處理好產品的消費和產品的價值實現之間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要將剩余價值按照適當的比例分配成用于消費的和用于生產的不同部分,即處理好積累率的問題。不破哲三認為,上述兩個結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這里馬克思不但看到了無限制的擴大生產與消費受限是經濟危機的原因,并且已經開始思考為何資本突破消費的限制進行過剩生產是可能的這一核心問題。第二,馬克思考察了通過平衡各要素的比例保持再生產均衡以及再生產過程中如何分配資本的問題。當然,這些平衡并不是人為意志可維持的,表面的均衡會在再生產過程中伴隨著生產與交換活動的發生被不斷打破,從而最終走向危機。在不破哲三看來,這是馬克思將經濟危機理論與再生產論相結合的最初探索。
不破哲三發現,在《〈資本論〉第二部第一手稿》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和經濟危機爆發相關的因素,那就是流通過程的縮短,他認為這是馬克思在論證再生產過程中產生經濟危機的又一個關鍵因素: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循環的過程中導入了一個新的因素,即‘流通過程的縮短’,這一新的因素,可以被認作是馬克思論證經濟危機實現從可能向現實轉化的決定性要素。”(10)不破哲三:《マルクスと〈資本論〉——再生産論と恐慌》(中),新日本出版社2003 年版,八八ページ。
馬克思用公式G(貨幣) —W(商品) —P(利潤) —W’(增殖的商品) —G’(增殖的貨幣)表示貨幣資本的循環,而銀行的出現使得資本家早早就實現了W’—G’的轉化,這一過程似乎和從商人那里獲得貨幣沒有直接關系,也就是流通過程明顯縮短了,再生產過程明顯加速了,而實際上流通過程的縮短在諸多方面推進了經濟危機的發生。
首先,流通過程縮短使再生產過程獨立于現實需要之外。資本家與商人依靠銀行完成W’—G’的轉化,使再生產順利進行,然而,于商人而言,他們僅僅是估算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以及消費能力就購進了商品W’,而顯然,此時商品并沒有離開流通領域,還在商人的手里,也就是說產品并沒有變為最終消費品,而市場上的真實需求是否和商人們的估算相一致乃是未知。然而,于資本家而言,他們要的只是W’能夠換成貨幣,從而繼續購進生產資本諸要素W,保證W—G—W 這一過程的順利推進、循環往復就是他們的目標。如馬克思所述: “想象中的銷量脫離了實際的需求而獨立了起來,虛構的W—G—W 完全掩蓋了實際的市場狀況,這其實是為危機在做準備。”(11)マルクス:《資本の流通過程〈資本論〉草稿1》,大月書店1993 年版,七八ページ。
其次,流通過程縮短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全部經濟循環的繁榮假象。如上所述,資本家獨立于現實需要而將再生產開始了。這種盲目擴張的再生產不會只駐足于生產資料的生產領域,而必定會向消費資料的生產領域擴大,也就是說,再生產的盲目擴張逐漸會遍布產業消費與個人消費的所有行業,而由此引發的大量的虛假需求又會更進一步推動盲目追加生產的擴大,這時社會就會呈現出一派各行各業都無比繁榮的景象。而實際上,“繁榮”的表象下掩蓋的是各種要素間以及各生產部門間的失衡狀態,這種失衡正在全社會內部發散與累積,并逐漸出現連鎖反應。最初,商業資本家們開始大規模地爭奪市場,緊接著就會出現商品還未銷售出去銀行貸款已到期,資本家們不得不宣布破產,而由于盲目擴大生產而產出的大量過剩的產品只好被傾銷,于是表面的經濟過熱原形畢露,最終經濟危機大規模爆發。
最后,流通過程的縮短使資本“為了生產而生產”的本質得以實現。不破哲三認為,雖然在《1857—1858 年手稿》和《1861—1863 年手稿》中,馬克思集中論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具有忽視市場現實需要而盲目擴大的基本特性,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有一種新的手段使生產能夠突破現實需要的約束,否則在現實中生產很難完全無限制。在再生產過程獨立于現實需要之前,在再生產均衡條件的制約下,擴大生產仍然是被約束在有限的范圍內的。而“流通過程的縮短”這一新的發現在現實中徹底地幫助資本擺脫了束縛,使其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為了生產而生產”,成為引起經濟危機的原動力。因此不破哲三認為: “‘流通過程的縮短’這一要素的發現對于馬克思解開經濟危機的現實性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12)不破哲三:《マルクスと〈資本論〉——再生産論と恐慌》(中),新日本出版社2003 年版,九八ページ。而這一內容的重要程度也被恩格斯所認可,因此在現行的《資本論》第二部第一篇“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原封不動地呈現了馬克思手稿中的這一內容。馬克思還將 “流通過程的縮短”稱作“這種搶先的形式”,“搶先”對于以生產規模無限擴大為目標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也可以說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產生的一種必然趨勢,因此“流通過程的縮短”的發現對解開經濟危機的發生機制這一謎團具有決定性作用。
不破哲三還鉆研了再生產與經濟危機關系中信用制度的作用,其研究成果集中于他1997 年出版的著作《恩格斯與〈資本論〉》(13)不破哲三:《エンゲルスと〈資本論〉》(下),新日本出版社2003 年版,八五~一一一ページ。中。他發現:
第一,馬克思早在1856 年撰寫的《歐洲經濟危機》和《法國經濟危機》(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 卷,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54—86 頁。中就指出,當時英國新建的大批投資銀行、投資公司以及大范圍的投機過熱行為是在為經濟的崩潰做準備,就在緊接著的1857 年,資本主義社會第一次普遍性的、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全面爆發,這完全應驗了馬克思當初的推斷。而后,在《1861—1863 年手稿》中,馬克思在闡釋生息資本問題時正式提出了信用制度的問題,他指出: “現實危機只能從資本主義生產的現實運動、競爭和信用中引出。……危機還有許多因素、條件、可能性,只有在分析更加具體的關系,特別是分析資本的競爭和信用時,才能加以考察。”(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585、609 頁。
第二,在《資本論》第三部的“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作用”篇章里,馬克思這樣寫道: “到現在為止,我們關于信用制度所作的一般評述,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B.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這一點,和第2 點要說的,有部分共同之處……另一方面,信用又會加速商品形態變化的速度,從而加速貨幣流通的速度……2.由于信用,流通貨商品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進而資本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加快了,整個再生產過程因而也加快了。 (另一方面,信用又使買和賣的行為可以互相分離較長的時間,因而成為投機的基礎。) ”(16)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493—494 頁。不破哲三指出,實際上在《資本論》第二部第一手稿中,馬克思就已經明示了: “是在信用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程和規模所必需的流通過程縮短這一形式才得以實現。”(17)マルクス:《資本の流通過程〈資本論〉草稿1》,大月書店1982 年版,四九ページ。
第三,馬克思在上述手稿中還明確了信用制度對生產無限制擴大的推動。信用制度的典型特性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便捷的方式使某些領域的剩余資本向需要資本的地方轉移,這一特性使得資本主義經濟“為了生產而生產”的動機不斷被強化,同時也使得生產的無限擴大成為可能。
綜上,不破哲三從簡單再生產、流通過程的縮短以及信用制度與經濟危機的關系這三個視角出發,探明了馬克思再生產論與經濟危機理論之間的關系,詮釋了馬克思如何通過解析資本在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暴露出其追逐無限利益的本性,并最終引發了經濟危機的。
不破哲三以馬克思的手稿為基礎來研究《資本論》以及馬克思經濟思想,體現了日本學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嚴謹性和縝密性,彰顯了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視文獻考證和原始文本解讀的‘學術性’”(18)韓立新:《日本馬克思主義:一個新的學術范疇》,《學術月刊》2009 年第9 期。這一突出特征。日本的大月出版社曾于1993 年出版了全九卷的《馬克思〈資本論〉手稿集》,共計23 本,這九卷的手稿集幾乎涵蓋了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歷程中所有的思想焦點、思維斷點、思考路徑、概念界定等重要內容,既是無比珍貴的歷史資料,也是學者們開展學術研究的必要素材。不破哲三以手稿為基礎研究《資本論》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此外,不破哲三認為,當今美國企圖向全世界推行的所謂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本質上仍未逃脫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問題,特別是信用制度對資本主義生產在再生產循環中的助推力,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加無法避免走向危機。所謂新自由主義,不過是通過加大金融杠桿的力量創造“貸款消費”的熱潮,在表面上解決了低收入者的“消費受限”問題,一方面人為地縮短產品的流通過程,制造虛假繁榮,另一方面資本家們從金融經濟中牟取巨額利息利潤,這必將引發危機。“新自由主義通過把美國式金融體制、經濟體制強加給世界,制造了一種危險的舞臺裝置,使得發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瞬間就波及全世界”。(19)不破哲三、鄭萍:《新自由主義的后果及走向》,《紅旗文稿》2010 年第23 期。不破哲三身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前最高領導人,其站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立場上對馬克思再生產論和經濟危機理論的鉆研,對當代資本主義體系的經濟架構和經濟規律所作出的深度探索與思考,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