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易》的節卦談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洪利民
《周易》是古哲先賢“推天道以明人事”“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天人之學,深刻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其成書“人更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世歷三古(上古、中古、近古)”,古往今來,上至王朝鼎革禮樂政教,下至升斗小民日用行藏,《周易》的影響無處不在。2022年6月,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全國性宗教團體發出《關于崇儉戒奢的共同倡議》。為加深對宗教界開展崇儉戒奢教育活動意義的理解,本文擬從《周易》的節卦入手,共同探討中華民族節儉意識的源頭。
《周易》的節卦接在渙卦之后,渙卦是離散之義。《周易·序卦》說:“渙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離散不是長久之道,因此需要加以節制。把一件發散、外擴的物事重新聚合,這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它便是“節”。
節卦下兌上坎,坎為水,兌為澤,是為“澤上有水”。澤的容量是固定的,少則聚積,多則流瀉。《易經解義》中說:“猶水之在澤,盈則溢,而平則容,節之象也。”水滿則溢,水平則容,因此要將水限制在“平”的程度,使之不滿溢也不枯竭,無過猶不及,這就是節卦的基本內涵。下面從六爻依次來分析古哲對“節”的認識:
初九,時節未到,慎密不出。從渙散到回歸,百廢待興之際,有許多東西都需要重建,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必須謹慎不失。初九爻說:“不出戶庭,無咎。”初九位于下卦兌卦之始,兌卦象征少女,深居簡出,注重形象。
同時,兌為口,《周易·系辭》中解釋此爻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孔子認為,禍從口出,言語是禍亂的源頭,君王說話不慎密則失信于臣,臣子說話不慎密則災殃及身,隱秘的事情若不慎密則難以成功。所以由此爻可以悟到時機未到不妄作,以及謹言慎行的道理。
九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發展到九二爻,時機已經成熟,九二進入互震,震為行,為長男,這跟初九代表的少女不同,需要外出闖蕩,建功立業。但此時九二這一長男遇到柔位,為六三所乘,向艱難屈首低頭,當進而不進,當出不出,優柔寡斷,錯失良機,故說“失時極也”。錯失了外出謀事創業的時機,會有兇險,故說“九二,不出門庭,兇”。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說的是同樣的道理。
六三,不節之嗟,咎由自取。六三爻辭為:“不節若,則嗟若,無咎。”六三是下卦兌的上爻,兌為澤,為悅。六三居兌卦之上,有盈滿則溢、過度喜悅之意。同時兌又為口,所以說“則磋若”,悲嘆的樣子。六三以陰爻居剛位,既不當位又不居中,行為失正,不能節制,會出現令人悲嘆的后果。但如果明白這一道理,及時防患,就不會有太大過失。
同時,一旦后果已造成,要反省自己,而不能怨天尤人,《象傳》說:“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六四,安節守份,思不出位。六四爻說:“安節,亨。”《象傳》說:“安節之亨,承上道也。”六四在卦變時未動,卦變之后在互艮(六三、六四、九五)中,艮為止,所以“安節”。六四上承九五,與九五屬于親比關系,下與初九正應,上下關系融洽,又能順承居中守正的九五,亦即“承上道也”。節者,就是適時、適度地調整自己,以使自己適位。六四以陰爻居柔位,當位適位,素位而行,隨遇而安,自然亨通。
九五,甘節如飴,中正以通。九五爻是節卦之主。九五在卦變時,由泰卦九三上來,取得泰卦上卦坤的中位。坤為土,依《尚書·洪范》所言,“土愛稼穡”,而“稼(種植谷物,泛指農業勞動)穡(收割谷物)作甘”,所以九五是“甘節”。九五由下卦上來而取得尊位,是“往有尚”。九五以陽爻居君位,即“當位以節”,又居中守正,德位相稱,順乎天而應乎人,九五之節,王道興矣,故而“中正以通”。
上六,苦節貞兇,物極必反。上六處于上卦坎中,坎為險,為苦難,所以上六之節為“苦節”。孔穎達疏:“節須得中。為節過苦,傷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節不可貞也’。”節是一種態度或手段,而不是目的,為節而節,把節當作目的,未免陷于“苦節”。過度的節制難以持久,繼續堅持將陷入險境,所以爻辭說“苦節,貞兇”。上六已到全卦終位,窮途末路,所以《象傳》說:“苦節貞兇,其道窮也。”
節的本義為竹節,《說文解字》曰:“節,竹約也。”竹節凸起,有纏束之狀,因而可以引申為節制、節儉、約束等義。“節”“儉”“約”基本同義。《周易·節卦》彖曰:“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空心竹子長一段會形成一個節,有利于增加竹子的強度,更好地生長;夏天熱到了一定程度和時間天氣會轉涼,冬天也不會無節制地一直冷下去,天地因為節制,寒來暑往,才有井然有序的四季。人類社會生活也一樣,當效法自然,建章立制,有所節制,才不會勞民傷財。“節”本是自然界中的現象,通過人們的觀察、思考和實踐,逐漸變為指導人們生產生活的道理甚至原則。
知節守節,行有所止。中華民族歷來提倡凡事有度,這緣于深沉的憂患意識。《周易·雜卦》說:“節,止也。”古人說,勢不可用盡,福不可享盡,話不可說盡,避免行事過度陷入亢龍有悔、勢盡反敗的困境。《管子》提出“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否則居家就會難免饑寒,治國就會面臨危險。唐代賢相陸贄也強調“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清代的《格言聯璧》則認為:“言語知節,則愆尤少。舉動知節,則悔吝少。愛慕知節,則營求少。歡樂知節,則禍敗少。飲食知節,則疾病少。”言行舉止,飲食起居,凡事都要知道有所節制,這些看似尋常小事,細枝末節,微不足道,但其中的學問不可小覷。
“節”不只是一種值得推崇的生活態度,更是極具遠見深識的大智慧。各宗教的教理教義均倡導崇儉戒奢,佛經說“節儉用財物,彼得出欲慧”;《道德經》說“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古蘭經》說“你不要揮霍;揮霍者確是惡魔的朋友”;《圣經》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在“利”與“義”激烈碰撞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宗教界要時時檢視信仰的初衷本懷,不迷失方向,不隨波逐流,保持一份獨特的清醒,這對于宗教的健康傳承,助推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都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建章立制,節以數度。卦象曰:“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程頤對此闡發道:“君子觀節之象,以制立數度,凡物之大小輕重高下文質,皆有數度;所以為節也,數多寡,度法制。議德行者,存諸中為德,發于外為行,人之德行,當義則中節。議謂適度求中節也。”說的是“節”需要制度和德行作保障。
東晉的道安大師,從僧團的實際需求和中土漢文化禮儀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行為規則和集體規范《僧尼規范》和《佛法憲章》,嚴肅僧團生活、嚴格戒律持守并規范僧團法事活動。
近年來,中國佛教協會系統修訂了《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信規約通則》《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等多項制度,各地佛教界也要結合當地實際,因時因地修訂規章制度,不斷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同時,制度要有可操作性。
“數度”是指數量和規制要有明確的指標,否則制度難以落實。隋時智者大師為天臺教團制訂了各種定制立法,其中關于僧人平日的生活用度有明確的規定,如對于食器的規定,“食器聽用鐵瓦;熏油二器,甌碗匙筯,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漆、皮、蚌,悉不得上堂”。對食器的材料、顏色、大小等均有定制,其目的是防止有人用了過分華麗名貴的食器,恐自貪著及生他人盜取之念和攀比之心,不利修道。當前各地宗教界也有不少規章制度,但部分條款不夠細化具體,需要完善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少欲知足,養成儉德。物質上的節儉,來源于道德上的自守。節卦各爻中不同的后果緣于對節不同的認識和修養。
從《周易·節卦》九二的“失時”、六三的“不節”和上六的“苦節”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把握時機不當,或者放任不知節制,或者節制過度,結果都不好。相反,初九知“時”而節,六四爻的安于節制,到九五爻甘于節制,表明一個人如果知道了節制的道理,并內化為道德修養,外化為行為習慣,知行合一,亨通吉祥。“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易傳·否》),說是養成儉德可以避免危難。“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意思是用麻料制作的帽子是古代的禮制,但現在改用黑絲來做,比用麻料節省了,我便跟隨大家。諸葛亮的《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在告誡人們要清心寡欲,有所節制。
率先垂范,引領風氣。《周易》強調領導者對節約的主導作用。《周易·節卦》彖曰:“當位以節,中正以通。”領導者秉持中和適度的節約原則,發揮表率作用,帶頭厲行節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大人君子以身作則,必定能夠影響廣大民眾紛紛效仿,化風成俗。
歷史上也不乏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史記·周本紀》說周文王提倡“懷保小民”,征收租稅有節制,禮賢下士,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在田間勞作,兢兢業業治理國家,國力日漸強盛。據《逸周書》記載,文王在臨終時還囑咐武王:“作為君主,不要驕傲,不要奢侈,不要沉湎于女色。要住簡陋樸素的房子,不要浪費百姓的錢財……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令行禁止,王始。”一再強調上位者要明白節制的道理并帶頭踐行。正是文、武兩代君王的“甘節”之行,才為周朝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相反,商紂王不知節制,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由此可見,“節”關乎國運,執政者不可不慎。
《周易·小過卦》象說“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指出君子要效法“小過”之象,行止要超過一般的恭敬,辦喪事時超過一般的悲哀,日常用度超過一般的節儉。“躬自厚而薄責于與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君子對自己更加嚴格要求,在節制這件事上想得更深,做得更過,可以免除人怨,防止禍患,進而可以移風易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危害,提出“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當前佛教界開展崇儉戒奢教育活動,佛教界代表人士有責任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佛祖歷代通載》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其為人也,清儉而寡欲,慈惠而愛物”,古往今來,各大宗教的領袖們勤儉節約、少欲知足的嘉言懿行俯拾皆是,讓人感佩。新時代的宗教界代表人士當見賢思齊,嚴于律己,以實際行動帶動宗教界形成崇儉戒奢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助推全社會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