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校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核心主線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人才培養使命緊緊相連,始終秉持教育精心、管理精細、服務精確和幫扶精準的“四精”工作理念,教育引導各民族學子不斷強化對“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和“五個認同”的思想與行動自覺,在啟智潤心、勵行塑品中培養了一大批政治素質過硬、道德品質優良、文化基礎扎實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預科班學生,探索形成了有益可鑒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模式。
學院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學生朋輩榜樣示范“主引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著重宣傳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凝聚“多元一體”價值追求,在日常教育中側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根植“愛我中華”家國情懷,在榜樣塑造中著力講好身邊的勵志故事、鐫刻“石榴花開”精神譜系。
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有針對性地開設《形勢與政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等思政課程,利用課堂育人主渠道,構筑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模式,系統開展思想理論教育與價值引領?!缎蝿菖c政策》課程有針對性地增加了民族團結進步、宗教政策法規等內容,以專題形式開展理論宣傳。實踐部分由任課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宿舍、走出校園,走進革命圣地與紅色遺址,在實踐探訪中加強對學生的“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和“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引導各民族學生了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方針政策及其國情根源,進一步深入領悟中華復興偉業的民族大義。
發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積極拓展“第二課堂”思政協同育人功能,系統推進“石榴花開”主題思想教育活動。以“逐夢起航、養成塑型”為主線,堅持舉辦各民族預科班開班儀式與結業典禮,精心謀劃并上好“開學第一課”與“結業啟程課”,以“儀式化”為“責任感”賦能,引領學生立大志、樹大德、擔大任;以“理想信念、使命擔當”為宗旨,組織開展各類形式豐富、立意深刻的思政領航與黨班團建設活動,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匯聚民族預科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磅礴力量;以“民族團結、追求卓越”為核心,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度開展各類政策宣講、法規宣教和價值宣揚等理論宣貫活動,組織實施“同心中國行”民族預科班思想動態交流會,引導預科學生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根本意識,筑牢多民族學生團結奮進、融合發展的堅實陣地。
發揮學生朋輩榜樣示范“主引擎”作用。嚴格落實本科高年級“下班黨員”聯系預科學生制度,招募來自民族地區優秀學生干部擔任“朋輩輔導員”和“幫扶聯系人”,著力在思想交流、生活幫扶和深度輔導等方面結對互促,讓預科學生在學習上更有經驗可循,在目標上更有導向可依,鍛造“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學習精神,引導各民族學生聚在一起、學在一起、愛在一起。舉辦“石榴花開·籽籽同心”各民族預科班表彰會,設立“思想引領”“團結奮進”“勤奮好學”“文體之星”“創新實踐”“自立自強”6類優秀學生表彰獎項,首批為18名典型代表進行榮譽授予,將“身邊的星星”具象化,以榜樣示范領航,激發青春正能量,讓榜樣領航蔚然成風,幫助學生樹立“向榜樣看齊、與理工共進”的信念與決心。
著力構建涵蘊“理工特色”、兼備“人文底蘊”、運行“規范有序”的各民族預科學生管理體制,從日常管理、學業管理和園區管理三個方面,將嚴管、細愛與厚教相結合,幫助剛步入大學象牙塔的預科學生形成了規范意識、明確了奮斗目標、找到了前行方向,為其更好成長成才、不斷追求卓越提供了豐沃土壤。
建章立制架柱梁,立足頂層設計規范日常管理。制定出臺《武漢理工大學各民族預科班學生管理辦法(試行)》,落實《各民族預科班班級工作記錄冊》《各民族預科班班主任工作記錄冊》,從學生管理、班級管理和班主任隊伍建設三個層次分別構建完善規章制度;每年堅持更新充實《各民族預科班教育管理年度成果匯編》,健全與規范了民族預科學生“特色不特殊、差別不區別、關愛不溺愛”的管理方式,使預科培養更加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紀可從。
量體裁衣施教育,依托因材施教規范學業管理。結合學生學業水平、特色差異和興趣方向,執行英語分班授課制度,保證最好聽課效果;實施課堂考勤學風督查,開展“無手機課堂行動”,還學生一片學習的“干凈沃土”;發揮學科特點與辦學優勢,依托三大行業特色和深厚校史底蘊,設立自然科學、文史哲學、音樂美術等多學科“求知班”,開通學分制個性化選課渠道,問學生之所需、促文理之互融,開展系列科學意識與人文熏陶養成行動,為每位學生提供學習機會。
美美與共促融合,著眼文體兼修規范園區管理。秉持“多民族整合居住、同一民族分散居住”的原則,積極推進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堅持每學期開展“寢室·變變變”居家環境大升級活動,營造“聚陽生焰,攏指成拳”的融合精進寢室文化氛圍。立足宿舍、拓展操場、輻射校園,堅持“體魄與品格并重”的育人理念,注重在預科學生中養成經常性體育鍛煉習慣,制定“兩早一晚”實施辦法,以操場為半徑,畫出最圓“陽光生活圈”,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堅持引導學生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結合各民族學生、各地域學生、各群體學生的差異化特點,為學生構筑了素質拓展、實踐鍛煉和志愿服務等系列多樣化、個性化風采展示與成長發展平臺,力求真正做到“成就學生的每一個選擇”,助推其成人成才成功,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聚焦“健康觀”教育,構筑“沉浸式”素質拓展平臺。圍繞民族預科學生興趣特點與專長,廣泛組織各類文化、藝術、體育和寢室建設類素質拓展活動,打造了“美美與共”寢室文化設計大賽、“新生逐力”籃球賽與足球賽、“接續奮進”競速接力短跑比賽、“愛在武理”多民族文化藝術節等系列“多彩預科·陽光工程”各民族預科生素質拓展行動,扎實推進各民族學生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引導各民族學子在“沉浸式”的拓展體驗中促進交往交流交融。
聚焦“家國觀”教育,構筑“俯身式”實踐鍛煉平臺。創新各民族學生“實踐育人”新模式,持續推動“第三課堂”課程化、體系化和規范化建設,積極搭建“社會服務、民族體驗、國情調研”三類實踐平臺,開展“國情、社情、校情”三項專題調研和校史館、藝術館溯源活動,組織參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和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引導預科學生立足學校、俯下身子,回望家鄉看中國、放眼中國看世界,在“山河相擁”中種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
聚焦“和諧觀”教育,構筑“互助式”志愿服務平臺。依托多民族義務消防隊陣地載體,致力于民族文化與消防知識傳播,完成校園消防巡邏百余次,發現并處理險情數起,探索出校地安全文化宣傳與多民族融合的志愿服務新模式。積極開展“我為盲人講電影”和自閉癥兒童守護專項行動,廣泛參加武漢馬拉松、武漢軍運會和校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大型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的志愿服務活動下,各民族學生攜手參與其中,學生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良好氛圍。
“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痹诔浞至私獠煌褡孱A科學生家庭情況、成長環境、個性特點與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秉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學院在嚴管厚教的基礎上更突出“細愛”,提供靶向性精準資助服務,為民族預科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提供全方位、多領域的關懷保障。
保障與發展結合,持續推進資助育人。按照“細致認定、細心幫扶、細膩育人”的標準,圍繞“獎、貸、助、補、減”五位一體資助體系,應獎則獎、應助盡助。面向建檔立卡學生,實現一人一策、專項幫扶;面向家庭經濟特困學生,實現國家助學金與助學貸款資助全覆蓋。堅持將“扶困”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廣泛開展以感恩自強為主旨的“添翼翱翔”系列資助育人活動,把學院主動幫助學生緩解經濟壓力的責任擔當切實轉化為學生成長成才的自我激勵,營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資助育人體系。
望聞與問切并舉,重點幫扶特困學生。依托輔導員、班主任和生活助理等學生管理隊伍深入學生群體中,充分識別、挖掘在學業、經濟、心理、人際等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通過一對一建檔立卡,圍繞成長服務需求,結合學生的學業學習、性格發展、社會生活和身心健康等情況,精準制定個性化幫扶方案、量身打造適應性發展計劃,通過“春雨心田”工作坊、朋輩互助“停泊港”和深度輔導等形式,在適應教育、時間管理、習慣養成和專業選擇等多方面及時、持續給予學生舒心、暖心、貼心的指導幫助,合力做到生活上關心、學業上幫扶、成長上關懷、發展上關切。
尋訪與架橋互聯,建立家校聯動機制。依托學院實習實踐、社會服務平臺,持續開展“向著春天進發”家訪活動,堅持訪問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家庭,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反饋溝通信息、提供精準幫扶,充分體現學院關心關愛各民族學生的積極態度和主動助力國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社會責任。實時更新與完善在籍學生的生源地和家庭相關信息,建立起學生家庭所在社區、派出所與包戶干部信息簿,切實搭建起“學校-生源地-家庭”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服務平臺,構筑家校協同合力育人橋梁。
春華秋實滿庭芳。從這里,走出了全國青少年主持人大賽季軍獲得者艾山江、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二等獎獲得者李欣鑫、湖北省民族團結演講比賽一等獎獲得者阿迪拉、參軍入伍立志報國好男兒艾熱番等一批在多彩青春舞臺熠熠生輝的“石榴群星”,涌現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動發起各民族學子“共抗疫情·愛國力行”主題倡議、率隊獲“青年中國行·青年影音”全國短視頻大賽第五名榮譽的土家族姑娘李華君,以及將無限熱愛抒寫在入黨申請書上、在本科階段最早加入黨組織并擔任黨支部書記的維吾爾族姑娘古麗孜巴·吾守爾江等一批在關鍵領域時時處處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的“薪火榜樣”。一顆顆、一粒?!笆褡选保阼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征程中,走向一簇簇“石榴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