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發達國家鄉村轉型特征與中國特色鄉村發展路徑探索

2022-04-06 10:20:53洪仁彪張忠明李樹君
農業工程學報 2022年15期
關鍵詞:發展

洪仁彪,張忠明,李樹君

發達國家鄉村轉型特征與中國特色鄉村發展路徑探索

洪仁彪,張忠明,李樹君

(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業與農村規劃研究所,北京 10012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該研究提煉了西方發達國家鄉村發展實踐中功能轉型、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村落轉型和政策演進等方面的共性特征,總結了中國鄉村具有擔負糧食安全任務、并聯式現代化環境、家戶小農主體、流動性多元化社會、聚落空間變革、發展基礎薄弱等方面的特性。在此基礎上,探索提出了樹立城鄉等值理念、重視糧食生產與農業現代化、培育壯大鄉村二三產業、以精明收縮指導空間優化、鞏固鄉土文化和創新機制政策等中國特色鄉村發展路徑建議,為中國鄉村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為政策制定提供策略參考。

鄉村振興;發達國家;鄉村轉型;中國;鄉村發展路徑;農業農村現代化

0 引 言

當前,中國已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如何看待鄉村,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對于謀劃鄉村振興路徑和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先后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從西方發達國家的鄉村建設實踐中提取規律特征,可以為中國的鄉村振興提供重要參考。

國內外對于鄉村發展已進行了諸多研究。鄉村內涵特征是研究鄉村發展規律的起手,尼克等[1]綜合了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建筑學和規劃學等西方學者的觀點后指出,鄉村是與城市相對應的“人口低密度”區域,具有特殊的空間結構,以及獨特的經濟體系、文化形態、社會模式和生活方式。胡曉亮等[2]辨析了國內外學者對鄉村概念的理解,認為鄉村概念是不斷變化的,在不同階段擁有不同的內涵。部分學者比較了西方各國鄉村發展歷程,提煉出鄉村演進規律,湯爽爽[3]指出鄉村發展經歷了單一功能到功能分化,再到多功能協調的演進;姚龍等[4]認為鄉村發展是鄉村由落后狀態向發達狀態進步、轉化的過程,是特定鄉村地域系統內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穩定增長、社會和諧進步、環境不斷改善、文化持續傳承的良性演進。還有的學者研究了鄉村演化機制,葉超等[5]提出城鄉關系變化與鄉村演變高度相關,陳誠[6]認為政策是鄉村演變的重要推手,張俊杰等[7-9]發現各國都把規劃作為重要政策工具,規劃在鄉村演變中起著重要作用。姚龍等[4,6,10-12]通過案例分析,指出各國鄉村發展路徑是自身資源條件、社會經濟發展和政策措施共同作用的結果。鄒一南等[13-14]研究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認為歷史悠久、黨的領導、人多地少、“并聯式”發展、共同富裕是中國鄉村振興的重要特征,要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各種研究從不同角度梳理了各國鄉村發展脈絡,揭示了各國鄉村的變遷特點和政策走向,但對各國鄉村演進的共性特征研究仍然存在系統性不足、規律性模糊等問題。同時,對中國鄉村的發展特點和鄉村建設的時代特征分析依然有待深化。鑒于此,本文選擇英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典型發達國家,通過對比分析各國鄉村發展的歷程和轉型機制,找出其中的共性特質,總結鄉村發展的規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剖析中國鄉村振興的國情農情鄉情,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路徑,為鄉村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為政策制定提供策略參考。

1 西方發達國家鄉村轉型特征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實現了鄉村繁榮。盡管各國歷史條件與發展環境不同,發展進程與變遷路徑相異,但在鄉村功能、經濟體系、聚落空間、社會結構,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演進特征。

1.1 鄉村功能轉型特征

發達國家的鄉村功能轉型總體上經歷了從“農業生產功能為主的生產主義”階段到“生態與休閑消費功能快速提升的后生產主義”階段,再到“多功能協調發展的城鄉等值化”階段的演化。二戰結束后,提高糧食自給率成為各國的迫切需要,鄉村功能定位在進行農業生產,提供糧食等重要農產品。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伴隨經濟發展、城鎮化水平提高,社會對健康營養食品、精神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長,對環境保護日益重視,提供優質農產品、觀光休閑產品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成了鄉村發展的重點內容,隨之,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迅速發展,鄉村空間從生產基地逐漸商品化為消費區域。20世紀90年代后,為進一步推進區域協調和城鄉互補,發達國家陸續將鄉村置于與城市等值的地位,鄉村的生態保育、文化傳承、社會穩定等多元價值得到了深度挖掘,鄉村不僅成為多元產業的承載地和城鄉居民共同的居住休憩場所,更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

在各國鄉村功能價值演化路徑中,可以看到3個共同特點:1)糧食生產具有國家安全層面的戰略地位[1]。只有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鄉村的經濟發展、生活居住、生態維護、田園景觀和歷史文化等多種功能才會得到有效發揮。2)鄉村功能演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鄉村從弱功能低水平到強功能高水平的螺旋式升級是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匹配的,在城鎮化水平達到60%以上時,對鄉村的生態、居住、旅游、文化等多功能需求將快速增長。3)國家政策對鄉村向多功能轉變具有關鍵引導作用。經濟政策引導人口和資本流動方向,調整著鄉村經濟結構;空間規劃決定了土地的用途,調整著鄉村的人地、產地關系;生態文化政策等直接決定著鄉村功能的結構模式,調整著鄉土文化的傳承和利用方式。進入21世紀,保持鄉村多功能性已經成為鄉村發展政策的重要內容。

1.2 鄉村經濟轉型特征

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將農業作為鄉村的基本產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采取各種措施相繼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但由于農業與二三產業生產率差距日益增大,在GDP中占比不斷降低,農業吸納就業、帶動增收和支撐鄉村發展的作用逐漸減弱,鄉村出現衰退。為此,各國采取推動工業下鄉、發展鄉村旅游業、培育房產業和服務業等措施,吸引城市人口、資本到鄉村居住、投資,重塑了鄉村經濟。英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大力扶持鄉村企業發展,支持鄉村小微經營和農業多樣化經營,開展鄉村文化和傳統文物保護開發活動,振興鄉村旅游業[15]。到2004年,英格蘭的鄉村產業中,農業占10%左右,制造業和建筑業占20%,第三產業占70%左右,其中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尤其引人注目[16]。法國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施“工業去中心化”政策,引導城市產業向鄉村分散,到20世紀90年代,中小企業成為鄉村經濟的新支柱。鄉村新村民的遷入帶動了鄉村旅游和地產服務業的蓬勃興起,在歐洲,服務業已經成為鄉村地區主導產業,2010年服務業提供了65%的地區生產總值和59%的就業崗位[17]。在美國,177家世界500強企業主要分布在小城鎮,旅游休閑產業發展較好的農業縣,人口增長率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

各國鄉村經濟轉型過程具有3個共同特征:1)從農業經濟為主轉向非農經濟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的增收地位與就業地位下降,生態和景觀作用提升。非農產業成為鄉村的經濟支柱,發展鄉村旅游、工業、房產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成為維持鄉村活力的重要舉措。2)經營主體從農民為主轉向小企業為主。小企業在鄉村布局,建設投資少、運營成本低,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鄉村成為了小型企業的搖籃,個體經濟集聚成為了鄉村經濟的重要特征[1]。3)經濟政策從農業補貼轉向鄉村空間管理。政策從關注農業生產效率轉為關注商品化的鄉村空間,調整土地利用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絡、營造鄉村美好景觀成為提升鄉村經濟水平的重要措施。

1.3 鄉村社會轉型特征

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和博格“推-拉理論”認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必然帶來人口的流動[19]。鄉村人口的變化改變了鄉村社會的組成,社會運行和治理方式也隨之改變。城市遷居群體陸續進入鄉村,帶來了資本和技術,活躍了鄉村經濟,但對鄉村發展模式、文化體系和社會關系帶來沖擊,引發社會生活的矛盾沖突[20]。例如,德國鄉村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空間分散化、居住層次分異化、地方文化多元化趨勢[21],鄉村原有的社會理念和生活方式逐漸邊緣化,部分以原住農民為主的社區在新的鄉村結構中成為“膠囊型社區”。

各國的鄉村社會轉型呈現5個共同特征:1)社會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原有的鄉村居民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量離開了鄉村,而逆城市化促進非農產業從業者、房地產投資者、旅游者、養老人員來到鄉村,鄉村從原來單一農戶群體轉變為非農戶為主的多元群體。2)社會結構從緊密轉向松散。居住群體的重組帶來了社會關系的變化,鄉村原有的血緣、地緣關系降低,以利益為紐帶的業緣關系增強,內聚力減弱,市場力提高,村莊從“共同體”緊密結構過渡到“社會性”松散結構。3)社會聯系從封閉走向開放。新移民帶來了新的社會關系和交流方式,疊加交通設施和信息網絡的改進,鄉村居民與外界的聯系更加開放、多元,人口、資本、技術、信息在城鄉之間、鄉村之間的流動更加頻繁,鄉村系統從穩定性轉向流動性。4)社會價值觀由同質轉向異質。教育的進步、人際的交流促進了鄉村居民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變化,村民更加崇尚理性的社會關系,個性化、自由化成為新的人生取向。5)社會管理從內部自治走向多元共治。在傳統社區,村民自己制定規則,決定鄉村發展方向和建設方案。隨著政府政策作用的增強,經濟和商業的發展,以及村民多元化引起的沖突增加,現代社區的發展和建設越來越受法律、政府、企業的約束和引導。

1.4 鄉村村落轉型特征

村落是人們在鄉村生產、生活和進行各種經濟社會活動的重要載體[22]。鄉村功能、經濟、社會的轉型對鄉村提出了新的空間需求和村落布局邏輯。在城市化過程中,法國的大村落規模逐漸增大,而偏遠地區小村落走向消亡,鄉村類型分化成城市型鄉村、薄弱鄉村和新興鄉村等類型[20]。日本、韓國在鄉村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房屋空置、公共基礎設施運營困難、社區功能衰退等問題,后期通過村莊布局更新,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以及公共服務設施“中心+圈層”配置,提高了鄉村的活力[23]。德國通過“土地整理與村莊更新”運動,鄉村的土地利用、聚落結構、聚落形態、建筑風格發生了巨大變化[24],重新煥發了鄉村活力。

村落變化主要有5個方面的特征:1)村落總體規模縮減[23]。1990-2018年間,英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韓國等6個國家總人口增長了17.40%;而鄉村人口卻由1.50億減至1.20億,下降了20%,占總人口的比例由24.54%下降到16.77%。盡管后工業化時期,各國制定了諸多政策應對鄉村收縮,促進了鄉村人口回流,但鄉村規模總體上仍呈收縮態勢。2)村落布局集聚化。隨著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技術水平的進步、經濟境況的改善,特別是建設需求的變化,建房選址導向由便于農業生產逐步轉向便于就業和生活,村落向交通干道沿線、公共服務中心集聚。3)村落類型分異化。在地域條件、區位交通、技術經濟和政策的綜合作用下,村落逐步分化,除農業資源豐富而二三產業發展條件不足的鄉村保持農業主體功能外,城市周邊的鄉村演化成工業型村落,具有觀光資源的鄉村發展成旅游主導型村落。4)村落等級化。村落類型的分化帶來村落規模和村落地位的差異,具有產業、教育、醫療等資源的村落升級成為具有輻射作用的中心村或集鎮,與其他村落一起形成“集鎮—中心村—一般村”規模等級結構。5)村落內部空間多元化。在鄉村功能的迭代演進過程中,生活設施、文化娛樂、人文交流等生活空間需求日益增多,工業、旅游、商服等方面的生產空間規模大量提升,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景觀等方面的生態空間成為建設重點,村落空間由農業生產與村民居住主體功能空間向生活、生態、生產多元復合空間轉變。

1.5 鄉村政策演進特征

19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順序發展的“串聯式”現代化過程,城鄉關系從同一到對立,又走向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和社會對鄉村的認識不斷提高,鄉村政策的理念導向、施政對象、動力設計、途徑謀劃等隨之變化。1)在政策理念上,從鄉村服務于城市轉向城鄉等值化。城市化前期,鄉村政策以促進鄉村向城市提供農產品和勞動力為導向。城市化后期,以城鄉協同發展為導向,城市反哺鄉村,提供城鄉均等化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16]。2)在政策內容上,從單一部門政策轉向綜合性鄉村區域政策。二戰后,政府根據農業和村莊建設需要分別出臺相應的政策。隨著對鄉村多功能的日益重視,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以法律為保障、國土空間規劃為引導約束、鄉村整體繁榮為目標的區域發展政策。德國的“整體性鄉村更新計劃”、法國的“鄉村整治規劃”和《鄉村復興區政策》,日本的《食品、農業和農村基本法》都以區域整體作為對象。3)在政策著力點上,從外源性助推演進到內生性激勵。二戰后,各國普遍通過政策撬動財政資源和社會資本建設鄉村。這種外部力量的介入方式為鄉村帶來了資金、技術以及現代管理觀念等,但也忽視了鄉村居民自主性和地方經濟文化特殊性,致使鄉村發展深陷主體迷失與作用異化困境[25]。為此,各國相繼轉向內生式發展模式,通過發掘鄉村當地的自然與文化資源等內部潛力,合理有效利用外部經濟、技術、智力資源提升內生發展能力[25]。日本在“一村一品”運動中,聚焦各村技術、產業、文化、市場等方面的地方獨特性,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定居吸引力。韓國的“新活力”事業通過挖掘當地的特色與資源,改善發展“軟環境”,推動區域發展[23]。德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把內生型發展優先作為空間規劃的基本原則,2002年又將內生型發展作為“德國的未來前景”[26]。4)在實施路徑上,從自上而下轉向多元主體上下協同。把國家的引領作用與民眾的自發創造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是西方國家鄉村發展的重要經驗。20世紀80年代,英國鄉村發展戰略的制訂由“自上而下”轉向“自下而上”,注重地方的需求,強調社區的建設。韓國的新村運動也由前期的“官主導、民參與”,改為后期的“民主導、官支援”[27]。

2 中國鄉村發展特征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14多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在歷史底蘊、資源稟賦、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和鄉村基礎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

2.1 立足國內確保糧食安全是基本國策

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糧食需求量大,解決14多億人的吃飯問題歷來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糧食需求仍將呈剛性增長,預計到2030年前后,谷物需求將達到峰值的7.1億t,即每年需增產100多億斤[28]。這么大的需求量在國際市場既買不到也買不來[29]。據測算,中國糧食在可獲得性、質量安全的指標評分僅為67分和73分[30]。近幾年,受新冠疫情、俄烏局勢等影響,糧食出口禁令頻發,國際糧價飆升,全球糧食供應鏈極不穩定,中國利用國際市場的空間更加收窄。正是基于國家戰略和國際市場的考慮,黨中央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但由于資源硬約束[30]、糧食作物面臨非糧產業競爭擠壓等原因,國內糧食產能擴大的難度也在增加。緊張的糧食供求關系決定了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中國鄉村建設首要而長期的任務。

2.2 “并聯式”現代化是鄉村發展的時代特征

發達國家的鄉村現代化是在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且城市化率為工業化指數兩倍左右之后發生的。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吸收了大量的鄉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業現代化。之后,逆城市化又推動了工業的再布局和人口的“回流、歸鄉”,促進了鄉村的復興。發達國家走的是工業化、城市化、鄉村現代化順次推進的“串聯式”現代化之路。中國作為“追趕型”國家,走的是“并聯式”發展道路,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推進,前一階段的任務沒有完成,后一階段的工作已經開始,時間壓縮、目標多重、任務疊加。中國目前處于工業化后期和城鎮化中期,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89%,僅為工業化率的1.7倍。在這個階段推進鄉村振興,仍然面臨許多困境。首先,城市的虹吸作用仍在持續,資源要素總體上仍從鄉村流向城市,在鄉村發展二三產業推力不夠,這也是部分縣域開發區發展無力的部分原因所在。其次,鄉村青壯年勞力持續外流,鄉村勞力素質下降,空心化村莊逐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運行成本上升,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和服務均等化難度加大,嚴重影響了鄉村對產業和人口的吸引力;同時,國家財政收入有限,無法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對農業生產和鄉村建設進行高額補貼,鄉村發展外源支撐乏力;此外,城市居民收入不高,到鄉村消費能力弱小,加上鄉村要素市場瓶頸難以破解,鄉村從生產基地轉變為消費區域的動力不足。在“并聯式”現代化的宏觀環境下,如何既充分利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成果,又克服其負面影響,增強鄉村發展的動力,是鄉村發展的核心問題。

2.3 家戶小農是鄉村發展的主體力量

中國是家戶制國家[31],家戶小農眾多并將長期存在是中國鄉村發展需要面對的基本現實,也是中國特色鄉村發展道路最大的特色。2020年,全國農村有農戶2.73億戶,其中經營耕地10畝(約0.67 hm2)以下農戶占73.3%[32];即使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70%,全國仍將有4億多人生活在農村。家戶小農既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單元,也是一個獨立的社會組織細胞,對鄉村發展發揮著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從對社會的貢獻角度看,家戶小農是鄉村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的基石。家戶制強調人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其堅韌不拔、誠信友善、守望相助、家國一體的傳統美德[33],成為鄉村善治的精神支柱。而兼具生產與生活雙重功能的特性賦予了家戶小農發展的“韌性”,具有環境的適應性、面對外部就業壓力時回鄉的靈活性,這種韌性鑄就了社會穩定的根基[31],成為社會的“穩定器”和“蓄水池”。同時,家戶小農還是農耕文明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承載著鄉村記憶,維護著鄉村生態[33]。然而,從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角度看,小農經濟存在先天不足。戶均規模小、土地碎片化、勞動力老齡化,不利于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市場競爭力不強。因此,在農業資源有限、“四化同步”難以充分解決鄉村勞動力就業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對家戶小農賦能育力,克服其短板弱項,有效發揮其對鄉村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價值和功能,是推進鄉村建設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2.4 流動性多元化是鄉村社會的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中國鄉村保持著群體的單一性、經濟的相對封閉性和社會關系的穩定性。改革開放以后,剛性的城鄉二元體制逐漸松動,鄉村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村民個體開始從家庭、宗族、集體等組織結構中脫嵌出來,形成流動著的、多元化的鄉村社會。隨之,農民分化愈來愈明顯,村民由原來單一的農業勞動者群體,轉變為包括農業勞動者、農民工、雇工、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鄉村企業管理者、農村管理者等多元主體的集合。富豪型、富裕型、小康型、溫飽型、貧困型等不同層次收入的家庭類型顯現,社會經濟地位差距拉大[34]。職業分化和收入分層使得社會關系多元化,單純的鄉親關系轉變為鄉親、雇傭、管理、商務等多重關系,農民由“集體人”變成“社會人”,鄉村社會由“熟人社會”變成“半熟人社會”,維系鄉村社會的血緣、地緣以及人情關系逐漸由業緣關系取代,差序格局、倫理本位轉變為利益格局、市場本位,身份認同走向契約認同。多元化的社會又催生了多元的思想文化,農民不僅追求更好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得傳統鄉村文化失去了傳承的土壤,部分文化出現了異化。鄉村社會流動性、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給鄉村善治增加了難度,提出了挑戰[35-36]。

2.5 聚落空間優化是鄉村空間治理的重點難點

城鎮化、工業化和鄉村發展驅動中國鄉村空間格局產生了巨大變化。在村莊總體布局方面,村落整體數量趨減與發展類型更加多樣并存。從1990年到2018年,行政村從100.01萬個減少到54.2萬個,自然村從377.3萬個減少到245.2萬個[37],相當于每天消亡130多個。由于區域稟賦、經濟發展和政策導向的差異,村莊從“同質同構”走向“異質異構”。工業型村莊、旅游型村莊、電商型村莊不斷涌現,這類村莊經濟實力強,成為人口持續增長的實心村,而經濟薄弱的村莊成為了空心村。2016年空心化率不低于5%的空心村占比為57.50%,人口實心村僅為12.15%[38]。村莊的分化加速了村莊布局的重構,村莊聚落從均態分布,分化為“單核集聚”“多核結構”“單中心體系”“多中心網絡”等多種布局類型。在村莊內部空間方面,村莊用地粗放擴張與新的功能空間短缺并存。從1990年到2016年,全國鄉村人口從8.41億人下降到5.73億人,降低了31.87%,村莊現狀用地面積卻從1 140.1萬hm2增加到了1 392.2萬hm2,增加了22.11%[37],部分地區農村宅基地閑置、房屋廢棄現象嚴重。同時,非農產業、公共服務、休閑娛樂和生態等新的功能需求越來越大,鄉村空間正在由簡單的居住、耕作組合走向居住、農業、工業、商業、旅游等多元化組合,村莊內部均衡分散化的“小聚居”體系開始瓦解[39],但與新功能相適應的空間結構仍未形成。作為經濟、文化、生活、生態功能的載體和各種群體權益的載體,空間結構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成色和質量,如何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作用,協調各方利益,優化空間布局,滿足發展需要,是鄉村空間治理的難點重點。

2.6 “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是鄉村發展的現實基礎

在新發展階段,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其中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目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明顯,2020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6∶1,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差距始終保持在3倍以上[40];城鄉在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險、社會福利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41]。農民收入的區域差異、群體差異較大,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為最低省的3.22倍,高收入群體戶平均收入是低收入群體戶的8.23倍[42]。縣域經濟薄弱、鄉村產業單一、就地就業崗位短缺、生產要素沉積、鄉村空心化等問題難以在短時期內明顯改變。發展基礎薄弱、體制機制不完善仍將是鄉村發展面臨的困境,推進共同富裕任務艱巨。

3 中國特色鄉村發展路徑探索

中國鄉村振興需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但又不能照抄照搬,必須立足國情農情鄉情,走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之路。

3.1 城鄉等值化是鄉村發展的前提

城鄉關系及演變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和標志,以城鄉等值化提升鄉村功能、協調城鄉關系,是發達國家的重要經驗。中國已經進入城鄉融合階段,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指出,要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城鄉等值化并不是要求城鄉同質,而在于推進城鄉具有同等的產業、社會、政策地位和生產、生活品質。從這個意義上,城鄉等值化不是農村城市化,也不是對城市的線性追趕,而是通過充分發揮農產品保障、環境協調、社會穩定、家園價值和經濟腹地等功能[43],實現鄉村系統功能重組和綜合價值提升,形成城鄉各美其美、功能互補、空間聯動、文明共享、設施均等、共生共榮的融合狀態。

3.2 糧食生產與發展現代農業是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在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有限、工業化起步晚、城鎮化相對滯后的中國,沒有農業現代化,就無法實現國家現代化。中國農業現代化既不能照搬歐洲把農業置于旅游休閑、鄉村房地產和生態環保之后的做法,又不能仿照美國大規模、機械化經營模式,也無法采取日韓依靠高補貼、高價格維持小農戶高收入的策略,必須探索適合自身環境條件的發展路徑。首先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貫徹大食物觀,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保總量、保多樣、保積極性,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其次是走適度規模農業現代化之路,針對不同類型的產業和農戶特征,完善多種組織形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44],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通過內涵式發展方式,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增強質量效益競爭力。

3.3 二三產業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在鄉村區域,單靠農業內部生產力的提高,難以有效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45]。基于中國現階段農業現代化擠出大量勞動力,但又難以被城市大幅度吸收的情況,迫切需要加速鄉村產業結構轉型,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和鄉村穩定發展。首先是壯大農業產業鏈,做優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物流倉儲業、鄉村旅游、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業效益。其次是推動非農二三產業下鄉,發展生活服務、互聯網創業、健康養老、文化創意、培訓研學等適宜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再次是培育縣域經濟發展增長極,把小城鎮、縣級產業園區作為城鎮和鄉村的重要聯系節點,承接大中城市產業轉移,發展新型社區,推動職住平衡。同時,積極激活鄉村要素,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加快改革創新,盤活農村土地,充分釋放農村土地資產功能[46]。

3.4 精明收縮是鄉村空間的優化策略

鄉村土地整治是發達國家解決鄉村發展問題的重要切入點。針對中國村落總體衰減、村莊空心化、建設用地粗放經營等狀況,鄉村空間建設擬采取“精明收縮”策略,達到“總體減量、存量升級”。首先是推動村莊“精明布局”,開展鄉村布局規劃和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根據村莊發展基礎和前景,確定村莊發展類型、發展規模和結構,促進村落的有序更新,引導形成“集鎮-中心村-一般村”村莊布局。其次是推動村莊資源“精明利用”。通過村莊搬遷撤并、村內閑置土地復墾整治、居住空間置換調整等措施,將沉淀的閑置資源利用起來,用于新產業新業態新功能發展。再次是推動村莊空間“精明調整”。根據鄉村發展需求,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產業空間從農業空間向多產業空間拓展,生活空間從“原住民”空間向“多元化村民”生活空間發展,生態空間向生態與景觀空間復合。在空間優化的過程中,切實保護體現歷史文化的宗廟、祠堂文化和生活價值空間,以及體現村民生產生活的田園、村莊肌理和聚落空間,保持鄉村的“鄉村性”。

3.5 鄉土文化是鄉村發展的社會基礎

地方歷史文化基因具有鄉村的縱深感與獨特性,是鄉村的魅力所在。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鄉村振興,首先要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農耕文化,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次是筑牢農村思想道德陣地,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采取符合鄉村特點的方式、方法、載體,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入農村生產生活之中。同時還需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公共文化供給模式,增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推進“三治”建設,促進鄉村善治[47]。

3.6 機制政策創新是鄉村發展的重要支撐

長期以來的二元結構阻礙了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有效配置,迫切需要創新體制機制,為鄉村發展提供制度支撐。首先是構建鄉村區域發展政策體系,出臺有關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綜合發展的區域發展政策,在物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和治理的現代化方面全方位發力,提高政策的綜合性、協同性和落地性。其次是創新內生動力激活機制,破除機制障礙,引導土地、人才、資金、技術、科技等先進要素更多地向鄉村流動,實現鄉村資源的效益轉化。同時,需要建立健全城鄉等值導向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總結提煉發達國家鄉村轉型發展的共同特征,立足中國鄉村發展的特質,探索提出了中國特色鄉村發展路徑建議:

1)鄉村轉型發展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戰略影響著鄉村的地位和功能的發揮。當前,中國已經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進程,“三農”工作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認清鄉村地位,鄉村又如何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和要求,需要進一步研究。

2)發達國家的鄉村現代化是在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后實現的,鄉村轉型具有堅實的外部支撐和充分的發展需求。在中國“并聯式”現代化大環境下,鄉村如何應對城市的虹吸效應,如何激發內生動力,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3)發達國家鄉村在功能轉型、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村落轉型和政策演進中呈現出諸多規律性特征,但具體做法各有不同。本文提出了中國鄉村發展的總體特點和總體路徑,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差異明顯,還需針對不同區域鄉村特點開展針對性研究,提出針對性路徑措施。

4)在發達國家的實踐中,政策對鄉村轉型發展具有關鍵引導作用,中國的社會制度決定了政策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如何發揮中國的制度優勢,構建與中國國情相適應、與鄉村發展需求相匹配的綜合性鄉村政策體系,仍需進一步探討。

致謝: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輝研究員對本文的選題、思路和觀點給予了全方位的建設性建議,在此深表感謝!

[1] 尼克·蓋倫特,梅麗·云蒂,蘇·基德,等,閆琳譯. 鄉村規劃導論[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2] 胡曉亮,李紅波,張小林,等. 鄉村概念再認知[J]. 地理學報,2020,75(2):398-405.

Hu Xiaoliang, Li Hongbo, Zhang Xiaolin, et al. On the re-cognition of rural definition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75(2):398-40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 湯爽爽. 法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政策與啟示[J]. 農業經濟問題,2012,33(6):104-109

[4] 姚龍,劉玉亭. 鄉村發展類型與模式研究評述[J]. 南方建筑,2014(2):44-50

Yao Long, Liu Yuting. A review on the type and model of rural development[J]. South Architecture,2014(2):44-5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5] 葉超,曹志冬. 城鄉關系的自然順序及其演變:亞當·斯密的城鄉關系理論解析[J]. 經濟地理,2008,28(1):79-95.

Ye Chao, Cao Zhidong. A review concerning Adam Smith's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J]. Economic Geography,2008,28(1):79-9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6] 陳誠. 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鄉村政策演變與鄉村地方重組及其不確定性的理論分析[J]. 地理科學,2020,40(4):563-571.

Chen Cheng.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state rural policy evolution, rural locality reconstitution and its uncertainty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4):563-57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7] 張俊杰, 歐陽世殊. 整合性鄉村更新實踐及其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啟示[J]. 熱帶地理,2016,36(6):985-994.

Zhang Junjie,Ouyang Shishu.Integrated village renewal practic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Weyarn, Germany[J].Tropical Geography,2016,36(6): 985-99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8] 系長浩司[日],宋貝君譯. 日本農村規劃的歷史、方法、制度、課題及展望:居民參與、景觀、生態村[J].小城鎮建設,2018(4):10-13.

Koji Itonaga, Translated by Song Beijun. History, methods, institutions,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of rural planning in japan: Public participation, landscape and eco-village[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18(4):10-1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 張立. 鄉村活化:東亞鄉村規劃與建設的經驗引薦[J]. 國際城市規劃,2016,31(6):1-7.

Zhang Li.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roductions for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6,31(6):1-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0] 劉志榮. 德國鄉村發展的做法及啟示:赴德鄉村建設規劃標準體系培訓情況報告[J]. 農村工作通訊,2019(6):61-64.

[11] 喬婷. 發達國家和地區鄉村振興經驗及借鑒[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6):89-97.

Qiao Ting. The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on[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2020,46(6):89-9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2] 蘆千文,姜長云. 鄉村振興的他山之石:美國農村政策的演變歷程和趨勢[J]. 農村經濟,2018(9):1-8.

[13] 鄒一南.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時空特征與實踐邏輯[J].理論視野,2022(3):43-49.

[14] 劉守英. 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路徑[J]. 經濟學動態,2021(7):12-21.

Liu Shouying. The unique path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21(7):12-2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5] 龍曉柏,龔建文. 英美鄉村演變特征、政策及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示[J]. 江西社會科學,2018,38(4):216-224.

[16] 德意英農村發展考察組. 德意英三國農村發展考察及其啟示[J]. 中國發展觀察,2007(7):55-57.

[17] 趙文寧. 1950-2010:戰后歐洲鄉村發展理論與規劃策略回顧[J]. 小城鎮建設,2019,37(3):5-17.

Zhao Wenning. 1950-2010: The overview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trategy in post-war Europe[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19,37(3): 5-1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8] 朱寅健. 鄉村旅游:美國經驗與中國借鑒[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9(2):66-73.

Zhu Yinjian. Rural Tourism: The exper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ference for China[J].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2020,39(2): 66-7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9] 李家偉,劉貴山. 當代西方人口遷移與流動的理論、模式和假說述評[J]. 新學術,2007(5):83-86.

[20] 范冬陽,劉健.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的鄉村復興與重構[J]. 國際城市規劃,2019,34(3):87-95.

Fan Dongyang, Liu Jian. Rural renaissance and rural restructuring in France after World War II[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9, 34(3): 87-9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1] 黃璜,楊貴慶,菲利普·米塞爾維茨,等. “后鄉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當代德國鄉村規劃探索及對中國的啟示[J]. 城市規劃,2017,41(11):111-119.

Huang Huang, Yang Guiqing, Misselwitz Philipp, et al. Post-rural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Can China learn from new planning approaches in contemporary Germany[J].City Planning Review,2017,41(11):111-11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2] 周國華,戴柳燕,賀艷華,等. 論鄉村多功能演化與鄉村聚落轉型[J]. 農業工程學報,2020,36(19):242-251.

Zhou Guohua, Dai Liuyan, He Yanhua, et al. Rural multifunctional evolution and rural settlement transform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20, 36(19): 242-25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3] 張立,李雯騏,白郁欣. 應對收縮的日韓鄉村社會政策與經驗啟示[J]]. 國際城市規劃, 2022,37(3):1-9.

Zhang Li, Li Wenqi, Bai Yuxi. Rural social policies and experiences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in response to rural shrinkage[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22, 37(3):1-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4] 孟廣文,Hans Gebhardt. 二戰以來聯邦德國鄉村地區的發展與演變[J]. 地理學報,2011,66(12):1644-1656.

Meng Guangwen, Hans Gebhardt. Rur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since the 1950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12):1644-165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5] 張文明,章志敏. 資源·參與·認同:鄉村振興的內生發展邏輯與路徑選擇[J]. 社會科學,2018(11):75-85.

Zhang Wenming, Zhang Zhimin. Resources, participation and identity: Logic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path sele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8(11): 75-8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6] 錢玲燕,干靚,張立,等. 德國鄉村的功能重構與內生型發展[J]. 國際城市規劃,2020,35(5):6-13.

Qian Lingyan, Gan Liang, Zhang Li, et al. The func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Germany[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20, 35(5):6-1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7] 趙民[韓],李仁熙. 韓國、日本鄉村發展考察:城鄉關系、困境和政策應對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 小城鎮建設,2018(4):62-69.

Zhao Min, Lee Inhee. Evolv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dilemmas and policy Agendas: Lessons from Korea and Japan[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18(4):62-6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8] 杜鷹. 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下)[J]. 農村工作通訊,2020(22):17-21.

[29] 杜鷹. 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上)[J]. 農村工作通訊,2020(21):35-38.

[30] 馬建堂. 邁向2035年的中國鄉村[M].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21.

[31] 陳軍亞. 家戶小農:韌性國家的歷史社會根基[J]. 學海,2021(1):14-20.

[32] 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 2020年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計年報[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33] 徐勇. 以農民特性為視角的田野政治學[EB/OL]. (2021-02-27)[2022-01-10],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5317.htm.

[34] 劉奇. 轉型期農村經濟社會形態與結構的變化特征[J]. 中國發展觀察,2007(2):23-25.

[35] 張天佐.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筑牢鄉村振興基石:我國鄉村治理模式變遷及發展[J]. 農村經營管理,2021(7):14-16.

[36] 姜德波,彭程. 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衰落現象:成因及治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視角的分析[J]. 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8,15(1):16-24.

Jiang Debo,Peng Cheng. The phenomenon of rural declini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auses and governance—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J]. Journa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2018,15(1):16-2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7] 中國統計局. 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2020[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38] 李玉紅,王皓. 中國人口空心村與實心村空間分布[J]. 中國農村經濟,2020(4):124-144.

Li Yuhong, Wang Hao.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flow at the village level in China: Evidence from village samples in the thir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J].Chinese Rural Economy,2020(4):124-14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9] 楊潔瑩,張京祥,張逸群. 市場資本驅動下的鄉村空間生產與治理重構:對婺源縣Y村的實證觀察[J]. 人文地理,2020,35(3):86-92.

Yang Jieying, Zhang Jingxiang, Zhang Yiqun. Rural space production and governance restructuring driven by market capital: a case study of Y village yin Wuyuan[J].Human Geography, 2020, 35(3): 86-9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0] 張琛,馬彪,彭超. 工農勞動生產率趨同: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J]. 農村金融研究,2022(1):28-34.

Zhang Chen, Ma Biao, Peng Chao. Convergence of labor productivity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 important path for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areas and farmers[J]. Rural Finance Research, 2022(1): 28-3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1] 彭超,劉合光. “十四五”時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形勢、問題與對策[J]. 改革,2020(2):20-29.

Peng Chao, Liu Hegua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moder niz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The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J].Reform, 2020(2):20-2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2] 馬建堂. 在新發展階段高質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J]. 中國發展觀察,2021(21):5-6.

[43] 申明銳,沈建法,張京祥,等. 比較視野下中國鄉村認知的再辨析:當代價值與鄉村復興[J]. 人文地理,2015,30(6):53-59.

Shen Mingrui, Shen Jianfa, Zhang Jingxiang, et al. Re-understanding rural China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perception, value and renaissance of the countryside[J]. Human Geography, 2015, 30(6): 53-5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4] 魏后凱,苑鵬,蘆千文. 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研究的歷史演變與理論創新[J]. 改革,2020(10):5-18.

Wei Houkai,Yuan Peng,Lu Qianwen.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China[J]. Reform, 2020(10):5-1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5] 黃季焜. 鄉村振興:農村轉型、結構轉型和政府職能[J].農業經濟問題,2020(1):4-16.

Hung Jikun.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ransformation,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government’s function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0(1): 4-1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6] 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政策與業務創新部課題組. 發達國家推動鄉村發展的經驗借鑒[J]. 宏觀經濟管理,2018(9):69-77.

[47] 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鄉村規劃理論與實踐探索[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Exploring the rural developmen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ong Renbiao, Zhang Zhongming, Li Shujun

(,,100125,)

Experience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greatly contribute to following the law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ath of r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rural areas. The proces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was also summarized to extract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Literatur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ere made in this ca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presented some common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functional value, economic system, settlement space, social structure,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Specifically, the functional value of the rural was generally included in three stages: from the stage of the "productivism dominated by agricultural functions" to the "post productivism with the rapidly improved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and finally to the stage of "urban and rural equivalence wi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functions". There were some changes in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Specifically, the industry was dominated by the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rather than agriculture. The business entities were small business owners, rather than farmers. The economic policies were focused on rural space management rather than agricultural subsidies. There was also a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 from the past. Social subjects were changed from the single to the collective. The social structure was changed from tightness to looseness. The social connections were changed from the closed to the open. The social values were changed from homogeneity to heterogeneity. Social management was changed from internal autonomy to external governance. Correspondingly, the overall scale of villages was reduced in terms of village changes, indicating the clustering of village layout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village types, the hierarchies of villag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illage spaces. More importantly, the rural policies were also keeping pace with the change of rural functions: the policy concept was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stead of the countryside serving the city; the policy content was focu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gional policies rather than single sectoral policies; the driving force was endogenous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just exogenous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was the multi-subject synergy rather than top-dow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ural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t infers that the individual farmers were the main body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In addition, there we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such as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single rural industry, the weak county economy, shortage of local jobs, deposited production factors, and hollow villages.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food can be the primary and long-term task of rural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 Meanwhile, there is the accelerated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social mobil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ettle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orryingly, there are still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to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1) The concept of urban-rural equivalence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for the rural multi-function. 2) Food security should be ensured on the roa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n a moderate scale. 3) The rural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should be introduced, the small towns and industrial parks should be developed as the growth poles. 4) The rural space should be optimized with the shrewd shrinkage theo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icient use of land resources. 5) The local agricultural culture should be consolidated to protect, inherit, develop and utilize. 6) The mechanism and policy should be innovated to activate the rural endogenous power using a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system.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rural transformation; China; path of r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10.11975/j.issn.1002-6819.2022.15.039

F323.211

A

1002-6819(2022)-15-0359-08

洪仁彪,張忠明,李樹君. 發達國家鄉村轉型特征與中國特色鄉村發展路徑探索[J]. 農業工程學報,2022,38(15):359-366.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2.15.039 http://www.tcsae.org

Hong Renbiao, Zhang Zhongming, Li Shujun. Exploring the rural developmen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22, 38(15): 359-36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2.15.039 http://www.tcsae.org

2022-07-06

2022-07-30

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自主研發課題(CXTD-2021-01)

洪仁彪,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業農村發展與規劃、規劃編制、農業建設項目前期等。Email:13501201772@163.com

猜你喜歡
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產前超聲發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展要算“大賬”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展
中國衛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2
推進醫改向縱深發展
中國衛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54
談發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展
創業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婷婷午夜影院|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免费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在线免费看片a| 精品国产99久久|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91系列在线观看| 欧美日一级片| 日韩在线中文| 午夜视频www|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免费在线色|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91在线|日本|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色亚洲成人|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色成人综合|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 国产一在线| 国产男人天堂|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精品99在线观看|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96在线 |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热久久国产|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99久久99视频|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99re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