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顏風(fēng)儀 實習(xí)生 馬維佳
今年,蘇州首個沉浸式垂直江南文化街區(qū)“海市山塘”在眾多蘇州人的期待中亮相山塘街。這座集茶酒雅集、文創(chuàng)體驗、戲曲表演、深夜食堂、花園酒吧等多元業(yè)態(tài)為一體的文化空間,是有著一千余年歷史的山塘街面向革新,打造當(dāng)代“不夜山塘”的成功嘗試,也為蘇州這座經(jīng)典古老的地標(biāo)增添了許多年輕化、潮流化的繁榮氣息。
提及山塘街的前世今生,最離不開的仍然是從前那位儒雅風(fēng)流的“姑蘇詩太守”白居易。在第十二屆江蘇書展上,蘇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王家倫副教授便以“白居易詩中的蘇州”為主題,講述了白居易任蘇州刺史的十七個月里,用數(shù)十首詩歌記錄下的姑蘇風(fēng)情。
回溯歷史,山塘街的風(fēng)雅繁盛一直有跡可循。明代文學(xué)家王穉登在《重修白公堤記》中記載道:“由唐宋迄今,生齒繁而受廛者眾。半塘之東,閭閻櫛比,其西即云霞水竹,畎畝陂池,塔影鐘聲與茅屋炊煙相映帶,宛然碧水丹丘矣。”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便把閶門、山塘一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fēng)流之地”。
唐寶歷元年(825年),白居易被任命為蘇州刺史,自此與蘇州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任蘇州刺史的這十七個月,是對此前仕途不順的白居易的告慰,也是他寄情姑蘇美景,施展政治抱負(fù)的契機。在蘇州,白居易極愛走訪虎丘名勝,自稱“閑來時一過”“一年十二度”。也正是在走訪的過程中,白居易發(fā)現(xiàn)一路上河道堵塞、交通不暢、居民往來不便,故而興修水利,開河筑堤,形成山塘街的最早雛形。現(xiàn)如今,蘇州在古城保護中不斷強調(diào)的“水路并行,河街相鄰”式格局,便是山塘街的真實寫照。原來,當(dāng)代蘇州人的親水情結(jié)在千余年前便得以延續(xù)傳承,依水而居的蘇州百姓,在山塘河邊過起了悠然自得的小日子。小橋流水、舟船相行,也難怪有了杜荀鶴那一句廣為流傳的“君到姑蘇去,人家盡枕河。”
山塘街的建成,暢通了蘇州百姓的交通路線,成為從閶門到虎丘的絕美游覽路線,也是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的一年多里一個難以磨滅的閃亮注腳。現(xiàn)在,游人行走于山塘街東口,仍能看見一座“山塘勝跡”石牌坊和一座唐少傅白公祠,用以紀(jì)念這條詩意盎然的“白公堤”。在山塘街建成后,白居易還作詩《武丘寺路》:“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湖堤上,長留一道春。”顯然,白居易本人對此也甚是自豪,街上百姓往來如織,岸邊桃李蓮荷數(shù)千株,水陸交通川流不息。這樣的姑蘇美景,這樣的閑情逸致,如何能讓這位“詩太守”不心動?
別看修建完山塘街的白居易如此驕傲,一副想要永居蘇州的架勢,其實在來到蘇州赴任之前,這位已經(jīng)53歲的老人,心里頗為不爽利。“亂雪千花落,新絲兩鬢生。老除吳郡守,春別洛陽城。江上今重去,城東更一行。別花何用伴,勸酒有殘鶯。”在《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一詩中,白居易的復(fù)雜心境可見一斑。即將赴任蘇州,可謂悲喜交加,悲的是年過半百,還要與洛陽東門的牡丹花依依惜別,此番告別不知何時再見;喜的則是重赴江南,還有一腔建功立業(yè)的壯志要抒發(fā)。而后者之“喜”,則在《赴蘇州至常州,答賈舍人》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體現(xiàn)。
馬車一路從洛陽行至常州,在一路上閱讀蘇州地方志的白居易,也對這座城池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厭見簿書先眼合,喜逢杯酒暫眉開。未酬恩寵年空去,欲立功名命不來。”此時,過往的仕途不順、壯志難酬都被拋諸腦后,想要在蘇州建功立業(yè)的急迫心情在杯酒下肚后爆發(fā)。既然來了,就興高采烈地前去赴任吧!
新官上任,自然要走訪一番蘇州的名勝古跡,閶門是不可繞過的一處。自古以來,閶門便是蘇州城的地標(biāo)建筑,明清時期一度成為江南地區(qū)的商業(yè)交易中心。登上閶門城樓,這位蘇州刺史便可憑欄眺望蘇州全景:“閶門四望郁蒼蒼,始覺州雄土俗強。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子弟守封疆。闔閭城碧鋪秋草,烏鵲橋紅帶夕陽。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宮水放光。”這樣的江南富庶之地,難怪令當(dāng)時的白居易一改刻板印象,感嘆“曾賞錢唐嫌茂苑,今來未敢苦夸張。”也正是在走訪中遍歷了一圈姑蘇美景,白居易才愈發(fā)愛上了這一方雄州。果然,姑蘇美景醉人,讓人“真香”更是不在話下。
當(dāng)代國學(xué)大師、散文家張中行在《姑蘇半月》中寫道:“如果竟至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時候還是未能出入閶門……回顧生平也總是太遺憾了。”姑蘇閶門,是地繁民富的閶門,也是文脈賡續(xù)的閶門。一千余年前的白居易立于此處,便可俯瞰姑蘇繁華,物阜民豐。時至今日,從24米高的“天際線”向外望去,完整的古城風(fēng)貌一覽無余。歷史變幻讓蘇州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在姑蘇古城這一條“視覺走廊”中,又似乎只是輕輕落筆,緩緩著墨,從未留下過度雕琢的痕跡。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姑蘇多水又多橋的生機活力,在這短短的詩句里盡數(shù)體現(xiàn)。回頭看來,透過白居易所撰的詩文,我們?nèi)匀豢梢愿Q見江南雄州的歷史光輝。似乎現(xiàn)在任意一個形容蘇州的語匯,都可以在詩句中找到它最初的模樣。也許,這就是我們再度捧起詩卷,研讀這座千年古城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