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凡百年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離世。大家都在發自內心地悼念、感謝這位“當代神農”,以及他的“禾下乘涼夢”。
人們懷念的除了袁隆平身上的家國情懷,還有真摯、執著的科學家精神。
袁隆平大半輩子都在與水稻打交道。在人們的印象中,他似乎永遠是一個稻田里的“守望者”,一邊走,一邊看,托一托沉甸甸的稻穗,聞一聞稻谷的氣息。有人曾問他:“你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回答:“我沒有什么秘訣,我的體會,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20世紀60年代,完全靠自己摸索的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他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他認定“實事求是才是做學問的態度”,決心選育出雄性不育的特殊水稻品種。
為此,袁隆平每天都跑進稻田里仔細尋覓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酷暑時節,他赤腳踩在稻田里,手拿放大鏡,在幾千幾萬個稻穗里尋找,像大海撈針一樣。日復一日,沒有收獲,但他總是樂觀地期待著。盡管他知道,找到這種不育株的概率為數萬分之一,但總歸還是有希望的。這種信念支撐著他。終于,在觀察了超過14萬株稻穗后,他在洞庭早燦品種中發現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這也意味著,袁隆平在攻克雜交稻育種難題上,跨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其后,他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0年,他又在海南發現了一株花粉敗育型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不斷朝著由繁到簡、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
在袁隆平的書房里,掛著一幅他自己寫的七絕,其中就有一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表達了他探秘雜交水稻永無休止的決心。
他曾說:“任何一項科研成果都來自深入細致的實干、苦干。我們搞育種是一門應用科學,它是要實踐的,硬是要到田里面去,肯定要流汗的……因為書本上種不出水稻,電腦里也種不出水稻來。”袁隆平為之奮斗一生的,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是“稻花香里說豐年”。
袁隆平逝世后,習近平總書記表示了深切悼念,高度肯定他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創新、世界糧食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學習,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于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