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在小區里曬曬太陽,跟鄰居嘮嘮嗑,然后到社區里的養老驛站吃飯,下午還有豐富的娛樂活動在等著她……對于百歲老人李奶奶來說,這樣的老年生活是愜意的,她離開了家,但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生活圈子。
驛站式養老,自2014年開始在北京市朝陽區探索,讓老人不離開自己熟悉的社區,就近享受短期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服務。2016年,北京出臺《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在全市推廣驛站式養老。
從跑馬圈地式的布點、追求養老驛站數量,到開展養老驛站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如今,北京對驛站式養老的探索還在繼續。
很多老人進入高齡之后,會考慮進養老院,但有些人舍不得離開家,離家近又有養老照料功能的驛站成為他們的首選。有的老人在外面住過很多個養老院,最后還是回到社區養老驛站,因為子女就住在這個小區里,探視更方便。養老驛站里的老人大都是附近小區的,彼此熟悉,更有人情味。
李奶奶雖然住在養老驛站,但離自己的家只有幾百米,70多歲的兒子、兒媳婦經常去跟她聊天。李奶奶把驛站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

養老驛站護理員幫助老人做康復運動。
向融(北京)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下稱向融老年)總經理張瀅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李奶奶在向融老年驛站已經住了3年,去年他們剛為她辦了百歲生日會。“生日會是在驛站外面的小院子里辦的,訂了蛋糕,準備了點心、水果,那天家人、鄰居都來了,老人特別開心。”

養老驛站工作人員與老人聊天。
劉爺爺、張奶奶夫婦是一起住進亞運村老年家園的。張奶奶至今還記得住進這里之前的驚險一幕。那天她回到家,發現家門是反鎖的,怎么敲也沒人開。她知道老伴兒在家,情急之下報了警,警察破開窗戶的防盜網進去后發現劉爺爺暈倒在門口,緊急送醫院搶救才醒過來。
子女擔心他們再出危險狀況,堅持要送他們去養老院,最終選擇了社區里的養老照料中心。
“劉爺爺一天要吃10次藥。”亞運村老年家園院長杜海意記得很清楚。她常年跟老人打交道,知道劉爺爺患有帕金森、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離不開藥物,但因為記憶力衰退,經常忘記吃藥。
她反復叮囑護理人員,要根據醫囑,按時、按量、按順序給老人吃藥。
經過半年多的護理,劉爺爺身體好了很多,再沒發生過暈倒這樣的危急情況。因為照顧老伴兒的負擔減輕了,張奶奶的身體也更好了。“長肉啦!”子女過來探望時總是這樣跟老人開玩笑。
向融老年有36張床位,亞運村老年家園有50張床位,有的老人在那里長住,也有的老人是短住。“有些老人在家住幾個月,在我們這里住幾個月。也有些老人是在子女特別忙或者出差的時候到我們這里住幾天。總之,他們是自由的,可以自己選擇住哪兒,也能得到照料。”張瀅說。
張瀅從事養老服務業已經20多年,知道這份自由對老人來說特別珍貴,很多老人害怕自己進了養老院后再也回不了家,也有的老人在養老院住一段時間后想家、想親人。一般大型養老院在進出、探視方面管理嚴格,雖然保障了老人的安全,但也給老人帶來一些煩惱。
“我們盡可能簡化手續,加快辦理速度,一般老人上午提出進出站要求,下午就能辦完。”張瀅說。
在養老驛站短期居住的老人回家后,如果有需要,可以申請驛站的居家上門服務,如助潔、助浴、助餐、理發等。
向融老年推出了居家保姆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養老保姆。據張瀅介紹,驛站會對老人進行健康評估,根據老人的健康狀況配備相應的保姆,養老保姆接受過老年護理培訓,遇到特殊情況可以隨時跟驛站的護理人員聯系,獲得即時指導。
有的老人在養老驛站住了一段時間后,對驛站的護理員非常信任,有事會主動跟護理員說。比如,一位患有認知癥的老奶奶,因為經常發脾氣跟家人的關系不好,但護理員從來不跟她急,所以她特別喜歡護理員。
不過,她不能在一個地方住太久,住久了就幻想有人要害她,因此經常在家和向融老年的兩個驛站間換著住。有一段時間,她住在家里,跟女兒吵架了,哭著給張瀅打電話。張瀅就帶著護理員上門調解矛盾,安撫老奶奶,平息了家庭糾紛。
自2020年以來,在亞運村街道的支持下,向融老年、亞運村老年家園等養老驛站都開始提供為老年人送餐服務。
亞運村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張靜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亞運村街道做了一個養老助餐的服務項目,支持養老驛站建設中心廚房,配備消毒柜、送餐車等,為周邊社區的老人提供老年餐。項目為老年餐提供一定補貼,失獨、低保老人可以免費享用老年餐,低收入老年人低價購買老年餐。
養老助餐體系建好之后,雖然項目結束了,但街道里幾個養老驛站還在繼續送餐。“因為老人已經知道社區里有個點可以送餐,需求特別大,有時候驛站都忙不過來。”張靜說。
最近,因為疫情防控,很多居家服務項目暫停,養老驛站也暫時不能接收新的老人入住,這讓張瀅有些著急,她希望疫情早日結束,讓老人生活更加便利。
“人口的分布、地理位置、老人的需求,主要根據這幾個因素來確定養老驛站的布局。”張靜說。這幾年,亞運村街道陸續建立起6個養老驛站和兩個養老照料中心,還有一個新的養老綜合體正在規劃中,讓街道的老人能夠享受居家養老和就近養老。
張靜介紹,這些養老機構有的是政府提供房產,公司運營,即“民辦公助”;有的是租賃商業地產,市場化運營。有的養老驛站是連鎖經營,有的是單體運營,在提供基本養老服務之外,養老驛站也可以探索新的服務模式。
但無論何種模式,每一個養老驛站或養老照料中心從申報到投入運營,都會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享受相關補貼,如建設補貼、運營補貼、床位補貼。“這幾年政府對養老的投入,真是挺多的。”張靜說。
朝陽區民政局工作人員李孟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十三五”期間,朝陽區累計建成運營養老驛站170個,全部具備6項基本服務功能,服務項目達到10多個大類,月服務老年人近兩萬人次,驛站專業化服務、連鎖化運營方面特色不斷顯現。
近兩年來,朝陽區通過開展養老驛站服務質量提升行動,不斷強化養老驛站基本養老服務功能,生活困難、計生困難家庭老年人、重度失能老年人等4類4.8萬名基本服務對象實行簽約服務。
“每個養老驛站都有一定的簽約服務對象,要定期到簽約老人家巡視探訪,理發、修腳等。”張靜說。比如,巡視探訪要求每月一次上門,每周一到兩次電話溝通。此外,基本服務對象家里都安裝了呼叫設備,這些老人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呼叫養老驛站。
自去年開始,朝陽區開始推出養老的“家庭床位”,對一些基本服務對象,把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搬到家里去。
“老人不離家,在家里配備護理床,做一些簡單的適老化改造,安裝智能監護系統,讓養老機構或驛站的工作人員定期到家里提供服務。”李孟才說,“如果說養老機構的集中照料床位是第一張床,養老驛站的短期托養床位是第二張床,那么,家庭照護床位就是養老的第三張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