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芭蕾舞劇作為一項高雅的藝術活動和表演形式逐漸受到了大眾的追捧,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才參與到芭蕾舞劇的創作和表演中來。作為外來引進的藝術形式之一,芭蕾舞劇想要在中國扎根并獲得長遠的發展就需要與民族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以更好地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并且更好地被民眾所理解并發揚光大。經過30多年的發展,芭蕾舞劇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過程中誕生了很多經典的劇目,如《紅色娘子軍》《二泉映月》《花木蘭》等,這些膾炙人口的佳作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當代芭蕾舞劇民族化發展已經到達了頂峰,而是還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因此,基于民族化特征進一步分析我國當代芭蕾舞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才能夠進一步推動芭蕾舞劇這一高雅的藝術形式向前發展。
芭蕾舞劇是綜合音樂、美術、舞蹈于同一舞臺空間的戲劇藝術形式,在西方歷經了上百年的發展,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芭蕾舞劇也與各地區、各國家的歷史文化相結合,起到了傳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芭蕾舞劇進入中國,并開始了本土化的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追捧,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對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和欣賞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推動芭蕾舞劇民族化融合也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芭蕾舞劇滿足了不同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為人們學習和了解其他國家文化提供了窗口,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對于我國的民族文化而言,芭蕾舞劇也為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推動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途徑,因此,基于民族化特征推動我國當代芭蕾舞劇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讓芭蕾舞劇成為那個時代文藝發展的典型代表,其中《和平鴿》《魚美人》等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下形成的別具特色的芭蕾舞藝術。其中1950年的《和平鴿》是當代中國的第一部芭蕾舞劇,它是在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的背景下創作的,表達了工人階級向往和平的愿望和捍衛和平的決心。作為開山之作,《和平鴿》不僅承擔著藝術創作的任務,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承擔起了一定的政治任務。優秀的芭蕾舞藝術家用精湛的藝術修養展現新中國成立初期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故事,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人們對于芭蕾舞藝術的接受程度有限,影響了作品的傳播。在《和平鴿》的影響下,1959年具有古典意蘊的《魚美人》登上舞臺,并引起了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探討,這為后來芭蕾舞藝術家汲取西方藝術精髓,創作民族化芭蕾舞劇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中國芭蕾舞劇的創作充分體現出了西方芭蕾舞和中國傳統舞蹈的融合,其中1964年的《紅色娘子軍》、1965年的《白毛女》等經典作品的出現,將我國的芭蕾舞劇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潮,這些經典劇目至今常演不衰?!都t色娘子軍》是目前公認的中國芭蕾舞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無論是從政治意義、選材、藝術構思還是舞劇的編演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從《紅色娘子軍》的創作來看,其故事取材于經典同名電影,描繪的是中國民間生活和抗日戰斗場面,故事結構清晰,人物性格特征鮮明;在舞蹈設計上,藝術家們從民族化舞蹈語言中汲取養分,將民間舞蹈中的“小蹦子”“點步翻身”等技巧融入作品的表現中來,同時也從少數民族舞蹈和中國戲曲中獲取靈感,讓中西方舞蹈藝術充分融合,同時也傳遞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價值。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國芭蕾舞劇民族化發展更加深入。由于時代背景的變革,藝術家在芭蕾舞劇創作中更加強調運用肢體語言描寫人物心理,重視利用人物角色的情感變化凸顯作品的藝術內涵。當然,藝術家在創作中將目光對準了中國文學藝術領域具有典型代表的人物,并利用芭蕾舞藝術進行改造,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作品。其中的典型代表有1981年的芭蕾舞劇《祝福》、1982年的芭蕾舞劇《林黛玉》等。其中《祝福》的故事取材于魯迅先生的同名作品,其中的主要角色是祥林嫂這一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悲苦的婦女形象。在舞蹈設計中,藝術家側重于中國式的含蓄表達,利用情感遞進、層層推進的方式展示祥林嫂的心理變化,同時在舞蹈動作上汲取戲曲青衣的創作技巧,體現出封建背景下祥林嫂的端莊、矜持,以此增加戲劇沖突,為祥林嫂的命運變化作好鋪墊。這樣的藝術創作更加側重人的內心,同時讓角色情感的變化更加符合中國人的習慣,體現出芭蕾舞劇的民族化特點。
在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中國芭蕾舞劇民族化發展進入了繁盛,在前期藝術創作的基礎上,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藝術上更加成熟,舞臺呈現效果更加完備的作品不斷出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1998年的《二泉映月》、2001年的《梅蘭芳》?!抖吃隆啡〔挠谥袊俗钍煜さ墓适拢陬}材上體現了民族情懷,表現音樂家對民族音樂的執著追求,對生活和人民的熱愛,同時劇情以人物的命運變化為主線一氣呵成,配合舞臺技術,讓芭蕾舞劇的呈現更加細膩、完善。
基于民族化特征的我國當代芭蕾舞劇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稀缺的因素在于創新性。但是通過我國當代芭蕾舞劇發展的現狀來看,不難發現在芭蕾舞劇民族化發展過程中最為缺少的也是創新性,其主要表現在藝術的表演形式單一、經典劇作數量較少、表演方式仍沿用西方國家的傳統表演模式、缺乏自身的特點,也無法生動地展現出民族文化的力量,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芭蕾舞編劇自身缺乏創新性,舞蹈編劇是芭蕾舞得以展現的重要前提條件,對最終舞蹈的展現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在舞蹈編劇的過程中就忽視了創新性,則整個表演也會失去特色,難以吸引觀眾;第二,一味地沿用西方的表演形式,沒有深度挖掘本民族在舞蹈表現形式和情感表達方式方面的特色;第三,相關投入不到位。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芭蕾舞劇在舞臺表現方面的重要輔助方式,但是這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因此很多劇團在實際表演中為了追求低成本,放棄了相關設備的投入,也使得最終呈現的表演缺乏新意,不能夠最大程度上吸引觀眾。
作為芭蕾舞者,特別是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芭蕾舞者,僅僅依靠強大的基本功是完全不夠的,新環境下對于芭蕾舞者我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扎實的舞蹈功底基礎上,能夠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特別是不同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先進科學知識的學習?,F階段,很多的舞蹈編導都不能夠吸引觀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些因素的缺失,缺乏對同時代歷史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知識的學習就會導致舞蹈在編制創作過程中失去了內涵和意義,也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共鳴,更難以激發舞者自身的情感,特別是對于芭蕾舞劇這一西方藝術形式來說,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就會使舞者難以將本民族文化與這一新型的藝術形式相融合,最終使受眾群體逐漸縮小,難以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而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舞者自身對民族文化的不重視,沒有充分意識到民族文化在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培養個人情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只單一地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忽視了舞蹈中的情感表達,最終使得呈現出的芭蕾舞劇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促進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是現階段我國推動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诿褡寤卣鞯奈覈敶爬傥鑴∽鳛楝F階段我國文化發展中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同樣需要注重多樣化的發展。但是從現有的芭蕾舞劇的內容和形式來看,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劇目主題以及人物形象的單一,且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中沒有充分意識到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使得我國傳統的文化不能夠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展示,且表演的內容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難以滿足大多數民眾的實際審美需求。
藝術離不開創新,特別是對于芭蕾舞劇這一外來藝術形式來說,如何在原有的表演方式基礎上體現民族的特色,融合民族文化就需要充分發揮創新性。提高創新性主要應當從以下三個層面出發:第一,應當培養編劇和舞者自身的創新意識,使其充分意識到創新在芭蕾舞劇表演中的重要性。芭蕾舞劇不是簡單地表演或者是敘述,任何一種藝術表演形式都應當融入編劇和舞者自身的情感和態度,這樣才能夠使節目更加獨特,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作為編劇和舞者應當在表演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融入自身的理解,大膽嘗試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有所提升,最終呈現出完美的作品。第二,對芭蕾舞劇保持正確的態度,雖然芭蕾舞劇來源于西方,但是我們也應當做到適當的改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原有芭蕾舞劇中不適合我國發展現狀的部分進行大膽的創新,這樣才能夠使芭蕾舞劇更好地被民眾所接受。第三,充分發揮了科技的優勢。現代科學技術為芭蕾舞劇的舞臺呈現提供了更好的途徑??茖W技術的發展為舞蹈的編導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近幾年來,從春晚的舞臺上我們不難看出,舞蹈與科技的結合使得舞臺效果以及舞蹈的表達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升,也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贊揚,可以說,絢麗的舞臺效果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眼球,使人們在短時間內被深深地吸引,芭蕾舞劇也需要強化與現代科技的有效結合,從而使舞臺呈現的效果更加完美,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基于民族化特征的我國當代芭蕾舞劇發展與舞者自身的文化素質息息相關,推動芭蕾舞劇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就需要舞者自身能夠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首先,作為一名優秀的芭蕾舞劇表演者應當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特別是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能夠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加強對歷史文化和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學習,這樣才能夠使自身在芭蕾舞劇表演中有充分的文化輸出。其次,在注重文化培養的基礎上,注重表演過程中情感的表達,情感是芭蕾舞劇能夠吸引觀眾的關鍵所在,想要使芭蕾舞劇能夠更好地引發觀眾的共鳴,理解舞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就需要舞者能夠以飽滿的情緒進行表演。特別是將中國芭蕾舞劇推向世界的舞臺過程中,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是尤為重要的,只有舞者與觀眾進行有效的情感交流,才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芭蕾舞劇中的中國元素。最后,充分挖掘我國多民族文化的精髓,大膽嘗試運用不同的方式將多民族的文化融入芭蕾舞劇中,從而進一步增強芭蕾舞劇的觀賞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的文化為我國芭蕾舞劇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應當充分挖掘不同民族文化的潛能,主動學習和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這樣才能夠促進芭蕾舞劇的多元化發展,更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觀賞需求。除此之外,加入樹立的表演主題也是現階段豐富芭蕾舞劇表演內容的重要途徑,新時期,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更加多元化,內容也更加豐富。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對芭蕾舞劇內容展示方面的需求也有了相應的轉變,芭蕾舞劇的現代化發展需要貼近群眾的實際生活,與現階段的文化主旋律連接在一起,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吸引觀眾,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中國文化。人物形象也是芭蕾舞劇中的重要元素,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人物形象進行適度的改良應用到芭蕾舞劇往往會產生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而不是一味地沿用傳統的、富有年代感的人物形象,長此以往會讓人產生厭煩情緒,且難以真正展示芭蕾舞劇的魅力。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夠給觀眾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使觀眾通過某一人物形象感受到中國民族文化的魅力。
基于民族化特征的我國當代芭蕾舞劇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展現中國民族文化魅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推動我國當代芭蕾舞劇的更高水平發展是一個長遠的、持續性的過程,因此應當準確分析現階段我國在芭蕾舞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更加有方向性地提高我國當代芭蕾舞劇水平,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也進一步提高我國芭蕾舞劇的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