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陽
(廣西藝術學院)
對于音樂舞蹈學的藝術碩士來說,專業實踐能力首先是具有較強的舞臺表演能力,也就是能夠以主專業的技術活動為載體在舞臺上表現音樂內涵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簡單的舞臺活動模仿,而是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客觀解讀之后進行主觀的情感加工最后所呈現在舞臺上的創造性活動,是藝術碩士培養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核心內容,也是藝術碩士的培養目的。其次,專業實踐能力還應該包括服務社會文藝建設的能力。目前我國還有許多文藝工作崗位迫切需要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例如音樂信息化管理、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創新、社區文化建設等等,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產生出的新的工作崗位,都對藝術碩士提出了新時期的新需求。
《(2020)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中明確規定了必修主干課包括實踐和理論兩大類,其中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包括理論分析和文字闡述能力。隨著新時期我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對行業人才的需求已經越來越高學歷化了,藝術碩士教育如果僅停留在技能層面的學習上,將不能很好地完成職業階段的實踐和創新工作,因此,行業的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具有高層次研究能力的人才。同時,由于藝術碩士的研究方向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特點,所以對藝術碩士通過實踐活動更容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培養其研究能力的關鍵環節就是要培養其具有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夠在實踐中研究問題的能力。
2020年9月在習總書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強調“要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是國家對藝術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培養藝術碩士的規格。文藝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這是人民審美能力不斷提升的外在需求,也是文化藝術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培育“創新能力”的基礎,“創新能力”也為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發展提供了不斷提升的動力源泉。這三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為藝術碩士“綜合能力”的長效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也為藝術碩士創造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提供了學術保障。
在目前的招生考試環節里,音樂舞蹈學科主要有專業公共課和專業技能課兩方面的考試內容。例如,中央音樂學院2022年的招生考試辦法中規定,表演專業初試業務課一是中西方音樂史,業務課;二是和聲、作品分析(和聲50%,作品分析50%)。復試科目是專業主科。這也是我國藝術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主要模式。其中沒有針對創新能力的相關考試內容,對研究能力的考試內容也沒有上升到思想和藝術層面,只是停留在音樂本體的分析上,這樣會導致招生不能從宏觀上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對今后的人才培養埋下了隱患。
從2021版的藝術碩士培養方案中,我們可以看到,新時代國家對藝術碩士的需求是應用型的人才,強調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培養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在音樂行業領域中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高層次人才。以廣西藝術學院聲樂專業的藝術碩士為例,招生目錄設有聲樂表演藝術、聲樂演唱與教學、民歌演唱與傳承這三個方向;中央音樂學院設有聲樂(歌劇表演方向)、聲樂(音樂會演唱方向)、聲樂伴奏藝術(雙導師制)、民族聲樂表演方向。這些方向都是在聲樂研究領域內對不同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區分,對聲樂外圍的相關領域缺少具體的培養方向,這樣容易使學生在入學考試的過程中就將自己定位成表演或者教學二者其一的局限之中,進而在培養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演唱水平、演奏水平、教學能力,而忽視了社會中與音樂相關領域里的教育和管理能力。在社會分工日益擴大的新時期,藝術碩士不僅可以選擇去藝術團體做文藝工作者,也可以選擇從事其他與藝術相關的社會公共事務,用自己在校學習的知識去服務人民大眾對公共藝術的需求。反觀目前的招生目錄主要由表演類(演唱、演奏、指揮、視唱練耳)和音樂科技(電腦音樂制作、錄音等相關專業)這兩大類組成。有些院校在這兩大類的基礎上做了更細化的招生目錄,同時還設立了音樂康療方向的招生,顯示出對社會行業發展的高度關注。但大多數培養單位的招生目錄還存在著低于社會發展需求的問題,這不僅導致很多學生無法報考藝術碩士今后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而且社會行業分工的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沒有得到足夠供給。
根據《(2021)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核心課程包括實踐與理論兩大類。在目前的課程設置上,實踐類課程是以主專業課和音樂會為主要課程內容。理論類多圍繞研究方向的史學和論文寫作開設。這樣的設置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上缺少相關的課程內容,將會影響今后職業發展的內動力。從音樂舞蹈學科的教學模式分析,師徒模式的教學傳統使導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容易使學生過分依賴導師,不僅養成被動型人格,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同時對學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藝術碩士的教育從教學內容和形式上都需要盡快建立創新性的課程體系。
自2016年開始我國啟動了課程思政的建設工作,從思政課程改革開始逐漸形成目標清晰、目的明確的全方位、全科目的課程改革體系。同時不同時期的重要會議都對課程思政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思想: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2019年3月“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21年4月習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提出“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通過深入領會學習各項會議精神,導師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要盡快調整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育心靈。就目前藝術碩士的課程設置來看,公共基礎課、專業課、藝術實踐課這三個板塊中思政教育沒有形成規范的課程設計,音樂舞蹈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上尚處于起步階段,顯性教育仍處于主要地位,主導課堂教學。這是受到藝術類教育的“技能型”特點所影響的,從課堂的教學內容到教學手段,導師的主要關注點仍處于“技能提升”層面,思想政治教育還沒有從根本上融入課堂。要想達到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自然融合,并成為常態化授課模式需要不斷提升導師的教學能力,也需要各培養單位加強培養措施的設計,積極創造培養環境。
在社會行業高度發展的新時期,國家需要培養“具有系統專業知識和高水平創作技能的高層次、應用型藝術專門人才。”在招生時應該重點考量考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建議增加主專業考試中的中國作品比重,同時增加作品理論述評和文藝工作潛能的筆試,這兩科替代目前的專業復試面試的口答環節,這樣可以更全面客觀地對考生進行綜合評價,并通過試卷作為更為科學的判斷依據。
①建議增加“中國新作品”的考試內容。音樂作品是時代的號角,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反映其社會文化、人文精神、代表人物的優秀作品,新時代的藝術碩士在考試的內容上應該引導考生關注我國新時代優秀文藝作品。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西方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里,這些是人類的音樂寶藏,但也要立足中國文化的發展,與時代同行,演繹好“中國新作品”,了解中國的文藝發展動態,用自己的專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②建議增加“對作品理論述評”的考試內容。在專業考試的作品中,選擇一首中國作品進行文字述評,重點考查學生的文字功底、專業知識的寬度和廣度、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能否從本專業的角度對自己演唱的中國作品的類別、創作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思想內涵、藝術特征、二度創作的設計等方面做出文字的表述。這對今后畢業論文的寫作能力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也是今后培養過程中的總結和研究潛力的重要判斷依據。
③建議增加“文藝工作潛能”的考試內容。新時期需要應用型高層次文藝工作者,需要具有服務地方文藝建設的工作能力,為此藝術碩士的招生需要在服務社會的工作能力方面有優秀的潛能,這樣選材才能在今后的教學中通過不斷地增加藝術碩士的社會活動參與度,在實踐中提升其服務社會的能力。為我國培養高層次新時期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因此,在考試內容上有必要增加對我國文藝發展和主流音樂的關注度、對社會文藝活動制定工作計劃等相關內容的考試,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文藝工作潛能、文藝工作的主觀意識、對自我未來的職業規劃等。
根據新版的培養目標,培養單位可以增加更多服務于社會藝術場館、文化展館、各種媒體、政府、企業文化行政部門的研究方向,積極調整招生目錄。這不僅擴寬了招生的方向,同時也拓寬了就業的渠道,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音樂藝術的工作中,更增加了高校與社會的密切供需關系。像這一類的研究方向在報考的條件要求中可以打破學科的壁壘,不僅局限于音樂舞蹈類的本科畢業生,把報考的條件放寬,會有更多的人才加入音樂文化建設的研究領域。例如,在綜合類大學中有很多非藝術類專業的同學也都是音樂愛好者,他們在校內組織社團、舉辦活動,用音樂的力量活躍校園文化,彰顯了自己的音樂才能和組織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加之本身學習的專業,很可能會在交叉學科中產生新的創造性成果。而目前的跨專業考研對于他們幾乎是不可能的,音樂類專業碩士的各個研究方向都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達到入學考試的要求,倘若跟專業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同場競技,更使得有志于從事音樂事業的跨專業考生望而卻步,不能將自己對音樂的熱情轉化服務社會的能量。在這一點上,很多專業院校的本科生由于平時大量的時間用于琴房技能訓練、賽場內外競技的比拼,對于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不高,缺乏公共事務管理的能力。因此,建議增設與音樂公共事業的相關的招生方向,使很多立志考研的學生從本科階段為此打下一定的基礎,在招生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社會經歷和學習背景,設置相關的音樂理論和公共音樂文化建設的相關考試內容,重點考查學生的音樂修養、教育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新時期藝術碩士培養中重點打造的核心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評價體系三方面共同進行改革。
①授課模式的創新。由于藝術碩士的學科特點強調專業性、實踐性,因此在教學模式上應該更注重對作品二度創作的能力,也就是創新的表演能力。表演來自于個體對音樂作品的主觀意識,是一種個性的表達,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同一個音樂作品的內心觀照都有所不同,這種基于客觀存在的差異是由人的生活背景、想象力、創造力的差異所產生的。就像許多世界著名的樂團都錄制過《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但卻各有千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版本”,版本的本意是指對同一事物的不同介紹方法,具體到音樂藝術上來講就是個性化地表達同一個音樂作品。“版本”之間并沒有好壞之分,反而會激發藝術工作者不斷地挑戰前人的藝術成就,激發自我創新能力。因此打破傳統的藝術專業的小課教學模式,采取小課與小組課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適時地選擇同一個音樂作品,啟發每個同學個性地表達自己的“版本”,并利用現代化教學平臺進行綜合比較。在這樣的授課模式下,同學們能從其他人的理解中受到啟發從而產生創造性思維,導師從傳統的主導地位變成了啟發者、引導者,對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②教學內容的創新。創新能力來源于思維的創新也就是能夠突破自己思維定勢的能力。在教學內容上要盡可能多地關注理論前沿和表演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對國際重大的演出賽事需要有足夠的關注度。教學管理部門需要積極地與導師協調教學內容,做到與世界接軌,同時,創新也來自于對傳統的繼承。沒有傳統的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們中華民族更是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豐厚的藝術積淀,從古到今,各類音樂舞蹈的藝術作品從皇宮走向平民,從中國舞臺走向國際舞臺。但由于很多藝術作品自身的發展規律和時代的變遷,漸漸被歷史淘汰,但不可否認它仍具有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這些都是藝術創作的肥沃土壤。我們需要從中取其精華,用創新的方式繼承和發展傳統音樂文化,使其具有新時代的特征、具有中華民族的特征、符合新時期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因此,在培養藝術碩士的創新能力的時候,不能只盯著學科的前沿,也要扎根在厚厚的中國文化的土壤里汲取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