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蔚琳
(華南師范大學)
舞臺緊張,又稱表演焦慮或者怯場,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幾乎每一位表演者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緊張的情緒。1991年,Ely和Salmon界定了四種舞臺緊張的癥狀,分別是生理變化、心理情緒變化、認知問題和行為變化。而根據2008年肯尼的最新定義,音樂表演焦慮情緒的出現是一種與音樂表演有關的顯著的并且持續的焦慮恐懼體驗,這會出現在一些特定的焦慮經歷當中。
在面對舞臺表演的時候,每個音樂表演者產生舞臺緊張的情緒已經不是一個罕見的問題,眾多不同階段的表演者在登臺前產生表演焦慮已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世界級歌唱家帕瓦羅蒂一生的演出不計其數,據采訪,他每一次上臺演唱時還是會覺得十分緊張。但是這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也曾向記者表示,每當走上舞臺音樂響起時,自己就會逐漸放松下來,全身心投入到演唱之中,從而給觀眾帶來高質量的聽覺盛宴。由此可見,雖然每個音樂表演者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緊張情緒帶來的影響,但是不同的人通過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以把這種相對負面的情緒轉化為不同的能量,從而展現出不一樣的結果。因此,舞臺緊張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是否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如何有效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等問題正是筆者此次要探討的內容。
國外音樂表演焦慮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1986年美國調查顯示,音樂表演焦慮普遍存在于職業音樂家中,而在美國召開的交響樂與歌劇音樂家國際會議期間展示了問卷調查顯示,在4000多名參加會議的音樂家中收回了2212份調查問卷顯示25%的人有表演焦慮。1995年荷蘭一項對交響樂團音樂家的調查顯示有50%以上的人經歷或者曾經經歷過音樂表演焦慮。2018年土耳其對其交響樂團進行調查,結果顯示222人中81%的人有表演焦慮,60%的人表示表演焦慮對他們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外國專家除了對職業音樂家進行調查,還有對兒童以及青少年進行了研究。Shoup在1995年對高中音樂學生的調查中顯示,青少年群體依舊存在音樂表演焦慮的問題,存在音樂表演焦慮比例與職業音樂家中的比例大致是相同的,并且還有一部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國內對此的研究則起步較晚,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些國內的音樂家開始注意到舞臺緊張對演出狀態的嚴重影響并進行了初步探討。而近30年來國內的關于舞臺焦慮的研究更多地關注于其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的方面,其探究對象主要是專業音樂院校的學生,并歸納出舞臺緊張的成因分為三大因素:心理原因、能力原因、環境原因。但對于此現象的出現原因還需更深入的探究。
在專業音樂院校中,許多正在學習音樂的學生也正為上臺前產生緊張情緒而苦惱。通過不完全調查統計,筆者訪問的100位音樂學院音樂專業的大學生中,近91%的人都出現過舞臺緊張情緒甚至出現怯場的狀況,只有僅僅9%的人表示沒有出現過怯場的情況,但僅僅是在準備相當充足的情況下。調查結果顯示,8%的學生在演出前一周開始有點緊張,6%的學生在演出前三天開始覺得有緊迫感,有28%的學生在演出當天開始怯場,而大部分學生表示通常在演出前一小時的時候感到怯場的感覺最強烈,可見隨著演出時間越來越近,出現怯場感也越來越強烈。音樂專業的學生有很多上臺的機會——各種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期中、期末專業考核,國內外各種規格的專業比賽等。這些舞臺機會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而言或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機會,既是對其專業能力的鍛煉,也是對其心理建設的不斷的磨練。然而,這些上臺經歷都必然會產生或多或少的緊張情緒,這在音樂學院學習的學生來說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許多音樂專業學生雖然在準備上臺表演前經歷了無數次的練習,只為表演時能夠發揮良好,給臺下觀眾帶來極佳的聽覺、視覺體驗。但是在臺上表演時出現的過分緊張的情緒常常嚴重地影響了表演者的音樂表演質量,使他們在臺下練習時的水平得不到正常的發揮,甚至導致演出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失誤、失敗,例如技巧性的失誤——彈錯、唱錯;嚴重演出事故——忘譜等。不好的和失敗的演出經歷進一步加重了表演者的心理壓力和對舞臺的恐懼感,導致了更嚴重的舞臺緊張狀態,使后續的舞臺演出狀態更加惡化,形成了惡性循環。舞臺上的失敗體驗往往會影響到學生的正常學習、考試、表演等,甚至其某階段的日常生活情緒。嚴重者則會出現抑郁、焦慮、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神經衰弱等癥狀,使日常的精神狀態和健康狀態惡化。過分緊張的情緒致使在舞臺上的失誤無形中對學生造成了一種壓力,由于失誤導致的考試分數不樂觀、比賽名次不盡如人意、表演過程中的遺憾惋惜都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打擊,使其往后的表演中失去信心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負擔。
舞臺表演已經成為衡量表演者水平的重要標志,專業音樂院校對學生專業演出能力的評價因素僅僅服從于現行的考核模式(老師通過僅有一次或者兩次的舞臺專業表演機會中學生表現的好壞與否來評定學生的專業水平),卻沒有強調在整體性考察中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忽略了表演者心理素質的培養。學生在日常聯系、舞臺表演實踐中并不強調心理素質培養的必要性,而是以學生的演唱、演奏能力和舞臺效果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使得表演中演員產生的“怯場”現象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基于在專業音樂院校內學生產生舞臺緊張情緒的現象非常普遍,筆者在進行學生采訪調查前對產生緊張情緒的原因提出了四點假設,分別是:①演出環境會導致表演者緊張情緒的產生;②表演者的心理負擔會導致舞臺緊張心理的產生;③曾經的各種失誤經歷會加重表演者上臺前怯場的心理;④表演曲目的熟練程度會直接影響表演者臺上表演的不同程度的緊張心理。
針對以上四點假設對接受采訪的學生進行了提問,并收集了以下數據:有70%的人認為如果臺下熟人(認識的老師、朋友、同學、親人)居多,表演時會更加擔心、害怕出錯;有58%的人認同登上全新的舞臺演出,會因為不熟悉新環境從而害怕和退縮;有61%的人覺得演出時的現場環境越安靜越會使表演者緊張和害怕;有66%的人出現過因為表演時怯場以及緊張的情緒產生導致出現了忘譜的情況;有74%的人認為演出失誤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會覺得自己很丟人、失面子;有58%的人認為如果在重大演出當中失誤會對不起自己的主科老師和父母;有66%的人認為自己演出質量不佳會對不起自己為了此次舞臺圓滿成果花費的大量準備時間、精力,感覺非常不值得。在這100位接受采訪的學生中,有超過85%的人在即將上臺表演以及表演過程中出現了心跳加速、呼吸氣短、不均,手腳出汗、發涼,身上起雞皮疙瘩,心神不寧,注意力無法集中,更有甚者出現胃部痙攣、胃痛等心理、生理上的不適反應。
通過以上調查研究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覺得演出的現場環境(觀眾、氛圍)會影響表演者當下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在臺下觀眾都是表演者所認識、熟悉的人時,表演者會想要迫切地為觀眾呈現一個高質量的舞臺以不辜負臺下觀眾的期望。另外,他們也會擔心觀眾當中有許多熟悉該演出曲目的人以及自己的專業老師在欣賞完之后否認或者批判表演者的能力,致使演奏前以及過程中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再者,某些受訪者表示當表演者身處一個全新的舞臺時,他們會因為不熟悉場地(如鋼琴)而感到沒有安全感,對演出沒有確切的把握,尤其是在一個極其安靜的演出環境下,他們會覺得當下氛圍比較嚴肅,被觀眾目光聚焦仿佛在接受眾人的審視,讓他們的緊張情緒更為嚴重。
表演者自身所經歷的一些不好的因素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曾經的一些舞臺上失敗的經歷或多或少都會給表演者留下一些不好的回憶。如果因為這些失誤被專業老師或者家長指責,若是沒有及時疏導,亦會變成表演者的心理陰影,在下一次舞臺中受到心理陰影的影響無法保證正常演出,長此以往則形成惡性循環,只會加重表演者對舞臺的恐懼及怯場心理。
表演者上臺表演時若是仍有眾多憂慮,即背負著老師、家長的期望,又不愿辜負自身的努力,更是希望能給觀眾呈現一個極佳的舞臺,在表演時無法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當中,這些顧慮無形中都會給表演者制造了許多額外的心理壓力。
當然,以上情況都是以表演者自身對演出作品準備充分的基礎下加以分析。若是表演者對作品準備不夠充足,表演過程中極大可能會因為不夠自信、對不熟練的部分沒有把握所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導致演出失誤。而這種情況筆者認為表演者或許能通過大量的練習,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準備來減輕、緩解舞臺上所產生的緊張情緒。
無論是環境因素、表演者自身的某些因素會導致緊張的情緒產生,歸根結底,都是來源于心理層面的原因導致的。筆者采訪了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老師梁穎老師,她認為目前音樂專業學生普遍出現對舞臺產生緊張情緒的現象其中一大原因是基于國內學生從小所接受的一種傳統觀念——“面子觀”,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國人的許多精神特征,其中愛面子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渴望別人給面子、保住自己的面子、給他人面子等是中國人集體潛意識最基本的心理組成部分。乃至可以說保住已有的面子,爭奪更大的面子,這類意識支配著中國人的言行,差不多便是中國人生活意義的所在。面子在中國文化中,內涵深刻,外延寬泛,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極為繁雜的社會和心理現象。深受儒家“禮”教思想的熏染和集體文化觀念的影響,社會提倡個人應該和集體他人聯系在一起,應當盡本身最大努力,服從于本身所在的社團或者社會。總的說,中國人的面子觀念是關系性的、社會性的。所以音樂專業學生擔心自己因為表演時出現的失誤會讓觀眾失望、害怕老師批評自己或者他人對自己的評頭論足、辜負了眾人包括自己的期望等而產生的緊張情緒,一切都是因為擔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優秀、完美形象會因這些小失誤而崩塌,讓自己所謂的丟面子。這些緊張情緒的產生大多是來自于外部因素,中國學生都十分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而忽略了自身的想法,都希望他人給予的都是肯定的評價、稱贊,通常他人的一些不經意的話語則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情。而對于聆聽者、指導者而言,他們更多的是抱著一種“批判”的心理來欣賞一個作品,他們總能聽出表演者大大小小的不足,認為表演者能夠繼續完善,卻忽視了表演者更多的閃光點,這個演出過程本身就是精彩的。
反觀國外的“面子文化”,他們將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積極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贊同、欣賞等,在交際時通常表現為認同和支持對方的觀點。消極面子則指的是從個體的個性出發,不希望對方干涉自己的權利和束縛自己的價值觀。總的來講,西方的面子觀側重的是個人權利和自我行動的權利和自由。這一觀點,梁穎老師說道,在表演專業當中,西方國家的學生表演者大多會比國內學生略顯自信。她自身的經歷——在國外交流深造時,唯一作為上臺表演的中國學生,身后代表的是中國這一點理應會讓她在舞臺上感到緊張,但是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坐在琴凳上準備演奏的那一刻,卻讓她感到無比放松,更多的是享受當下舞臺帶給她的體驗,沉浸在音樂作品當中。她說臺下的每一位觀眾都在認真地欣賞音樂,謝幕時投來的都是贊賞與鼓勵的眼光、掌聲。她能感受到每一個人都是善意的,由衷地祝福并沒有所謂刻意的比較。她認為西方人更多的是注重包容,無論當下表演者是否出現失誤,觀眾都會給予鼓勵與肯定,他們更多的是關注這個音樂整體帶來的美感,而表演者并不會拘泥于某一個失誤的時刻,著重于發生了這件事情后個人的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促使成功的經驗才是更為重要的。如此,盡管產生的緊張情緒并不會給表演者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也是所謂的給人留足面子,也是促成自信的因素。
音樂專業學生舞臺緊張情緒產生的現象普遍存在,亦是正常現象。但緊張情緒所導致的負面影響是值得我們重點關注的,如何減輕、緩解這些緊張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我們一以貫之需要探尋的,舞臺緊張的成因多種多樣,我們不能保證每一位表演者產生的緊張情緒都是千篇一律同一個原因造成的,解鈴還須系鈴人,客觀面對緊張情緒的產生,不應躲避而要勇敢面對,依然把上臺前的充分、周密準備放在了第一位。這無疑是音樂表演者時時刻刻都在做的事情,充分的練習以及考慮到任何會出現的問題,無論是技術方面、心理層面以及突發事件都做好預判,讓自己更有把握地面對舞臺。充分的準備也為注意力的集中、情緒的波動甚至更好地發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適當將關注點從他人的評論轉移回自我身上,嘗試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更多地注重自身的收獲,卸下身上“所謂的”負擔,何嘗不可以營造一個普遍良好的舞臺氛圍,在結合表演者自身的努力,希望上舞臺不再成為一件可怕的事情,讓更多的人享受舞臺、享受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