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志良丨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召開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開好今年兩會,對于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動員全國各族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將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認真做好會前準備,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聚精會神依法行權履職,盡職盡責完成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各項任務,緊緊圍繞今年黨和國家工作主線,關注2022年重點工作部署。
我作為廣東選出的城軌行業代表,將結合本職工作,更深入關注大灣區建設、交通強國建設、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今年我提出了1個議案和6個建議,議案即關于修改《刑法》將城市軌道交通安全保護區內違規鉆探納入“危險作業罪”行為,以及一是關于在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領域推進土地作價出資深化改革試點的建議;二是關于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安檢互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四網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三是關于穩步推進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公共交通優先健康發展的建議;四是關于免征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車站等運營設施建筑物房產稅的建議;五是關于將地鐵項目納入公募REITs試點促進城軌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六是關于細化水資源費征收標準,為節水環保技術推廣應用構建完善政策保障的建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有效制度載體、根本制度保障。會議不是簡單走程序,而是全面認真審議提出意見建議,忠實履行代表職責。例如,在四次會議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審議,根據人大代表審議意見,將“十四五”規劃第二十八章第二節中“推動市內市外交通有效銜接”,修改為“推動市內市外交通有效銜接和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充分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充分體現人民當家作主共商國是的制度安排。代表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履職學習。同時結合本職工作針對帶有共性、普遍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議案建議。要深入基層一線,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問題導向,積極主動配合議案建議辦理,加強溝通交流,共商對策,力求良好的辦理效果。
四年來,針對大灣區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有軌電車的“機動車”事項辦理、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及建設用地使用權分層設置等問題,領銜提出了5個議案,對《鐵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城鄉規劃法》《建筑法》《土地管理法》提出修改建議。聚焦城市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城軌設施安全保護,大灣區軌道交通一體化融合發展、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建設、企業研發投入統計等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7個建議。所提議案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積極回應和采納,并取得一定辦理效果。其中 “關于對鐵路法修改的議案”被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編印的《代表議案選編》。目前《鐵路法》的修訂還在進行中,但通過議案的辦理,原來的一些問題和矛盾都比較圓滿地得到了解決,同時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促進了《鐵路法》修改完善不斷形成共識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充分體現人民當家作主共商國事的人大制度安排。
在提出法律修改議案上,背景有兩方面,一是目前國家層面沒有城軌交通的專門法律。二是關于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問題,《土地管理法》沒有明確規定。
在提出建議方面,堅持改革創新,建議建立健全修改完善城軌交通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政策,完善體制機制,滿足城軌交通快速發展依法建設運營新要求。如:“多網融合”發展趨勢下,出現地方企業運營城際鐵路新情況,由此帶來鐵路資質申請、動車司機培養、軌道交通安檢互認等新問題;土地作價、電價市場化改革等對城軌行業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也成為近期的新問題;交通運輸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帶來的綠色協調發展問題。
相對于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及具體建議更加困難。如議案中“方案”要求提出具體條款怎么修改,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調研討論,反復推敲修改完善。
市域(郊)鐵路對于優化灣區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功能布局、促進各中心城市及其周邊小城鎮協調發展、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擴大公共交通服務供給、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具有重要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已發展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0年克服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年地區生產總值仍達到了11.59萬億元,常住人口接近860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5%(按常住人口統計)。截至目前,大灣區9市已建成珠三角城際鐵路共7條(段)、476公里,在建8條(段)、259公里,“十四五”擬建灣區城際8條(段)、600公里左右;廣州、深圳、東莞、佛山4市已建成城軌線路里程超1000公里,在建里程超650公里。 其中,部分珠三角城際線路及以廣州地鐵18號線為代表的160公里/小時速度等級的地鐵快線都是大灣區內具有市域(郊)功能的軌道交通系統(因城際、市域(郊)鐵路及地鐵的界限日益模糊,上述數據可能因統計口徑不同而存在差異)。過去20年,大灣區軌道交通得到快速發展。對標舊金山、紐約、東京等世界上的其他三大灣區,大灣區地鐵線網密度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但是鐵路(全口徑)網絡密度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最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從“多網融合”“通達向通勤轉變”、“區域通道多功能組合服務”等方面對大灣區軌道交通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廣東省政府決定由廣州地鐵接管珠三角城際運營,廣清城際成為國內首條由地方企業運營的城際鐵路。2021年,廣東省政府正式將粵港澳大灣區新建城際鐵路的規劃、建設、運營下放給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牽頭推進。
據預測,至2050年,大灣區內地9市總人口(常住)將從現狀8600萬人增長至1.2億人左右,9市之間交互客流將由671 萬人次/日增長至1575萬人次/日,增長約151%。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城市之間出行總量較現狀增長約“102%、199%”,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內部城市之間通勤客流占比提升至“33%、34%”。在規劃層面,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重點需要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著眼于大灣區整體視野,突破城市行政邊界、突破系統制式等級,推進城際、市域(郊)鐵路、地鐵線網的一體化運營及互聯互通。同時,深入整合“國家、灣區和城市”的三級發展需求,按照“樞紐點、灣區發展軸線、城市發展面”的路徑和不同服務功能的有序承接,持續推動大灣區軌道交通多網融合。
二是適應大灣區軌道交通規劃需求的多樣性變化,推動“區域快速通達+區域長距離通勤+市域中距離通勤”,“站站停+大站停+跳站停”,“城市內運營交路+跨城市中心運營交路”,“區域重要經濟核心間的夜間長時運營”等多種功能、多種服務和多種運營模式的嵌套組合實踐創新。
三是適應大灣區多維度規劃目標要求,從過去單一的區域內物理空間點對點時空目標規劃,向“物理空間、時空目標規劃+通道輸送效率”的三維度規劃發展;從過去單一的區域內相鄰城市地鐵線網銜接規劃,向“區域內多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融合+區域城際、市域(郊)及都市圈快線等多層級軌道融合”發展;從過去城市單點、單中心通達規劃,向“城市多中心+多通道的立體互聯規劃”發展;從過去單一的城市交通運輸規劃,向“城市交通運輸+城市開發引導+樞紐服務”的協同規劃發展。
四是推動區域通道及設施資源的統一、共享,進一步降低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的綜合成本。今后5-10年將是大灣區多網融合建設的又一高峰期。很有必要研究大灣區軌道交通技術通用性發展規劃,通過共享、復合利用稀缺的城市通道資源,進一步降低城際、市域(郊)鐵路的綜合建設成本,統一整個大灣區軌道交通裝備選型標準,降低區域軌道交通的綜合運維成本。
2019年4月,廣州地鐵發布《新時代城市軌道交通創新與發展(廣州 2019)》白皮書,提出構建以“服務交通強國戰略、支撐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引領軌道交通科技進步、滿足市民幸福出行”為總體目標,以“服務型、引領型、融合型、持續型”為總體思路,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技術發展方向,以“安全、可靠、便捷、精準、融合、協同、綠色、持續”為核心特征的新時代軌道交通體系,打造“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新模式。廣州地鐵集團與深圳騰訊公司共同開展軌道交通智慧平臺技術研發工作。同年9月,智慧地鐵示范車站正式上線,同時發布了全國首創的軌交智慧操作系統—穗騰OS1.0,該工業互聯網智慧平臺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支持地鐵運力和車站設施的場景化調度,為乘客提供全時空、場景化、個性化主動服務,推動軌道交通系統由工業產品化向工業互聯網平臺化的轉型升級,智慧地鐵示范車站采用穗騰OS 1.0,實現全息感知精準服務、高效安全運行保障、設備智能診斷和健康管理,提高服務質量、運維效率、運營效益,保障運營安全,標志著新時代廣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起航,有效驗證了新時代智慧城軌的設想,為全國城軌大規模推廣智慧城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21年9月,最高運營速度達160公里/小時的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正式開通運營。該線路從智慧乘客服務、行車組織、調度指揮、車站管理、運營維護、安全保障及應急處置等六大方面進行創新設計,打造了廣州地鐵首條智慧化建設的地鐵線路,實現了全數字化、智慧化管理和運營。在穗騰OS 1.0的基礎上,發布了新一代軌交智慧操作系統—穗騰OS 2.0,并在廣州地鐵18號線橫瀝站和22號線祈福站示范應用。穗騰OS 2.0(圖1)重點打造物聯平臺、策略引擎平臺、大數據平臺、算法平臺和開放平臺5大核心平臺,開創了城軌業務系統標準化物聯接入、低門檻、組件化開發、可迭代、可擴展、平臺化發展的新局面,破解城軌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難題和痛點,為城軌線網建設、運營和管理模式帶來全新的變革。下一步,廣州地鐵將全力推進在建線路、規劃線路智慧城軌建設,持續迭代升級軌交智慧操作系統穗騰OS,著力推動軌道交通服務水平提升、數字化轉型、智能裝備系統產業壯大和高質量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出行的向往。

圖1 穗騰OS2.0產品架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