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韞喆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161)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公交)生產經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地面公交行業要重視此次疫情的長遠影響,研判企業發展戰略是否應該進行相應調整,為更好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等危機做好準備。
此次疫情對北京公交集團產生了很大影響,給地面公交運輸和相關業務帶來很大沖擊。此次疫情爆發正逢春節假期,是常規全年客流的低峰期,疫情造成的城市運轉停滯和返京、開學、復工的延后對客運量影響巨大,全年的客運量恢復進程較慢,且多次受到疫情反復的阻礙。疫情對公共交通客運特別是地面公交的負面影響如下。
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2月和3月,北京公交日均客運量僅為146.9萬人次(含非刷卡免票58萬人次),同比下降79.9%。復工后客運量增長趨勢較為緩慢,2019年剛剛好轉的客運量趨勢繼續惡化。3月復工之后,客運量逐步復蘇,但受到新發地疫情和年底疫情的影響,復蘇趨勢多次受到中斷。2020年,北京公交集團客運量為18.26億人次,日均498.82萬人次,同比下降41.74%。對比全國公共汽電車客運量442.36億人次,同比下降36.1%,北京地面公交降幅高于全國5.6個百分點,客運量影響程度大于全國總體水平。
此次疫情使公眾對公共衛生、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復工后政府為避免人員聚集產生疫情擴散,采取暫停限行、號召私家車出行等方式引導公眾減少乘坐公共交通,公眾出行方式向私家車、出租車進一步傾斜。后疫情時代,在線辦公、網上購物等方式持續火熱,出行需求有所減少,各種因素都對公交出行造成負面影響。
北京公交除公共交通運輸外,還有出租車、旅游客運、公交廣告等業務,而此次疫情對餐飲、旅游、酒店、交通運輸、汽車服務等行業的影響首當其沖,整體經濟的不景氣又使戶外傳媒等行業受到了直接影響。北京公交主業外的競爭類企業主要涉及行業均在受影響最大的行業范圍之列,并且第三產業的消費特性決定損失的消費機會是無法在后續彌補的。
此次疫情與2003年非典在疫情性質、經濟社會影響方面有一定相似性,進行對比分析得到啟發和啟示,可從歷史中獲取經驗。
2003年4月北京公交客流量下降約70%。從全年客運量看,北京公交2002年客運量42.78億人次,2003年受非典影響下降至37.02億人次,下降14%,2004年為42.93億人次,基本恢復2002年水平,2005年為43.56億人次(附圖),增長走勢得到恢復。但考慮到當時正處于地面公交客運量的上升期,非典只是中斷而非改變了上升趨勢。而此次疫情正處于地面公交受地鐵和互聯網出行方式影響的客運量下行通道,有可能使下行趨勢進一步延續且加速,需要創新運營組織模式,提高服務質量。

附圖 北京公交2003年非典前后客運量變化圖
非典一度讓人們放棄了公交,轉而購買私家車。在北京,2003年4月份,私人小型、微型客車凈增2838輛,私人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124.8萬輛,非典加快了私家車增加,也加快了交通擁堵的步伐。截至2019年5月,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621萬輛。近年陸續出臺了限購、限行、提高停車費等政策,綠色出行比例才有所增加,擁堵系數有所降低,此次疫情過后私家車出行可能會出現新高峰,綠色出行比例下降,交通擁堵加劇,地面公交運行環境進一步惡化。
2003年北京巴士出現虧損,最終導致了2006年北京巴士的資產置換改革。此次疫情將造成北京公交經營的巨大缺口,有可能改變財政補貼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另外,政府扶持企業發展、促進居民消費有可能出臺系列政策,對競爭類企業的發展帶來不同方向的影響,要正確研判政策和市場的變化,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在此次疫情面前,企業的戰略方向、經營管理能力、應急管理體系的優缺點都完全展現,是企業審視過往發展的一個良好機會。
北京公交應對此次疫情,防控措施及時、到位,企業受到的影響是在正常、可承受范圍之內,表明了企業運轉系統穩定,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健全,管理決策和執行力強。
“十三五”期間,北京公交確定的三大板塊協調發展思路得到了有效落實,特別是第二板塊拓展了金融、文創等經營領域,經營地域跨入京津冀,產業、地域布局相較過去更為分散和合理,企業規模和抗風險能力持續增加,對于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北京公交在確保城市運行的情況下,及時抽減車次,壓減成本,復工后按照市政府滿載率不高于50%的要求,及時增加運力。競爭類企業認真研究相關政策,積極復工,維護客戶,主動提出管理人員降薪,體現了競爭類企業的市場化思維。企業資金結構能夠抵抗突發事件的挑戰,主要二級單位都沒有出現資金缺口。企業整體經營管理體系在危機面前能夠有序運轉,說明組織結構和管控模式符合現代企業的要求,體制機制合理到位。
北京公交及時啟動應急管理方案,有效應對疫情,一線駕駛員和乘客沒有出現一例確診和疑似病例。鴻運達公司在處理2020年2月1日東直門永和大王疑似發熱人員的突發情況中,反應迅速,經受住了檢驗,得到了各級政府的表揚,還得到了中直機關的新業務,北京公交在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上卓有成效。
北京公交主業運營服務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疫情后能夠彌補產能、追趕收入利潤的可能性較小。產融結合戰略處于起步階段,金融手段欠缺,對實體產業支撐力度仍顯不足。產業集中在京內和京津冀范圍,受區域性危機的影響較大。在金融危機、產業危機等情況下,可能面對同樣的情況,需要進一步完善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地域布局。
北京公交在職工總數接近十萬、人工成本較高的情況下,人工成本對于特殊時期的企業是更大的負擔。如何在依法依規、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情況下,調整更為靈活的用工制度和薪酬體系,是疫情過后的一個新課題。
北京公交在市場研判和客戶需求響應方面缺乏靈活性和及時性,競爭意識、市場機遇意識不強;疫情期間,一些餐飲企業采取了售賣凈菜的方式獲取新收入,一些便利店與社區聯合送貨進社區,值得借鑒和學習;疫情全面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進一步影響居民工作、生活、消費,對企業各業務板塊也將帶來全方位的變化和挑戰;疫情帶來的最直接轉變就是網上銷售、網上辦公、網上教學等數字化方式的進一步興起,催化了社會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未來在辦公效率、經營模式等方面也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給北京公交經營管理帶來了深遠和全方位的影響,要認真總結疫情暴露出來的經營管理問題,抓住疫情帶來的機遇,舉一反三,轉危為機,深化改革創新,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發展。
疫情對地面公交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并存,影響是負面的,地面公交客運量可能出現加速下滑趨勢,要打好主動仗,下好先手棋,主動轉型升級,在“大出行”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1)加強正面宣傳引導,打造負責任品牌,堅定政府公交優先政策。加強宣傳北京公交在疫情期間保障城市運行發揮的骨干作用,強調首都的政治中心位置,打造首都公交的負責任品牌,強化政府和公眾對首都公交優先政策的意識,加快推動公共交通立法,保證公交優先政策能夠繼續落地。
(2)大力發展定制公交,實現高品質出行。定制公交一人一座的出行方式成了疫情后乘客出行的重要選擇,要窮盡一切手段在疫情過后發展定制公交,建立可持續的經營模式,將定制公交與掃碼乘車合理對接,實現常規公交向定制公交的流量導入。加強互聯網方式營銷,與微信、支付寶等平臺合作推出優惠措施,增強定制公交知名度和認可度,迅速擴大定制公交規模,實現公交出行方式的重大轉變。
(3)堅定執行市政府制定的點線面改革舉措。短期客流大幅下降,道路條件明顯好轉,給了我們優化線網、實施單程點對標的良好契機;疫情使乘客出行方式進一步向私家車傾斜,對于公共交通準點性、便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落實市政府對于地面公交的改革和北京公交點線面改革任務至關重要。從疫情期間運行情況分析出地面公交的運行規律,加快實施單程點對標,實現時刻表的精準化,推行準點工程,推進區域集中調度和線路聯運,提高地面公交的準點率和便捷性。
(4)發展大交通、大出行。加快轉型,從空間布局、出行方式和產業協同等方面發展大交通產業。空間布局方面,創新區域公交運營模式,為拓展客運市場提供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圍繞京津冀一體化,在“大七環”范圍輸出北京公交服務品牌和管理能力。出行方式方面,在現代有軌電車、水上交通等方向多方位拓展。產業協同方面,在出行產業鏈上,構建地面常規公交、定制公交、有軌電車、出租車等方式統一的線上出行平臺,增加各種方式的出行轉換,為乘客提供更多出行選擇。
(5)培育企業發展“第二增長極”。疫情是一次市場教育機會,要對內找到不足,對外發現機遇,調整經營布局,提升市場經營意識和捕捉機遇能力,提高盈利能力,打造企業“第二增長極”。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要針對產業布局不合理狀況,加大互聯網出行、高精地圖等智慧公交相關企業的布局。利用公交場站、房屋資源,發揮交通行業管理經驗的優勢,探索進入物流產業,發展城市配送業務。產業布局長遠合理,在特殊時期能夠對沖風險、提升效益。
適應因疫情帶來的數字化轉型,內部完成全面在線,外部適應各種變化,從前端到后端,全面實現無需人工介入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最終創造價值。大力發展線上業務,利用VR、AR等手段,在線上賣車、線上租車等業務推廣模式上加強創新。學習“云銷售”的線上銷售模式,旅游、駕校采取線上定制化服務模式,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企業。
(6)打造企業經營“護城河”。提升成本管理能力,認真分析各產業板塊、各下屬企業財務狀況,梳理各項業務對于企業生存發展的作用,提出極限模式下經營的基本方案,特殊時期壓減不產生利潤的業務,保證現金流,最大程度壓減成本支出,保證企業渡過難關。公交運營面對極端情況時要合理調配車型、運力、勞動資源,盡量使用小型、電動車輛,節省燃料成本,探索調度員集中化、減少用工成本等措施。
利用北京公交APP不斷增長的用戶量,集合公交信息資源、線上媒體廣告等內容,做好流量分發,實現內容變現,增強線上收入能力,保證企業面對突發情況收入多元化和抗風險性。
(7)增強企業“免疫力”。疫情促使我們思考如何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著眼長遠積極應對企業治理出現的新挑戰和新要求,著力提速企業治理能力建設,提升企業發展“韌性”。
深化經營管理機制改革,明確企業自主決策權限,面對突發情況給予企業更大的決策權,加強下屬企業自主決策、靈活反應的速度,妥善應對突發事件,抓住危機中的市場機遇。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將民心作為最大的政治,安全作為最大的責任,防控作為最大的本領,不斷推進企業應急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逐步構建應急治理決策、指揮、執行、反饋等于一體的權責體系和協作機制,厘清相關應急部門的職責權限與協作關系,杜絕多頭管理、調度混亂和權責不清等問題。
大力提倡網上辦公,培訓管理人員用好“釘釘”等網上辦公工具,培養網上會議習慣,建立相關機制,在休息日、節假日期間利用網上會議處理突發事件,提高溝通和決策效率。
提升管理人員處理突發情況的能力和工作本領,加強突發情況預案的完善和應急演練的針對性,增強處突能力和水平。
疫情防控造成了地面公交企業經營管理的暫時困難,但也孕育著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我們應注意到危中有機,更要化危為機,把握新機遇,吸取疫情帶來的經驗和教訓,提升治 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向著城市公交企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持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