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王亮亮 邢文叢
(河南省漯河柳江醫院微創泌尿外科 漯河 462000)
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BPH)屬于男性生殖系統常見疾病,多發于50 歲以上男性,可引起尿頻、尿急及排尿困難等一系列下尿路癥狀,嚴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質量[1~2]。目前,藥物是臨床治療BPH 所致下尿路癥狀(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的常用手段,其中以坦索羅辛較為常用。坦索羅辛屬于α 受體阻滯劑,可快速松弛尿道平滑肌,減輕膀胱出口梗阻,緩解排尿困難等癥狀[3~4]。但單藥作用機制有限,對于尿急、尿頻等癥狀改善效果欠佳。索利那新則屬于M 受體阻滯劑,能有效阻止膀胱逼尿肌的過度活動,以改善儲尿期下尿路癥狀,加快尿頻、尿急癥狀消失[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BPH 所致LUTS 患者予以索利那新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BPH 致LUTS 患者8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50~76 歲,平均年齡(65.32±4.19)歲;體質量指數18~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54±1.48)kg/m2;前列腺體積25~43 ml,平均前列腺體積(35.58±4.71)ml;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2±0.35)年。觀察組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5.36±4.24)歲;體質量指數18~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58±1.52)kg/m2;前列腺體積25~45 ml,平均前列腺體積(35.62±4.75)ml;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5±0.38)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試行版)》[6]中相關標準;經B超、尿道膀胱鏡等檢查確診;伴有LUTS;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8 分,且尿頻、尿急及夜尿評分之和≥6 分;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前列腺癌或膀胱腫瘤等疾病;合并炎癥下尿路梗阻;伴泌尿系統感染;肝腎功能衰竭;對本研究用藥過敏。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國藥準字H20020623)治療,0.2 mg/次,1 次/d。觀察組加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國藥準字H20183497)口服治療,5 mg/次,1 次/d。兩組均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顯效為LUTS 消失,夜尿正常;有效為LUTS 明顯減輕,夜尿頻率減少;無效為LUTS 無改善。總有效為顯效、有效之和。(2)LUTS 改善情況:于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通過IPSS評分、膀胱活動過度癥狀評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 OABSS)、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 Qmax)、殘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V)評價LUTS 改善情況,其中IPSS 評分共7 個項目,總分35 分,得分越低越好;OABSS 評分共4 個項目,總分15 分,得分越低越好。(3)膀胱過度活動癥狀:于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比較兩組白天排尿次數、夜間排尿次數、尿急次數及急迫性尿失禁發生次數。(4)生活質量:于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簡易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with BREF Questions,WHOQOL-BREF)評價兩組生活質量,包括心理、生理、環境及社會領域,各100 分,得分越高越好。(5)不良反應:包括惡心、頭暈、心動過速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LUTS 改善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IPSS 評分、OABSS 評分、Qmax、RV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IPSS 評分、OABSS 評分、Qmax、RV 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LUTS 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LUTS 改善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LUTS 改善情況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RV(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IPSS 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OABSS 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Qmax(ml/s)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t P 19.68±2.28 19.72±2.31 0.078 0.938 7.65±1.06*10.31±1.72*8.327 0.000 8.53±1.19 8.56±1.21 0.112 0.911 4.95±0.67*6.49±1.02*7.981 0.000 10.45±2.09 10.53±2.12 0.170 0.866 17.89±2.23*13.52±2.18*8.863 0.000 48.53±4.58 48.49±4.52 0.039 0.969 25.36±3.21*30.52±3.69*6.673 0.000
2.3 兩組膀胱過度活動癥狀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膀胱過度活動癥狀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白天排尿次數、夜間排尿次數、尿急次數及急迫性尿失禁次數均少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膀胱過度活動癥狀對比(次,±s)

表3 兩組膀胱過度活動癥狀對比(次,±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急迫性尿失禁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白天排尿次數治療前 治療后夜間排尿次數治療前 治療后尿急次數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t P 12.58±2.14 12.63±2.18 0.104 0.918 7.12±1.15*8.54±1.27*5.242 0.000 3.68±0.54 3.71±0.57 0.242 0.810 1.35±0.28*2.03±0.35*9.595 0.000 6.52±1.13 6.59±1.18 0.271 0.787 2.37±0.35*3.18±0.48*8.624 0.000 2.23±0.25 2.26±0.29 0.496 0.622 1.12±0.15*1.49±0.18*9.987 0.000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社會領域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心理領域治療前 治療后生理領域治療前 治療后環境領域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t P 67.53±6.03 67.89±6.12 0.265 0.792 86.76±7.29*79.85±7.15*4.280 0.000 63.52±5.41 63.61±5.46 0.074 0.941 88.58±7.14*82.35±6.89*3.971 0.000 70.33±6.52 70.51±6.73 0.122 0.904 90.31±8.25*83.64±8.15*3.638 0.001 68.33±6.21 68.51±6.17 0.130 0.897 89.65±7.29*82.75±7.05*4.303 0.000*
2.5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對照組發生頭暈2 例,心動過速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觀察組發生頭暈1 例,心動過速1 例,惡心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組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BPH 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與性激素及其受體作用、生長因子神經遞質、細胞增殖與凋亡等相關。以上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可導致前列腺細胞異常增生,且增生組織向尿道、膀胱腔內突出,從而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增大排尿時逼尿肌收縮力,誘發排尿困難等癥狀[7]。而逼尿肌長期過度收縮,能引起逼尿肌功能受損,促使逼尿肌增生、代償性肥大,進而加速膀胱壁纖維化,致使膀胱順應性降低,導致尿急、尿頻、夜尿增多等一系列儲尿期癥狀,嚴重干擾患者日常生活。
坦索羅辛為BPH 常用治療藥物,可高選擇性作用于尿道、膀胱頸部及前列腺平滑肌上的α1A受體,降低α1A受體興奮性,以阻斷其介導的逼尿肌和遠段輸尿管收縮痙攣,抑制尿道內壓升高,從而調節輸尿管蠕動頻率和幅度,舒張尿道平滑肌組織,降低患者排尿時阻力,以緩解排尿梗阻,加快膀胱內殘余尿液的排出[8~9]。同時,坦索羅辛不僅可調節膀胱逼尿肌異常收縮,還能增強逼尿肌穩定性,進而改善逼尿肌功能,緩解儲尿期尿急、尿頻等癥狀。但坦索羅辛單藥作用機制有限,對于儲尿期癥狀緩解效果欠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后IPSS 評分、OAB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Qmax高于對照組,RV、白天排尿次數、夜間排尿次數、尿急次數及急迫性尿失禁次數均少于對照組,心理、生理、環境及社會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無顯著差異,表明索利那新聯合坦索羅辛治療BPH 所致LUTS 效果顯著,可加快臨床癥狀消失,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少。分析原因為,LUTS 發生與膀胱逼尿肌M 受體關系密切,一旦膀胱出口發生梗阻時,則可促使逼尿肌M 受體密度升高,造成膀胱活動過度,誘發儲尿期LUTS 發生。而索利那新為新一代M 受體拮抗劑,對膀胱平滑肌受體選擇性高,故可直接作用于膀胱逼尿肌,以縮短起效時間,增強作用效果,且因其高度選擇性,不易于其他部位M 受體發生作用,不良反應也會隨之減少。索利那新可直接阻滯膀胱平滑肌毒蕈堿M3受體,阻止其與乙酰膽堿結合,以降低逼尿肌收縮力,并能阻止逼尿肌無抑制性收縮,從而快速緩解尿頻、尿急等癥狀[10]。坦索羅辛與索利那新聯合使用后協同增效,從不同作用機制下發揮治療作用,不僅能舒張尿道平滑肌,減輕排尿困難等癥狀,還可抑制膀胱逼尿肌的過度活動,促進儲尿期癥狀消失。但本研究受樣本量小、觀察時間短等多因素影響,所得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后續還需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并增加更多的觀察指標,以進一步論證索利那新聯合坦索羅辛在BPH 所致LUTS 治療中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索利那新可提高BPH 所致LUTS 治療效果,降低IPSS 評分、OABSS 評分,加快排尿速度,促進排尿期與儲尿期癥狀消失,且安全性高,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