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 南陽 473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EMT)屬婦科常見的良性病變,但其某些生物學特性與腫瘤具有相似性,常引起盆腔疼痛,甚至引發不孕,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1]。現階段臨床對EMT 多采用微創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憑借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已在EMT 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單純腹腔鏡手術雖可有效清除EMT 患者大部分病灶,但存在較高的復發風險,術后應給予積極的輔助治療[2~3]。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可通過調節垂體的分泌功能,促使子宮內膜萎縮[4]。鑒于此,本研究采用腹腔鏡聯合GnRH-a 治療EMT,旨在探究其臨床效果及對血清學各指標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8 例EMT 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4 例。研究組年齡25~43 歲,平均年齡(34.82±3.91)歲;病程5~49 個月,平均病程(26.94±5.71) 個月;美國生育學會修正分期(R-AFS):Ⅲ期23 例,Ⅳ期21 例。對照組年齡24~44 歲,平均年齡(35.01±3.11)歲;病程5~50 個月,平均病程(27.13±5.03)個月;R-AFS 分期:Ⅲ期26 例,Ⅳ期18 例。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符合《婦產科學》[5]中EMT 診斷標準:育齡期女性伴繼發性痛經;婦科檢查可見子宮峽部、后穹窿、子宮骶骨韌帶處可捫及觸痛性結節,行腹腔鏡檢查或病理學檢查提示EMT。
1.3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至少3 個月反復痛經;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4分;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原發性痛經;近期內服用激素類藥物;附件區包塊直徑≥5 cm;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病歷資料不全;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氣腹,采用常規三孔法行腹腔鏡手術,首先探查盆腔,若病變位于卵巢,可采用剝離術治療;若盆腔粘連嚴重,可采用粘連松解術;若其他部位存在小體積病灶,可采用燒灼法。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GnRH-a 治療,于腹腔鏡術后月經來潮第2 天皮下注射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國藥準字J20140007)3.75 mg,每28 天注射1 次,共注射3 個周期。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各疼痛癥狀全部消失,VAS 評分0 分為治愈;各疼痛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VAS 評分較治療前下降50%為顯效;各疼痛癥狀緩解,VAS 評分較治療前下降幅度<50%為有效;痛經等疼痛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劇,VAS評分未減少為無效。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2)VAS 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3 個周期后采用VAS 評分對患者痛經、盆腔痛及性交痛進行評估,滿分10 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強。(3)血清學指標:治療前及治療3 個周期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3 500 r/min,離心10 min,留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測定血清中白介素-18(IL-1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痛經、盆腔痛及性交痛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s)
性交痛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痛經治療前 治療后盆腔痛治療前 治療后44 44 t P 4.88±0.91 4.87±0.89 0.052 0.959 0.24±0.06 1.81±0.54 19.168 0.000 2.47±0.31 2.50±0.27 0.484 0.630 0.34±0.02 0.95±0.17 23.639 0.000 1.31±0.25 1.29±0.22 0.398 0.691 0.10±0.02 0.28±0.04 26.698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IL-18、TNF-α、VEGF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s)
VEGF(pg/ml)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IL-18(mmol/L)治療前 治療后TNF-α(mmol/L)治療前 治療后44 44 t P 616.42±93.45 612.39±95.04 0.201 0.842 112.24±40.37 256.93±48.46 15.217 0.000 177.43±40.63 180.02±41.37 0.296 0.768 30.22±8.57 68.85±10.49 18.917 0.000 166.45±40.21 168.30±40.04 0.216 0.829 78.34±12.24 104.53±22.61 6.757 0.000
EMT 與惡性腫瘤具有相似的生物學特性及特點,是子宮內膜生長于子宮以外(輸卵管、卵巢、直腸陰道隔等)部位,受到異位內膜腺體的反復增殖、侵襲、分泌及壞死等因素影響,易引發炎癥性損傷,造成痛經、盆腔痛等多種癥狀[6~7]。既往臨床多采用開腹手術剔除異位癥病灶,雖可有效解決月經失調、痛經等臨床癥狀,提升術后妊娠率,但對患者損傷較大,術后恢復較慢。近年來,應用腹腔鏡手術較好地彌補了傳統開腹手術的不足,已成為治療EMT 的有效手段[8]。為保證手術療效、降低術后復發率,EMT術后給予積極的輔助治療尤為重要。
GnRH-a 可下調GnRH 受體水平,通過促進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激素的分泌,有效抑制體內生殖系統相關的性激素水平,抑制病灶生長,并促使其壞死、脫落[9]。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痛經、盆腔痛及性交痛VAS 評分均較低,表明采用腹腔鏡聯合GnRH-a 治療EMT 有助于緩解患者疼痛,療效確切。IL-18 為EMT 病灶的上皮及間質細胞,參與EMT 的病變過程。TNF-α 是由單核巨噬細胞合成及釋放,可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等影響痛覺神經傳導,其水平越低,則痛覺神經傳導作用越弱。VEGF 可促進血管生成,是導致病灶浸潤、體積增大的重要因素,其水平高低與EMT 患者臨床癥狀間呈正相關[1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治療后IL-18、TNF-α、VEGF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血清學各指標水平,抑制病灶生長。分析原因為EMT 患者腹腔鏡手術治療后輔以GnRH-a 治療,可有效促使殘留病灶壞死,調節性激素水平,更好的緩解EMT 各臨床癥狀,進而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腹腔鏡聯合GnRH-a 在EMT 治療中療效確切,有助于減輕患者疼痛,降低血清學各指標水平,利于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