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 金杰 索丹風 張菲斐
(1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 南陽 473000;2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鄭州 450000;3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腫瘤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腦梗死具有致殘率高、預后差等特點,其神經功能損傷可致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對家庭及社會造成一定負擔[1~2]。如何預防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腦組織進一步損傷并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神經功能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是改善臨床預后的關鍵[3]。本研究探討電針聯合祛瘀化痰通絡方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神經功能、血清P-選擇素(CD62p) 與血小板膜糖蛋白纖維蛋白原受體(PAC-1)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129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4 例和觀察組65 例。對照組男41 例,女23 例;年齡50~80 歲,平均(63.17±5.62)歲;皮質下白質梗死17 例,腦干梗死14 例,基底節區梗死9 例,丘腦梗死11 例,小腦梗死13 例。觀察組男43 例,女22 例;年齡50~80 歲,平均(63.26±5.21)歲;皮質下白質梗死16 例,腦干梗死15 例,基底節區梗死11 例,丘腦梗死9 例,小腦梗死14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梗死部位等臨床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CT、MRI 檢查確診,病情穩定;(2)腦梗死首次發作;(3)Brunnstrom 分期≤Ⅴ期;(4)無意識障礙;(5)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其他重要臟器疾病;(2)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電針療法不耐受;(3)既往有關節手術史;(4)無法取得隨訪配合。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調節血壓血脂、營養支持、康復訓練等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祛瘀化痰通絡方治療,組方:清半夏10 g、陳皮10 g、澤蘭10 g、川芎10 g、麩炒白術15 g、制遠志10 g、石菖蒲10 g、茯苓15 g、黨參15 g、丹參15 g、炙甘草10 g;肝陽上亢者加石決明6 g、菊花9 g;氣虛者加黃芪20 g、山藥20 g;痰熱腑實者加苦杏仁10 g、炒枳實9 g;陰虛風動者加醋龜甲15 g、天麻12 g;血虛者加當歸10 g、熟地9 g;痰濕熱盛者加竹茹10 g。水煎煮,分早晚2 次服用。14 d 為一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電針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根據損傷情況選取合適穴位,如頭部取百會、水溝、大椎、本神穴,上肢取合谷、內關、曲池、手三里穴,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沖穴。使用30 號毫針斜刺入穴位0.5~0.8 寸,得氣后接入SDZ-Ⅱ型號電針,以患者耐受程度調整電流量,頻率為20 Hz,使用疏密波持續刺激20 min,每天1 次,14 d 為一個療程。兩組一個療程結束后休息3 d 進行下一個療程,均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血清CD62p、PAC-1 水平。神經功能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估[4],采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離心后檢測血清CD62p、PAC-1水平。對比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數),總分為100 分,低于40 分表示患者生活無自主能力,100 分表示患者能完全獨立,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血清CD62p、PAC-1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及血清CD62p、PAC-1 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及血清CD62p、PAC-1 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血清CD62p、PAC-1 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血清CD62p、PAC-1 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PAC-1(mg/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NIHSS(分)治療前 治療后CD62p(ng/ml)治療前 治療后64 65 t P 22.18±6.27 22.26±6.42 0.072 18.26±4.68*16.21±4.12*2.642 0.009 40.26±5.74 40.81±5.26 0.568 0.572 20.16±4.35*16.91±3.62*4.615 0.000 66.62±4.36 66.54±4.28 0.105 0.916 43.28±3.47*37.42±2.62*10.835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Barthel 指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Barthel 指數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64 65 t P 56.17±7.42 56.29±7.14 0.094 0.926 69.48±4.63*77.68±3.87*6.396 0.000
腦梗死屬于中老年人群較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在我國中醫學中也被稱為“中風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腦血管病變,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等,進而引發神經功能受損[6]。該疾病致殘率高、預后差。中醫學認為腦梗死患者因病理機制不同存在較大差異[7]。有學者認為腦梗死是因陰陽失調、正氣不足導致氣血虧虛,血液無法正常流通引起淤積堵塞[8]:也有學者認為痰瘀阻塞腦絡,血行不暢而生痰濁,痰瘀兩者結合致使腦脈阻塞[9]。祛瘀化痰通絡方是在對腦梗死病理機制了解的基礎上研制出的純中藥復方制劑,有化痰祛濕、活血通絡功效,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能起到清除毒素、改善預后的作用。此外,腦梗死患者因神經功能受損,肢體存在軟癱或痙攣狀態。針灸療法作為中醫學中特有的治療手段,應用于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治療中,對改善神經功能也有著顯著療效,且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后延伸出電針技術,配合針灸刺入穴位后通電能起到刺激神經功能、鎮痛等效果。湯杰杰[10]等研究結果顯示張力平衡針法聯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可提高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神經功能及血清CD62p、PAC-1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Barthel 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電針聯合祛瘀化痰通絡方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可降低血清CD62p、PAC-1 水平,改善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原因在于袪瘀化痰通絡方中藥物作用與臨床擴管、改善供血等治療理念大致相同,腦梗死患者主要病理機制為腦動脈粥樣硬化,其發生時可導致炎癥反應加重,甚至引起神經毒性反應,袪瘀化痰藥物可在炎癥反應過程中對其進行調節,起到清熱解毒功效,降低腦組織受損,如川芎性溫,祛風止痛、活血祛瘀,茯苓歸心,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等,且丹參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從而起到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電針在針灸療法基礎上通過電流刺激穴位不僅緩解腦細胞水腫、改善血液循環,還可刺激肌纖維收縮,使肌細胞保持舒張特性,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一定的改善。
綜上所述,電針聯合祛瘀化痰通絡方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不僅降低血清CD62p、PAC-1 水平,還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